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中的几种不良现象及共危害性 @朱花玲 众所周知,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有重要分值,有人形容 蔓延之势。高考作文的“虚假化”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为“半壁江山”。可以说,作文写作的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 材料的虚假、情感的虚假和写作行为的虚假。在高考作文 上直接决定了高考语文成绩的优劣。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 写作,尽管每年都有高分作文出现,但我们也不容回避中学 生高考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认为,目前中学 生的作文写作存在六种不良现象。这六种不良现象如果得不 到及时纠正,任其蔓延,必将对中学生作文健康写作带来极 大的危害性。 一、“模块化”现象 “模块化”现象是当前中学生作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 种不良倾向。所谓高中作文的“模块化”现象,是指运用相 似的语言、相似的材料、采用相似的行文方式,表现相似的 主旨,透露出相似的情感基调,在横向上表现出“干人… 面”,在纵向上无限复制的作文现象。[1 透过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写作文 时,尤其在写议论文时,普遍呈现出一’种“模块化”倾向, 不论是什么题目,一律列举近几年来被大量重复引用的材 料,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历史人物或引用已经被引用得 烂熟的名言警句。恰当巧妙的列举和引用确实能为作文增色 不少,但如果千千万万的考生都列举和引用同样的人物事 例、名言警句,这些材料就失去了新鲜感,看多了难免让人 觉得乏味、沉闷。特别是不少考生,在引用材料时,根本不 加分析,径直截取。思维方向、感知方式雷同,甚至表达方 式和感觉也雷同,干人一一面,千篇一律,枯燥空洞,味同嚼 蜡。“模块化”现象的萌生与当前一些中学作文教学有很大 关系,一一些中学语文老师为了追求短期目标和应对高考作 文,往往费尽心思地总结出一套套作文固定写作模式,还美 其名日“高分经验”,如作文的结构一定要完整,要按部就 班,最理想的作文模式就是“风头、猪肚、豹尾”。有的教 师甚至专门依据不同体裁的题目设计了…套“起、承、转、 合”的新八股思路模式。这种模式化的训练和备考方法,实 际上却促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写作思路,养成了写作定势思 维,不但助长了学生作文写作的模仿风和抄袭风,束缚了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与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相悖 离,最终导致了空洞无物的文风盛行。近几年来,我们的中 学作文教学,往往不经意地忽视了学,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 致造成学生作文思维的公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以及思想的 板结化,进而助长了学生的现代“八股”文风。模块化作文 “一切为了高考”,只注重眼前效应,不注重长期效果,忽 视了学生真正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虚假化”现象 近些年来,高考作文的“虚假化”现象愈演愈烈,大有 2009.06 中,有些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表现出 ~种漠然,穷于应付,缺乏兴趣,不知道写什么,囊中无 物,常常是“为文造情”。他们不是从现实的人生体验出 发,而是从别人的范文中寻找相关资料,编织大话、套话、 假话、人云亦云。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考生写到 亲情的文章时,提起爷爷奶奶父母病重或去世,数量之多超 过了我们的想象,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文章的真实性。中学 生作文中的真心话、真性情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伪化的 情感。千篇一律的模仿或者矫情,甚至有意识地迎合高考阅 卷老师心理伪成熟,这些都有悖于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有 ‘。一些学生真可谓考场“造假高手”,神不知鬼不觉,因为造 假水平高,不留痕迹,甚至还登上了高考“满分作文”的宝 座。~直以来,在中学生平时的考试作文和日常训练中,有 许多学生养成了考前背诵作文范例,考场移花接木,拼凑抄 袭的“好习惯”,或抄袭复制;或胡编乱造:或生搬硬套; 或“为赋新词强说愁”……作文虚假化现象愈演愈烈。 文贵真,情贵切。作文要求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说真话,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 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高考作文“虚假化”倾向 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相悖离,对于中学生的 “诚信”品质的培养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伪个性化”现象 在大力提倡“个性化作文”的今天,有的学生误解了 “个性化”作文的真正内涵,以为个性化作文可以不讲规 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约 束。他们本欲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即“伪个性”。有的学生以为思想偏激,“言前人所未 言”,大胆怀疑和批判一切即为个性;有的学生以为大胆奇 特的构思、荒诞华美的语言即为个性;有的学生以为在作文 中夹写一些常用的英语词汇、“江湖”流行语、网络语言即 为个性。在他们看来,个性化作文就是“另类”,就是与众 不同。为了追求个性,他们往往会在作文写作中以一种反叛 压抑个性的极端形式出现,以的心理去寻求自我为中心 的“骄愤”行为。其实,这并不是健康的个性,而是一种病 态的“伪个性”。有~篇学生作文为西门庆翻案,西门庆成 了商品经济的弄潮儿,是当时时代的先锋,武松、武大郎反而 成了罪人,这真是令人瞠目结舌。面对满篇的“龙头老大” “掌门人”“死党”“我顶”“7456(气死我了)”“菜 鸟”等不伦不类的语言,我们对于这样的“个性化”作文实 在不敢恭维。 | 写 鳍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鼓励学 的与年轻人不符的成熟。 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 霾I“成人化”是中学生作文写作的顽症,它在使作文教学 公式化的同时,也泯灭了中学生个性情感的真抒发,忽视 生命意识的感性显现的本质。也阻碍了中学生全面和健康 人格的形成。从这个方面说,“成人化”的作文活动与作 文本质、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成人化的写作其实质 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有个性、 化”作文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个性化作文背道而驰,是对个性 化作文的极大反动,对中学生作文写作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四、“美文化”现象 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伪个性 了中学生作文写作主体性的一面;它不仅违背了作文作为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美文化倾向屡禁不止。