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土地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不可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有限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严重了区域的发展空间,因此,土地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地利用产生显著影响,土地供需矛盾和各类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青岛市土地资源总量少,人均量更少,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因此,对青岛市的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青岛市为例,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土地资源利用领域的运用和深化,论文评述了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为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和方法背景,并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剖析了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论文以相关原则为指导,密切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从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构建了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论文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分析,运用加权法计算 1998-2007 年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7 年青岛市土地利用经历基本可持续阶段,正处于弱可持续阶段,已接近强可持续阶段。最后,论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的自然、经济、
社会等因素,提出推进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 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复合系统中,土地资源处于基础地位。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也是一切社会生产活动存在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等诸条件的综合表现,其利用方式、状况与管理的优劣等都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1]。
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人均土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土地水平的 1/3,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土地之间关系日趋紧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非农化,土地退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恶化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青岛市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会出现加速趋势,这一阶段将有大量农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最终落实到土地上,将对土地利用的强度、方式、规模、布局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青岛市耕地资源和适于建设的土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青岛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80 年代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
资源遭到了日趋严重的破坏,经过痛苦的思索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人类意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唯一可供选择的就是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人地矛盾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中,土地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它是对土地适宜性在时间方向的延伸趋势进行的一种判断和评估,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2]。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研究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关系。1991 年在泰国的青迈、1992 年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和美国的华盛顿,1993 年在加拿大的莱斯布瑞先后召开了四次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此基础上,联合国粮农组织于 1993 年发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FESLM》),世界银行于 1995 年发布了《土地质量指标》,这两个文件为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等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程序和 5 项评价标准,即:
(1)土地生产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农业、非农业的土地生产力及环境美学的效益[3]。土地的生产力状况是土地利用的基本条件,反映土地可持续发展的产出能力水平。土地生产力计算中首先需要考虑土地产出的综合效益,而并非土地产品的
货币价值;其次,需要考虑单位面积和单位投入下土地的生产性能。 (2)土地安全性 生产安全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水平,促进土地产出的稳定。这就要求重视土地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选择可以降低风险概率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安全性依赖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安全性还包括土地的抗灾害能力,自我恢复能力以及资源的覆盖水平。
(3)水土资源保护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适宜开发。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即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保护土壤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种保护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自然景观保护及农用地保护。
(4)经济可行性 人们开发利用土地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如果某一土地利用方式在当地是可行的,那么这种土地利用一定有经济效益,否则肯定不能存在下去。评价土地利用水平,要考虑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土地效益。
(5)社会接受性 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为社会所接受,那么,这种利用方式必然失败。这里的社会可接受性具有全局的含义,如一种利用方式受到某个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欢迎,但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害的,那么这种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有达到用地协调,才能保证土地管理各地区发展均衡水平,实现社会稳定。《FESLM》也初步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提出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成为指导各国土地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纲领。不同国家和地区都以
此为指导,探讨适宜本国本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1994 年,杜曼斯基(J.Dumanski)调查了加拿大影响农业土地利用的因素,以《FESML》为依据,评价了该国萨斯喀彻温省的农业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4];约翰(John)等评价了肯尼亚莫仁科斯地区 1930-1990 年间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帕雷利(Preri)等根据国际上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评价中土地质量方面的评价因素[6];提斯德尔(Tisdell)认为,土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评价因素很难确定,因为一个农业生产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土地的自然质量[7];哈特密克(Hartmink)通过 5 年的定位实验研究了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性质方面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指示因素,包括有机质、容重等[8];波曼(Bouman)等通过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效益)和自然因素(N、P、K平衡,盐淋失,温室气体释放等)两者的结合,综合分析土地利用可持续性[9]。1997 年,“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在荷兰恩斯赫德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一些学者提出选择指标应遵循 3 个原则,即数据现成性、敏感性和可量化性,并认为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有三类:“一类为环境和技术指标,二类为经济指标,三类为社会指标”。这次会议对土地质量和环境方面的指标因素基本达成共识,但关于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方面的评价因素争议较大,大多数与会专家认为,评价一个土地利用系统是否可持续,必须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资源、习惯与法制等各个方面的效应。目前,国际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已被土地科学研究领域中最
为活泼的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确定为优先研究项目,其核心是土地利用的压力、土地退化等问题,实质就是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10]。通过对国外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借鉴一些相似国家已经取得成效的经验,为我国的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帮助。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土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归纳国内学者在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 国内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从可持续农业评价发展而来的,可持续农业评价是其核心内容。《中国 21 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发表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内涵,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高效利用研究以及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均谈及可持续土地利用内容。我国大部分学者主要以《FESLM》提出的 5 项准则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构建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张凤荣等在《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全面介绍了《FESLM》,并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绿洲区、珠江三角洲基塘区等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1]。随着可持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FESLM》的局限性,认为其对持续土地利用本质内涵的探讨不足,不利于对土地持续利用思想的理解与把握。傅伯杰,陈利顶等认为在
不同尺度上,土地持续利用的主要约束因素不同,从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主要约束因素分别为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11]。此外,近年来我国学者从生态、经济、社会、空间、技术、人地协调与世代伦理等多方面,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作了深化、拓展与补充,具体有系统论及环境协调论、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等。
