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明在网上搜索“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由此你能判断小明搜索的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2.如果拍摄一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
A.炎帝发明指南车打败蚩尤 B.尧发明了文字
C.年老的禹经过考察让位于舜 D.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3.2016年4月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2016(丙申)年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即“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下列成就可以入选黄帝时期文化的有( )
①建造宫室 ②开垦耕种 ③制作衣裳 ④挖掘水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6年1月27日至31日,第七届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在浙江省余姚市中塑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如果跨越时空,要展现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下列哪一展品不应出现( ) A.水稻
B.骨耜
C.原始乐器
D.彩陶
5.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 ②青铜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③牛耕技术的普及 ④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排列以下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 ) ①铁器 ②石器 ③青铜器。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7.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 A.老子 ﹣﹣ 道家 ﹣﹣ 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B.墨子 ﹣﹣ 儒家 ﹣﹣“兼爱”、“非攻” C.孟子 ﹣﹣ 儒家 ﹣﹣“仁政”治国
D.孙武 ﹣﹣ 兵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8.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9.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10.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11.如图是我国古代以竹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流程示意图。这种造纸法的出现,应该不早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2.如图中的“纪念园”位于湖南省耒阳市蔡子池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该纪念园的主题是( )
A.纪念蔡伦改进造纸术
B.纪念蔡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C.纪念造纸术发明过程
D.纪念蔡伦被东汉封为“蔡侯” 13.下列组合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蔡侯纸” B.张衡﹣﹣地动仪 C.祖冲之﹣﹣“五禽戏”
D.顾恺之﹣﹣《女史箴图》
14.某电视剧组准备拍摄以下四组历史镜头,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刘邦在灯下阅读《史记》
B.张仲景在写一本关于中医理论的书籍 C.汉武帝练“五禽戏”强身健体 D.刘邦带兵逃入寺院
15.从《史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事件是( ) ①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 ②商鞅变法 ③道教的兴起 ④楚汉之争
⑤蔡伦制成植物纤维纸 ⑥陈胜、吴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16.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在参观陕西临潼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时赞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话中省略的是指( )
A.都江堰 B.秦始皇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万里长城
17.山东临沂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 “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被称为“书圣”的人是( ) A.屈原
二、材料解析题:
18.历史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它就在我们身边。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图片展,请你结合这次活动进行问题探究。 【工具话发展】
B.司马迁 C.王羲之 D.顾恺之
(1)请结合这图片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使用图一这种工具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举出一例这个时代的远古居民。
(2)图二中的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它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遗存现变革】
(3)图三、图四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次著名的改革?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些内容?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改革中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最有利于加强集权的措施分别是哪一条? 【工程显历史】
(5)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上图的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里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什么?它有何功能? 19.某校初一学生开展“先秦诸子百家”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1)图中以这几个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风潮,它是什么?
(2)对号入座,将图片人物写在相应位置上 ①“兼爱”、“非攻” ②以法治国 ③民贵君轻 ④顺应自然与民心 【理解学习】
﹣﹣摘自蔡志云《孔子说,仁者的叮咛》(3)该漫画反映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4)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学以致用】
(5)在你的班上,有同学上课讲话,造成班级纪律混乱。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方法来教育他,帮助他改掉上课说话的坏习惯,请说说你的具体做法。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某中学初一(1)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班长召集班干部商讨解决,大家因为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处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学习委员:同学之间应该互助互爱,不能采取粗暴的做法。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论语》反映了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据材料一,指出他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这位历史人物在教育上的贡献。
(3)材料二中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材料二:如图所示
材料三:三十二年,始皇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收复河南地。三十三年,向西北追击匈奴。三十四年,筑长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集权,在地方
实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请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请写出这次的领导人两位。
22.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很重视的一个问题。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受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1)材料一中“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
材料二 “在行政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2)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在地方建立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3)从材料三中你能找到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吗?汉武帝为了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 在,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成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4)根据材料四,概述这是汉武帝实行的什么措施?结合材料四说一说,“敦煌
的郡守有欺瞒的行为,司隶校尉奏报给汉武帝”这一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作用。 23.如图所示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应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这历史事件促使西汉于公元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我们要学习上图中即将远行的人物的什么精神?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既频繁,又复杂。但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类特问题探究 别 征 政治 形势 ③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③ 。 经江济 南 状地 况 区 开发 (3)图示中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民民 族 族 关交系 融 (4)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④ ,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 科技 文化 (5)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 ,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⑤ ;说出一位同时期的科学家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于2001年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
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⑤ 材料二:近年来,云冈石窟遭到自然风化的侵蚀越来越严重,专家认为,水与岩
石长期而缓慢的相互作用是造成云冈石窟逐步被自然风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云冈石窟现有的45个主要洞窟中,有渗水记录的就有21个。 (1)云冈石窟被誉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你知道另外两大石窟吗? (2)在山坡崖壁上开凿出洞窟的寺庙,反映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什么宗教? (3)通过材料二的描述,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4)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石窟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太平中学七年级
(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小明在网上搜索“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由此你能判断小明搜索的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屋”可知小明搜索的最可能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选D.
