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区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措施

山区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措施

来源:保捱科技网


山区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措施

作者:郑登舟 黄青松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4期

摘要:贵州近年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森林覆盖逐步提高,生态良好,地处北纬2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茶叶生产。通过对山区茶叶生产存在问题的研究,找出山区茶产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山区;茶产业;发展

1 山区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不强,小而散。山区茶叶生产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分散的农户和小茶厂生产经营的模式。

2)茶园管理粗放、茶青品质差、单产低。受成本、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的茶园管理粗放,投入严重不足,只采不养等现象较为普遍,茶园的产量很低、茶青品质差。山区茶园平均年产干茶200kg/667m2,与全国平均年产干茶300kg/667m2差距大。

3)茶园基础设施较差。山区茶园多数是坡改梯后的山地,大部分还未实现水、电、路全通;茶园的机械化程度低,只有部分坝子地茶园机械耕作,茶青靠人工采收;大部分茶叶加工厂和企业加工设备陈旧落后,加工技术水平低,还不能满足茶产业绿色发展和质

量安全的要求,部分企业甚至不能满足茶叶生产准入许可。

4)茶叶产品以初级制品为主。茶叶加工和茶叶品种五花八门,尤其是农户的茶园,他们以小锅小灶加工和销售茶青给外地茶贩为主,造成本地茶青的大量流失,主要以散装、贴牌、低附加值的原料茶为主,平均价格在28元/kg左右,成为国内茶商的廉价原料供应商,严重影响山区绿茶正常生产。

5)生产成本高,上涨压力大。山区茶园都是大于25°坡地,难以实现机械华生产,茶园翻土、除草、施药、施肥、茶青采收、茶棚面修剪等生产环节基本是人工操作,茶园的生产投入居高不下。

6)管理难度大。目前山区茶园生产分散、技术和管理水平不一,新茶区的农民没有茶园管理经验,重建轻管、荒芜式有机管理误区,致使新建茶园杂草丛生、茶苗成活率低,投产期推后;又不懂茶叶制作工艺,对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带来严峻的考验。

7)茶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消费需求由过去吃饱求生存向现在吃好求健康转变。对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茶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茶农和茶叶企业的生命线。山区茶园无工业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砷、铅、汞等达到农业部控制的标准。但茶园污染日趋严重,经调查农药和化肥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在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由于化学农药在病虫害中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长期以来茶农对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产生了依赖思想,因而不重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过多、过量地使用茶园禁用农药(63种,参照欧盟及日本等地茶园禁用农药品质确定),山区茶农经常使用草甘膦、氧化乐果、敌敌畏、啊维菌素、甲氰菊酯、辛硫磷等十多种茶园禁用农药,严重污染环境,加大农业残留。②是不科学施药,

主要表现在:不能对症下药,乱用药;施药时间、时机不当;农药配制比例不准确随意性大;农药用量偏大,用药次数偏多。③茶农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因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茶树吸收的只是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因农药大量施用,茶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化肥、农村生活污染已影响到茶品质,山区茶难以进入省外市场,外销量不大,是制约山区绿茶的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2 山区茶产业发展措施

1)稳定茶园面积。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稳定绿茶产区,稳步提升安吉白茶产区,适度发展西南红茶,引导茶产业产区连片集中,各地要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容量,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积极推进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优化,保持茶园面积的基本稳定。

2)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目前,山区茶园有30%的树龄在十多年以上,单产低,品质较差。要把改造老茶园作为今后茶叶生产发展的重点,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单产和品质。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引进龙头企业,加快老茶园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一批沟渠路电配套、灌溉设施齐全的梯地茶园。加快无性系茶树小叶茶良种的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改造大叶茶低产茶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3)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加强茶叶栽培技术培训,挖掘生产潜力。结合开展茶叶标准园建设,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强化水肥管理,尤其要重视冬前有机肥和春秋季茶叶专用肥的施用,旱季应及时灌溉。推进科学修剪,做到适时、适量、适型修剪,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适度采摘,名优茶提倡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减少单芽采摘,夏秋茶要做到应采尽采,充分利用茶叶资源。推广适合山地茶园采摘的小型机械,提高机采水平。

4)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茶叶的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极大关注。要大力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态栽培技术,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积极推广非化学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控害保益。推行科学施药,指导茶农因时因地因虫施药,推广高效低毒的脂溶性农药。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茶栽培技术推广,尽快形成一套高产优质低残留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5)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公司、茶叶龙头企业、规模户。二是茶地流转。引导茶农将分散茶园流转给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公司、茶叶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为茶叶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在集中产区和销售区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广的交易市场。依托县,举办茶叶博览会、展销会,创建一批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6)加强新建茶园培育管理。加强本土化育苗,提高茶苗适应能力及成活率;按照贵州高产茶园栽培技术规程所规定的新茶园建设、茶树种植、茶园施肥、土壤管理、茶树修剪、冻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及茶叶采摘等栽培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在肥水与病虫防控保苗方面不要进入荒芜式有机管理误区;加强幼龄茶园管理,合理间作绿肥、低矮牧草等农作物。

7)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①配套建设一批茶叶规模加工厂。充分考虑茶区分散、茶青运输距离远的问题,把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茶叶加工厂扩建成规模加厂,保证茶青就近加工。②加强茶资源初加工技术创新。以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不同茶叶产品的特性为基础,加强打造名优绿茶新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开发,有效解决山区茶产品结构单一现状。③加快茶叶精加工产业发展。引入茶叶功能性成分提取等深加工技术和相关科技成果,进行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

率。大力加强茶多酚、茶籽油、速溶茶、茶食品、茶工艺、茶用品等系列产品开发,并将其应用于天然药物、保健食品、饮料、美容与天然日化用品及植物源农药、天然兽药与动物保健品开发中,促进茶产业依托高新技术延伸产业链,着力提高山区茶叶综合经济效应。

8)积极探索山区茶园茶青机采技术。山区明前茶采收一般都是单芽或一叶一芽,由于芽小,不适宜机械采收。但夏秋茶的茶青采收应大力推广茶青小型机采技术,降低采青成本。

9)加强茶树病虫绿色防控。多采用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确保夏秋茶茶青产品和质量,使山区茶叶产品符合欧盟、日本和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

10)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保障茶叶质量和安全。新建茶园土壤铅、砷、汞等重金属元素指标必须符合无公害建园要求;加快茶叶加工升级改造步伐,按照现代化、标准化、清洁化要求推进茶叶机械化生产进程;加快茶叶企业QS、ISO等各类体系认证步伐,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农用物资使用监管力度,特别是茶叶主产区建立茶叶农药专柜,严禁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茶区;加强宣传,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以及茶叶专用复合肥产品施用等。

11)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本土优良新品种选育,做好示范与推广;深化茶树营养与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及原料生产能力;加快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引进先进茶叶加工设备,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实现茶产品多元化开发。

3 总结

山区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若能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好各种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抓住脱贫攻坚历史机遇,按照高产茶园栽培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栽培管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茶叶,按照“创品牌、带农户、黔茶出山”的思路,把现有的山区茶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王涛.浅谈山区茶叶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技服务,2016,33(18):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