(2)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 尹君从不同时间维、空间维、空间比例尺、数量尺度、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价值观角度对土地资源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2];陈百明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四个层次的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并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及评价标准[13];周炳中等人从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分析入手,阐释土地持续利用的 PSR 概念系统,并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区域土地持续利用问题[14];蔡运龙等提出一种针对变化过程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系统综合指标来定量地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15];刘彦随等人建立了量化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潜力及其差异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16];华德尊等人在定性分析黑龙江省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市的土地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17]。
(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礼先根据林业综合效益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用综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和系统评
价原则,来构建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18]。程克坚为吐鲁番市绿洲土地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专门的指标体系,分为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指标[19];李植斌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协调度评价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及管理等方面确定了 33 项评价指标,提出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动态评价和的模式,利用建立的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温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20];张保华等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结合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建立了城郊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持续利用进行了定量评价
[21];何书金等人提出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综合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原则与目标,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土地持续利用约束分析[22];许月卿以河北省黑龙港地区为例,对区域耕地动态变化及持续利用评价进行深人研究[23]。土地利用作为典型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对其评价要从多学科的视角入手,但各学科的视角和知识结构大异其趣,很难达成共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和运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都没有定论,还有待深入研究。由于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此项研究目前还相当薄弱,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这就需要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广泛调研,依据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探讨不同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不同时段持续利用目标的定量分析和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深化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代土地利用严重依赖商品性投入,一方面将来可能面临资源耗竭危机,另一方面可能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酸雨,沙漠化,盐碱化,土地肥力下降等,这种导致环境退化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而土地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十几年来,青岛市经济发展,开发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推动着该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造成了耕地锐减,宜农后备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的不可持续利用,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海水入侵,土地质量下降等。对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确保区域内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保持区域的综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通过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为评价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和评价结果,全面反映土地资源利用中各部门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情况。其次,运用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全面快速的评价本区域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情况,能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建立预警系统以便采取措施,推进整个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通过对整个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为这一区域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论文通过构建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
续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定量地反映和衡量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管理的基本状况,识别和确定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因素,进而在区域尺度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调查研究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包括土地利用方向和管理方式的变化,由这些变化造成的土地质量变化、利用结构变化和生态环境与经济效应变化,采用将综合评价方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计算土地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诊断和分析系统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3)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和可持续性分析; (4)提出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4.2 研究方法
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关于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现状进行分析,为科学评价提供坚实基础,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对比分析法 论文收集数据,在纵向上对青岛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益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2)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研究,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有了深刻认识基础上,论文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
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实现文献资料、调查数据的相互印证。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法 首先,论文采取定量方法分析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各项指标,计算青岛市可持续利用水平。然后,结合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对青岛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因地制宜的提出对策、建议。
第2章 土地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土地可持续发展是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机,换句话说,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具体地讲,土地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久发展[24]。土地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是最能体现并最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资源。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由土地的特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性,人类应很好地利用土地的这一特性。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只有适应这一特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具体地讲,土地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在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上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土地具有稀缺性,土地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需求是有限的,因而有限的资源必须分配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较高的项目上,并有合理的组合比例关系[25]。
(2)在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不同生产项目
对土地资源的品质要求不同,而丰度高、品位高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因而应把优质的土地资源安排到对资源品质要求最高的项目上。 (3)在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土地资源虽然不可再生,但后备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一定量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因而应考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延续性,避免资源集中过量消耗,导致资源断档。
(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反映各地区的特点,诱发地区发展活力。合理的土地利用需要建立有序的区域配置机制,需要建立区际间资源流动的规则。例如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开发中就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总之,土地可持续发展,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2.2 土地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可持续发展”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促进发展并保证其可持续性,它包括可持续性和发展两个概念。所谓可持续性,可理解为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学定律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可承受能力或可承载能力。所谓发展,可理解为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群生活条件
