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rScienceDOI:10.16728/j.cnki.kxdz.2016.11.011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年第11期浅谈咏史怀古诗词的鉴赏技巧
储
丽
(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江苏省215131)
摘要: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人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借古讽今等目的。因为诗涉历
史,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本文从怀古诗与史书间的区别、知人论世等四个方面做一定的探究,以拨开疑云,打开解题思路。关键词:咏史怀古诗;鉴赏;技巧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11-014-001
古典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在中考
改革,逐渐与高考接轨,诗词鉴赏也纳入了中考的范围,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考这支指挥棒让老师们不得不重视诗词鉴赏的指导。古典诗词的主要类别有送别诗,怀古诗,战争诗,思乡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等。其中,怀古诗又可以分为几类:1.感慨兴衰;2.借古讽今;3.怀古伤今;4.抒发抱负;5.寄托哀思。这些诗词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较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在鉴赏时的难度。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教师平时在讲授诗词鉴赏的时候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归类分析,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鉴赏的技巧。怀古诗的鉴赏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
首先,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历史。由于篇幅的,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其次,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史论。在几十个字到一百字左右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得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例如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对王昭君的评说则明显带有史论的性质,得出和亲比战争好这一结论;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只是借写昭君生前死后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功业无成等万千遗恨,而对王昭君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不做任何结论,其间有天壤之别。
第二,要知人论世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三)》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王昭君与杜甫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正是立足于此而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昭君诗,虽然白居易、储光羲、王之涣、欧阳修、王安石、赵翼等历代诗人也都写过不错的昭君诗,但都不能望其项背。抓住这两个连接点,我们就不难探明杜甫这首昭君诗的意蕴,在鉴赏时就不会偏离了方向。
上面谈的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
有些诗词历史与诗人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亦有相反之处。比如稼轩词《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结尾三句,借廉颇来自比,表现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王室不能善用人才的慨叹。这首词,如能抓住相似点和相反点,就不难看出词人面对着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怀才不遇的忧愤情怀。
第三,要学会比较阅读鉴赏
历史上有许多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吸引了诸多的文人墨客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例如对项羽拒渡乌江,唐宋诗人多有题咏。其中以唐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诗论较为精辟。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赞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中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而王安石则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当时已尽失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而李清照的词则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感,是对项羽人生的极大褒扬。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我们不难从中比较出些什么来,各有所长。
第四,要把握重要意象和情语
诗词鉴赏中最基本的切入口就是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以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为例,其中有潼关、峰峦、山河、西都等这些表地点或者地理特征的意象。潼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地势险要,素有“四镇咽喉”。此处成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就不足为怪了。再看“西都”“秦汉经行处”“宫阙”又是什么地方呢?“西都”就是长安,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作为古都,当年应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然而“做了土”,眼前展现的是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分析到此,诗人的情感已呼之欲出了。
再看情语。“意踌躇”“伤心”为何?遥想西都昔日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繁华昌盛的景象和今日万千宫阙荡然无存、荒凉颓败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转变怎能不让人“伤心”?而作者的意绪并不停留于此,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三月不灭”,可见宫阙之庞大,而秦汉的一宫一阙都是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汗,这些集国之全力建造了宫阙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在朝代的变迁中,百姓又深受战乱之苦,民不聊生,面对此情此景,不得不让词人发出了沉重的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揭示了词人怀古的真正意义,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综上所述,我们要做好怀古类的诗歌鉴赏,题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当然,古典诗词的魅力,韵味远不止做到这些就能够体味透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发现。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选读[2]初高中语文课本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