2.如果拍摄一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
A.炎帝发明指南车打败蚩尤 B.尧发明了文字
C.年老的禹经过考察让位于舜 D.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考点】尧舜禹的“禅让”. 【分析】本题考查尧舜禹的禅让.
【解答】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发明指南车打败蚩尤的是黄帝,黄帝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因而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3.2016年4月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2016(丙申)年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即“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下列成就可以入选黄帝时期文化的有( )
①建造宫室 ②开垦耕种 ③制作衣裳 ④挖掘水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分析】不同考查了黄帝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依据课本知识两者,黄帝在位期间,建造宫室,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挖掘水井等,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4.2016年1月27日至31日,第七届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在浙江省余姚市中塑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如果跨越时空,要展现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下列哪一展品不应出现( ) A.水稻
B.骨耜
C.原始乐器
D.彩陶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骨耜,种植水稻,并且已经有了原始乐器.彩陶是半坡原始居民发明的. 故选D.
5.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 ②青铜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③牛耕技术的普及 ④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
【解答】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故选D.
6.排列以下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 ) ①铁器 ②石器 ③青铜器。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考点】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石器、青铜器和铁器.
【解答】我国的远古人类就会制造石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人们会制作陶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所以其先后顺序是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②③①符合题意. 故选D.
7.以下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连线,错误的是( ) A.老子 ﹣﹣ 道家 ﹣﹣ 顺应自然,以柔克刚 B.墨子 ﹣﹣ 儒家 ﹣﹣“兼爱”、“非攻” C.孟子 ﹣﹣ 儒家 ﹣﹣“仁政”治国
D.孙武 ﹣﹣ 兵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考点】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要求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坚决反对以大欺下、以强凌弱的战争.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主张统治者要以“仁政”治国.墨子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故选B.
8.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考点】文字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字的演变.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故选B.
9.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一组图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外交往的有关内容,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解答】观察图片,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信息是中国和外国的交往史实,都促进了和外国的友好关系,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利用,有利于彼此的发展.
故选C.
10.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解答】题干给出的是秦汉时期,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指修筑长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后来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 故选C.
11.如图是我国古代以竹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流程示意图。这种造纸法的出现,应该不早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考点】纸的发明和改进.
【分析】西汉前期,出现用麻做的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等为原料造纸.因此以竹为原料造纸应该出现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解答】根据纸的发明和改进的时间分析,以竹为原料造纸应该出现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故选D.
12.如图中的“纪念园”位于湖南省耒阳市蔡子池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该纪念园的主题是( )
A.纪念蔡伦改进造纸术
B.纪念蔡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C.纪念造纸术发明过程
D.纪念蔡伦被东汉封为“蔡侯” 【考点】纸的发明和改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蔡伦贡献相关知识的掌握,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解答】正是因为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后人才修建蔡伦纪念园来纪念他.选项B不符合史实,选项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下列组合错误的一项是( ) A.蔡伦﹣﹣“蔡侯纸” B.张衡﹣﹣地动仪 C.祖冲之﹣﹣“五禽戏”
D.顾恺之﹣﹣《女史箴图》
【考点】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祖冲之与圆周率.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文化成就.
【解答】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华佗制成全身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
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C组合错误. 故选C.
14.某电视剧组准备拍摄以下四组历史镜头,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刘邦在灯下阅读《史记》
B.张仲景在写一本关于中医理论的书籍 C.汉武帝练“五禽戏”强身健体 D.刘邦带兵逃入寺院
【考点】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历史史实.
【解答】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选项B张仲景在写一本关于中医理论的书籍符合历史史实,符合题意,ACD均与史实不符. 故选B.
15.从《史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事件是( ) ①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 ②商鞅变法 ③道教的兴起 ④楚汉之争
⑤蔡伦制成植物纤维纸 ⑥陈胜、吴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考点】司马迁与《史记》. 【分析】本题考查《史记》.