一些“美 是中学生个性精神的缺失,是中学生真实生命情感的歪曲 文”,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编织工整句式,串连古诗 和异化。 文名句,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等 六、“无我化”现象 文化名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高考作文出现的华而不实之 所谓“无我化”现象即作文没有个体、没有灵魂,通篇 风,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语言华丽、文采飞扬确能为作 文写作增添不少光环。但过分倚重文采,而弱化思想内容, 难免会走上形式主义的泥淖。高考作文“美文化”现象的出 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每年高考过后,一些语言优美、风 格华丽的高考满分作文便充斥于多家媒体。某些考生盲目一 味地模仿这类文章,错误地认为只要考场作文能写出漂亮的 文字,就能拿表达方面的高分。一些语文老师在作文备考时 过于强调“文采”,导致很多考生在作文中变着花样使用各 种比喻、排比、引用和夸张等手法,花哨的形式掩饰着内容 的苍白,华丽的辞藻遮盖着认识的肤浅,完全违背了形式为 内容服务的原则。经过一些阅卷老师的夸饰性点评而出版的 “满分秘诀”之类书籍不断蔓延社会,流入课堂,对学生同 样具有误导作用。有些教师也急功近利,教学中刻意总结出 “优秀作文”的写作模式,不少同学则争相模仿,剪辑拼 接,并以风花雪月、茶香酒趣等来虚化所谓浪漫超然的情 调。一些学生在平时就大量摘抄“美文化”的文章,反复记 忆背诵,希望在高考中能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考 作文“美文化”倾向,直接冲击着作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 展,可以说是贻害无穷。 五、“成人化”现象 所谓“成人化”,是指中学生在身心发展处于尚不完全 成熟的阶段,在作文中既体会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又极力体 现教师、教材和社会规范所赋予他们的社会语言,却丢掉了 真实的生活个性语言。借用书面语言表达一些超越他们思维 方式和价值追求的情感和思想。中学生作文的“成人化”倾 向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行文完全是一种成人化的思维 方式,成人化的话语模式,成人化的思想感情。在作文的整 体结构上,出现早熟的“文体意识”;在情感的品质上,故 意拔高或强化个人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生硬、做 作,少年匠气。在语言表达上,仿成人的话语模式,大量使 用复杂的句型、句式;在言语表达的内容上,缺乏语言本应 有的灵活和个性,语义空泛、虚假,既不切合文中人物的身 份和心理特征,也不符合中学生写作的一般思维特征。㈨在 如今的作文中,我们并不鲜见这样的现象:或表现了作者对 世事的愤愤不平,牢骚满腹,看谁也不顺眼;或只求宣泄的 快意而口无遮拦,出语粗俗;或因为过度自怜而流露出一种 与阳光少年格格不入的“忧伤寂寞”;或编制出一些故作高 深的哲理箴言,显得特别少年老成……诚如鲁迅所批评过 的,他们“所感觉的范围颇为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悲 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大世界”,甚至故意用一些晦涩的 语言去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 看不到作者自我的存在。当我们翻阅一篇篇高考作文的时 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众多的作文,在营造文章内 容的时空时,总是从他人的生活中截取材料,而舍弃现成的 自我的生活材料,形成写作对象的“无我化”。缺乏写作主 体的感受、体验、感情、主见、个性,几乎可以说是我国当 前不少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这样的几乎千人一面、干部一腔 的文章,也许通顺,也许稳妥,但是干瘪、平庸、单调、枯 燥,没有朝气,只有暮气,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万马齐喑: “我”确实不见了。在那些“无我”的作文中,我们大多看 不到作者自己的影子,看到的仅仅是孤立于作者之外的人物 及其他们的活动,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活动。那些文章,把他 人当作了文章写作的对象,忽略了自我的存在。如此的文 章,极易导致高考作文现实性的缺失,割断历史与现实、自 我与生活的关系,因而影响作文的分数。【4 高中生在作文过程中既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活动,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 从立意取材到谋篇定体,从选用表达方式到遣词造语,无不 渗透着创造的特性;同时,这种精神劳动又是高中生个人的 思想意识、审美情感的物质化过程,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 强调“我”的存在,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个体的“我”,而是 烙上生活色彩的“真我”。高考作文对象“无我化”现象的 出现,极易滋生出高考作文的诸多不足,衍生出作文写作上 的一些不良文风,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现象。 中学生作文写作中出现的上述“模块化”“虚假化” “伪个性化”“美文化”“成人化”“无我化”等六种不良 现象对其健康写作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性。鉴于此,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在今后的作文教 学实践中加以正确指导,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写作的误 区,促使中学作文教学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高西栋.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模块化现象[J】.学语文,2 0 0 7, (2). 【2】靳贺良.高中作文教学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学 语文教学,2 0 0 7,(1 0). 【3】邰霞.留驻童真放飞生命[J】.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 文查询系统[EB/OL】.http://2 02.1I 9.1 08.2II/l unwen. 【4】祝杭斌.高考作文写作的三个回归【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 合天地),2 00 8,(6). (朱花玲河南葛市葛天高级中学461 500) 2009.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