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旅游 中国市场2015年第13期(总第828期) 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与 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分析 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 熊哲欣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摘416000) 要]本文对德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剖析了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 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产业方面的对接;生态方面的对接;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接。 [关键词】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对接 [DO1]10.13939/j.enki.zgsc.2015.13.196 呈跳跃式超常规的发展态势。德夯就是在这种形式下依托 良好的自然景观及民族文化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 1 研究地域概况 大湘西,即“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 动了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菜油、峰密、柑子、生姜、猕 猴桃、醋萝卜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成为旅游者 喜欢和购买的商品,这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又 促进了德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德夯近几 年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以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粮食、 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 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德夯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境内,距吉 首城约18公里,由德夯景区、峒河景区、小龙景区组成。 德夯风景名胜区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河交错,峡谷 绝壁层出不穷。景区有大龙洞、小龙洞、流纱、夯峡等瀑 布群十多处,其中流纱瀑布以垂直落差216米居全国之 首。自矮寨镇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 水果、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还无形 中培育了一批“绿色养殖业”专业户,加大了对绿色食 品及新品种的种植,并把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促进 了一系列袋装野菜旅游商品的加工和开发,发展了许多诸 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德夯 风景区是湘西苗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保留着淳朴古老的民 族语言、服饰、饮食宗教礼仪、歌舞等苗族风情。其中苗 族“三月三”“四月八”“百狮会”“拦门对歌”“苗鼓 舞”等表演古老粗犷,极富地方民族特色。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自发组织旅游,旅游主 要是由村委会管理,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够,游 客稀少,旅游业发展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湘西州 委州高度重视,开始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 入,于1987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旅游业渐渐发展 起来,1991年全年接待游客达7.15万人。2002年, 如酱菜、肉食腌腊、果王素加工厂,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 业结构向优质、高效、环保、经济等深度开发及加工的方 向调整和发展。笔者调查得知,德夯在2001年开发“农 家乐”之前,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零星水稻、 烤烟维持生计,因这些产品转化成货币的环节多,转化 慢、难,农民生活都比较困难。自从开发“农家乐”以 后,村民除搞好传统的农事活动以外,剩余的劳动力从事 农家餐饮、住宿、采摘等旅游接待,每家旅游收入年均达 4万多元,相当于旅游开发前的6倍之多,乡村旅游开发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也不愿外出打工了,因为旅 游接待中所有的蔬菜、水果都要靠自己种植,旅游旺季忙 于旅游接待,淡委忙于农业,已经够累的了。村民还集资 修起了马路,各家都盖起了新房,村民靠发展乡村旅游脱 贫致富了。 2.2生态方面的对接分析 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德夯旅游公司,一方面保护生态自 然资源,另一方面深度挖掘苗族传统文化,打造旅游品 牌,德夯旅游业飞速发展,德夯一派繁荣景象,与新农村 相得益彰。 2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 2.1产业方面的对接分析 湘西人民在尝到旅游的甜头之后,州委、州高度 重视,充分利用湘西的特色文化、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等 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开发神秘湘西,旅游产业 德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得以快 速发展,但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的增长,畜禽水产养 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无序,使乡 村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另外受整个湘西大环境的影响,近 几年,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企业,如 艇2015.3 熊哲欣: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分析 采矿业;加上湘西人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 智慧城市与旅游 规及其他致富信息门路,提高了素质,同时也增长了见 识。通过乡村旅游,当地村民同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旅游者 的交流过程中,了解了对方,也了解了世界各地,包括最 新的旅游动态,服务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旅游经 营理念。许多居民在长期的旅游接待中学会了许多旅游接 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宅”的原始生活方式,这或多 或少地给环境留下了隐患。总之,这种工、农业的粗放式 经营,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无形中浪费掉,这与 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德夯风景区针对以上这些情况采取了有力的措 施,一是实施“三清六改”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 待经验,能对不同的游客偏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接待 过程中一般能符合游客的心意,得到了旅游者的好评。有 的村民还能说几句简单的日语、英语、韩语,甚至还有远 见的村民把孩子直接送到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外语, 回来后当起了外语导游,在接待外国旅游者时具有语言方 面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德夯居民淳 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电等,引导 村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牲畜圈舍混杂问题,改善乡村环境卫 生。二是搞好四种模式的村庄改造,即整治“闲置房”、 改造整修村庄、建农民社区新村、对拆旧建新的房屋整体 改造等。三是鼓励村民用空心小砌块建房,从源头上切断 破坏森林的现象,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生态 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节能的林业和农业,推动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手 段,实现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农业效益化,确保农 村污染源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 衡难题。 2.3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接分析 德夯特有的传统文化、奇风异俗,对外界产生了强烈 的反响,深深吸引着人们去探奇访幽。然而,随着旅游者 的增多,异地文化的干扰,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加上村 民本身又有一种“远香近臭”的思想,使得当地的传统 民族文化、民风民俗被淡忘,有的甚至同化。如:不唱本 土本乡苗歌而改唱现代流行歌曲;刻意拆掉传统民居而建 起钢筋水泥楼房;特别是传统民族服饰的同化更为严重, 在德夯,即使是偏远的农村,穿苗服的人越来越少,取而 代之的是都市流行的牛仔被、T恤衫,各式各样的超短裙 等。这种同化是通过旅游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乡村产生的 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也可称为汉化。因此,德夯风景区 有针对性地丰富“农家乐”的旅游内涵,村民组织了 “民族文艺表演队”和“农民时装队”,在篝火晚会上尽 情展示传统民族服饰,并唱苗歌,跳苗舞等,那些在社会 经济发展进程中被人们所遗忘或被埋没的宝贵民族文化遗 产又重见天日,获得新生。 3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德夯新农村建设的社 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分析 德夯村民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之后,更是主动积 极参与,满怀信心,对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的措施主动 配合,并随时了解学习国家旅游方面的方针、法律法 朴、勤劳、善良,并且文明经商、童叟无欺,成为大湘西 旅游区的典范。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他们深知旅 游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清 扫门前的生活垃圾,并主动放到指定的区域,他们不 再乱砍滥伐,并相互监督,公开同破坏生态的犯罪分子作 斗争。在德夯社区,还经常举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 庭”等评比活动,并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挂钩,促进了 相互团结,家庭和睦,村民在农闲时不再无所事事,惹是 生非,逐渐从原来的打架、、酗酒、斗殴等不良风气 中解脱出来,并且自发的组织民兵日夜轮流巡逻、抵制外 来的歪风邪气,如今,德夯社会风气、社区治安明显好 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德夯的旅游业已具规模,走向 了正轨。 4 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了德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 发展,德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反过来也促进了乡村 生态旅游,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互构成和谐,德 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参考文献: [1]赵福祥,李全德.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旅游的思考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137—140. [2]尹华光,陈福义,袁正新.湖南旅游业发展研究[M].北 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昌海,吴云超,温亚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收入农户间 分配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2). [4]贾婷婷,蔡君德.德夯民族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J].四川林勘设计,2010(6). [5]彭延炼.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08(2).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