【解答】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①张仲景写《伤寒杂病
论》、③道教的兴起和⑤蔡伦制成植物纤维纸出现于东汉时期,不可能在《史记》中记载. 故选C.
16.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在参观陕西临潼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时赞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话中省略的是指( ) A.都江堰 B.秦始皇兵马俑 C.云冈石窟 【考点】秦汉时期的秦兵马俑等艺术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秦始皇陵兵马俑.
【解答】本题关键词是“陕西临潼的古代文化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正是在陕西西安临潼,这些兵马俑表形丰富、神态逼真、生动传神、形象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都江堰在四川、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万里长城在北京.B符合题意. 故选B.
17.山东临沂灿烂的人文景观,如“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 “书圣”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被称为“书圣”的人是( ) A.屈原
B.司马迁 C.王羲之 D.顾恺之
D.万里长城
【考点】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羲之.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书圣”可知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
18.历史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它就在我们身边。某校七年级学生举办了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图片展,请你结合这次活动进行问题探究。 【工具话发展】
(1)请结合这图片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使用图一这种工具的时代,被称为什么时代?举出一例这个时代的远古居民。
(2)图二中的农具出现在什么时期?它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遗存现变革】
(3)图三、图四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次著名的改革?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些内容?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改革中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最有利于加强集权的措施分别是哪一条? 【工程显历史】
(5)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上图的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里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什么?它有何功能?
【考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北京人;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商鞅变法.
【分析】(1)本题考查旧石器时代. (2)本题考查铁农具的使用. (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4)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5)本题考查都江堰.
【解答】(1)据图一可知,这是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2)图二中的农具是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图三、图四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商鞅变法;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有利于加强集权的措施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据图五、图六可知,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主要起了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
(2)春秋时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都江堰;防洪、灌溉、水运.
19.某校初一学生开展“先秦诸子百家”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1)图中以这几个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风潮,它是什么?
(2)对号入座,将图片人物写在相应位置上 ①“兼爱”、“非攻” 墨子 ②以法治国 韩非子 ③民贵君轻 孟子 ④顺应自然与民心 庄子 【理解学习】
﹣﹣摘自蔡志云《孔子说,仁者的叮咛》(3)该漫画反映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4)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学以致用】
(5)在你的班上,有同学上课讲话,造成班级纪律混乱。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方法来教育他,帮助他改掉上课说话的坏习惯,请说说你的具体做法。
【考点】百家争鸣;老子和孔子. 【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2)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各家的思想主张. (3)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 (4)本题考查孔子的核心思想. (5)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对社会的影响.
【解答】(1)依据图片“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判断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春秋战国时政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的一种学术繁荣局面,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政治思想派别.
(2)①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要求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坚决反对以大欺下、以强凌弱的战争;②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③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统治者要以“仁政”治国,并强调治国要遵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原则;④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3)结依据题干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则人民将都来归附”判断是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4)孔子的理论的核心是“仁”,孔子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5)结合诸子百家的各派主张可知,儒家主张以德教育感化别人,先制定一套班级卫生的礼仪规范,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所以此事与我无关,不与置否,让环境改变该同学的行为.法家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的思想;用严厉的手段对该同学进行惩罚,如罚款等方式,并跟踪督促其改正错误.墨家思想代表普通学生的愿望,主张“兼爱”(消除贵贱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提倡该学生自己把纸屑捡入垃圾桶中,以维持教室的整洁. 故答案为: (1)百家争鸣.
(2)①墨子;②韩非子;③孟子;④庄子. (3)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4)仁.
(5)儒家:思想教化,先制定一套班级纪律规范,加强对该同学的教育;道家:顺其自然,不特别处理,让环境改变该同学的错误行为;法家:严明法度,用严
厉的手段对上课讲话的同学进行惩罚,并跟踪督促其改正.(指出哪个学派,具体做法,酌情给分,只需要选择一个学派)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某中学初一(1)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班长召集班干部商讨解决,大家因为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处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学习委员:同学之间应该互助互爱,不能采取粗暴的做法。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论语》反映了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据材料一,指出他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这位历史人物在教育上的贡献。
(3)材料二中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考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 【分析】(1)本题考查《论语》. (2)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3)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1)依据所学,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由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知,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
(2)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有: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
(3)“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处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的观点反映了法家加强法治的思想,法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学习委员:同学之间应该互助互爱,不能采取粗暴的做法”的观点反映了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儒家学派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
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观点反映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学派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庄子. 故答案为: (1)孔子;仁.
