小学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社会课包括了日常生活、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法律等常识。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如此丰富的知识,必须突破课堂局限,采取相应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期的教学我总结出阐发如下。 直观教学法。
利用图表进行课堂教学,把抽象的图形知识寓于直观的图表底下。我在教《环境保护》一课时,更曾设计了一张一张表格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读课文看表格,深深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自觉争做环保小义勇。充分利用教学挂图,也是直观教学的好为形式。 趣味教学法。
通过短剧、哑剧、小品、快板、表演唱等文艺形式,突出和深化主题。让学生跳舞在表演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如我在教《少数民族的节日与婚俗》一文时,就让学生扮演蒙古族小伙子和傣家姑娘,表演民族歌舞。学生们通过观看本色、生动的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瑶族节日、习俗的了解。
社会实践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则需要通过课外的调查来进行补充和考证,巩固学生特长知识。我在教《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文时,学生通过学习,也已初步了解了我们国家国家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如何使这些知识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呢?这就需要通过接触社会、参与实践这一途径,因此我组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资源和环境进行调查,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极好补充。
小学社会课教学十分本质的特点,是区别于其它培训课程的最突出的特征。社会课教学大纲规定:“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常见一些认识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自由民主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又规定:小学社会课教学活动要“遵循小学生的见识规律,和他们认识的范围。”由此可见,无论在教学活动目的的确定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才,还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都是紧紧围绕“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这个中心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