(2)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 (3)劳动委员:法家,韩非等;学习委员:儒家,孟子、荀子等;生活委员:道家,庄子等.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材料二:如图所示
材料三:三十二年,始皇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收复河南地。三十三年,向西北追击匈奴。三十四年,筑长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集权,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请写出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请写出这次的领导人两位。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秦的和陈胜吴广.
【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本题考查秦长城. (4)本题考查陈胜吴广.
【解答】(1)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嬴政,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集权,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
(2)据材料二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统一文字,图2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统一货币.
(3)据材料三“三十二年,始皇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收复河南地.三十三年,向西北追击匈奴.三十四年,筑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据材料四“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四反映的是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故答案为:
(1)嬴政;郡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陈胜、吴广.
22.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特别是如何解决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很重视的一个问题。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受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
(1)材料一中“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
材料二 “在行政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
于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2)材料三反映出秦朝在地方建立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3)从材料三中你能找到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吗?汉武帝为了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 在,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成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4)根据材料四,概述这是汉武帝实行的什么措施?结合材料四说一说,“敦煌的郡守有欺瞒的行为,司隶校尉奏报给汉武帝”这一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作用。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
(2)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在地方建立的郡县制与影响.
(3)本题考查的是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与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采取的措施. (4)本题考查的是刺史制度.
(5)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这些措施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作用. 【解答】(1)根据“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可知材料一中这个社会制度是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2)材料二中 “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指的是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根据材料三中“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知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汉武帝为了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4)材料四“在,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成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反映了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敦煌的郡守有欺瞒的行为,司隶校尉奏报给汉武帝”这一说法不正确,因为郡守是地方,由刺史负责监督,而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5)上材料反映的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等都起到了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作用. 故答案为:
(1)分封制.义务:诸侯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郡县制.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目的: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措施: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规定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4)措施:刺史制度.不正确.理由:郡守是地方,由刺史负责监督,而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5)作用: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23.如图所示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应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这历史事件促使西汉于公元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我们要学习上图中即将远行的人物的什么精神?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 (2)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
(4)本题主要考查即将远行的人物的精神.
【解答】(1)观察以上两幅图片可知,图1是《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2是《张骞出使西域》.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 (2)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3)张骞出使西域,促使西汉于公元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学习他有胆有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难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 故答案为:
(1)张骞出使西域.
(2)促进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3)西域都护.标志着今地区归属政权管辖.
(4)学习他有胆有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难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既频繁,又复杂。但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类特问题探究 别 征 政治 形势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③ 政权分立 。 ③ 经江济 南 状地 况 区 开发 (3)图示中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民民 族 族 关交系 融 (4)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④ 洛阳 ,该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 科技 文化 ⑤ (5)图示反映了我国书法字体的演变,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 《兰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⑤ 承上启下 ;说出一位同时期的科学家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祖冲之与圆周率;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吴、东晋和南京. (2)本题主要考查政权分立.
(3)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5)本题主要考查《兰亭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和祖冲之、贾思勰等.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
①处是吴;②处是东晋;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南京.
(2)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今南京).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政权分立.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北量南迁,给江南地区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图示中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
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种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故题干图示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因果关系.
(5)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是承上启下,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
(1)①吴 ②东晋;南京. (2)政权分立.
(3)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洛阳,因果关系.
(5)《兰亭序》;承上启下;祖冲之(贾思勰等).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于2001年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
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材料二:近年来,云冈石窟遭到自然风化的侵蚀越来越严重,专家认为,水与岩石长期而缓慢的相互作用是造成云冈石窟逐步被自然风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云冈石窟现有的45个主要洞窟中,有渗水记录的就有21个。 (1)云冈石窟被誉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你知道另外两大石窟吗? (2)在山坡崖壁上开凿出洞窟的寺庙,反映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什么宗教? (3)通过材料二的描述,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4)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石窟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石窟艺术的代表. (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时期开凿石窟与佛教. (3)本题考查的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4)本题考查的是保护石窟艺术的建议与方法.
【解答】(1)中国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2)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3)针对材料二中“近年来,云冈石窟遭到自然风化的侵蚀越来越严重”,要马上采取保护文物的措施,刻不容缓.
(4)关于保护石窟的看法从种植防护林防止风沙的侵蚀,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
术保存视像数据,将原来涂抹在佛像的水泥部分清除等方面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 (2)北朝时期,佛教. (3)保护文物,刻不容缓.
(4)种植防护林防止风沙的侵蚀,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保存视像数据,将原来涂抹在佛像的水泥部分清除.
2017年1月2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