的提高。在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26]。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27]。首先,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其次,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势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但是要防止经济发展过热。因为经济发展过热,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急剧上升,污染物急剧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第三,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在维护和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挖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减少城市发展对农用地的占用,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地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社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系统或系统的要素之间在组织、结构和变化上的对应变化关系,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比例得当、关系和谐、共同促进的互惠互利的状态或态势,它描述了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良性相互关系。1979 年,地理学家吴传钧首次提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即人地系统的概念,指出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具有自然与社会两种属性[28]。研究人地系统的中心目标就是协调人地关系,重点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落实到地区综合发展上[29]。人地系统理论对人地关系规律性的上述阐述,给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许多有益的启示。人地系统就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而人地系统理论则为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2.3 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之间,生态平衡应该是主导的一面,因为如果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这种破坏的损失,势必要落到经济的身上。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在受到外来破坏性干扰下,仍能保持一定的生产力及系统的功能。相反,当外来的破坏干扰力量超过了系统的自身组织能力,即系统不再能恢复原来的平衡时,系统功能就要改变其性质,产生了系统不可持续性。破坏性的干扰可能来自于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等,也可能来自于经济和社会因素。保持生态可持续性应遵循高效原理,即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
环再生[30]。生态经济平衡是自然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平衡规律,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区域经济增长必须遵守生态经济规律,否则,推动生态平衡的经济增长是暂时的,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失调和衰退,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优化理论所要避免的,而忽视经济发展的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社会也是没有意义的。生态经济平衡理论的这些观点,指出了生态经济平衡是经济社会最优化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只有在生态经济平衡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保证了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化环境质量。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土地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要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使之能够满足城市生态同人类和谐发展的要求。
2.2.4 环境承载理论
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状态下,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阀值。目前,对环境承载力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和狭义的环境承载力。广义的环境承载力也称为地球承载力[31]。环境(狭义)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但环境系统具有弹性和可性,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对环境进行有目的调整,不断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当然,人类对环境质量提高的作用程度毕竟是有限度的,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才具有可持续性。环境承载
能力问题,深刻地反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本质。可以说,对于地球承载力的认识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地球承载力的极限问题,才会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因此,环境承载能力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有限性的视角,提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3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可以把土地利用看作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典型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介入使土地在进行自然生产力更新的同时,也进行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更新[17]。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动态有机整体。
2.3.1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构成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是土地利用者和利用对象相互之间作用的综合体,由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单元组成。如果从土地使用者和使用对象的关系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可以看作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大子系统的耦合。自然、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复杂的时空过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
(1)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种自然要素的不同组合状况决定了土地利用状态,从而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实用价值,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不同自然要素的组合所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状况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相关。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更注重过程,尤其是自然要素中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这些变化与土地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和全球环境变化直接相关。因此,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自然要素的分析不仅需要考虑状态指标,更要考虑动态指标和响应指标,如气候变化指数、降水变化指数等动态指标,及全球气候变化、气候波动等环境变化作用下土地自然因素的响应指标等。
(2)经济要素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过程也是一个经济行为过程。从经济学的观点出发,土地产出一定要大于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考虑比较经济利益、边际效益和经济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促进土地向更高经济效益利用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总的趋势。影响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经济要素主要有土地所有制、土地价格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商业网点、城镇体系等众多内容。可以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分析。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智力资源、动力资源;经济环境包括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信贷环境、市场状况、人口环境;综合效益主要指经济收入、经济利润和经济消耗。
(3)社会要素 人口、社会习惯、国家、管理、文化教育及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关键因素有人口数量与质量、土地、公众干预、协调等。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因人地关系的矛盾紧张程度而异,在人地关系缓和的地域或地段,人口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而在人地矛盾紧张的地段或时段,人口增加成为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最大的障碍。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加强土地可持续性的理解和普及技术创新措施起到积极作用。土地通过和引导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使土地利用主体从长远的观点、全局的角度合理利用土地。我国土地利用管理中的众多问题,从根本上讲都与法制不健全、不顺和缺乏有效的运行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现行的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用途管理的管制,已取得明显效果。 2.3.2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目标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总目标是取得不断提高的综合效益,这种综合效益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与生产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效益系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核心矛盾是土地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是否平衡,从这个意义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目标可以总结如下。
(1)经济有效性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类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土地资源数量和经济供给有限的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也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基本
要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该是积极的促进而不是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发展追求的不是目标最大,而是目标有效,对土地资源的经济索取要有节制,因此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要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应当以挖潜为主,进行集约化经营。
(2)生态安全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资源基础,使其保持存在和再生产的能力。土地生态系统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持续不断的进行物质再生产,一旦结构破坏或环境要素破坏会直接导致系统功能的退化。人类在土地生产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增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向人类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但这种增加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人类向土地资源索取的强度超过了这一限度,土地生态安全性遭到破坏,则经济再生产也将不复存在。
(3)系统协调性 土地持续利用系统及其每个子系统均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以保持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种限度从数量和质量上表现为系统内部承受能力存在阀值,如土地资源总量、水资源量、可再生生物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土壤环境容量、矿产资源开采适宜度、城市建筑容量和人口集聚程度等,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要求各子系统、要素的开发利用规模在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相应的阀值范围内。
(4)结构适宜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最佳结构配置关系,在此附近,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功能发挥最好,如果结构比例失调,有可能导致系统功能退化,甚至毁
灭。结构适宜性主要包含:生态功能的植物资源与经济功能的植被资源的比例;植物与动物之间的比例;土地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用地之间的配比;土地资源开发与国内外市场容量之间的配比;土地资源开发规模与区域经济能力之间的配比等内容。上述目标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有效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基本目标,生态安全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保障,系统协调性和结构适宜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欲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综合目标,必须以这些目标的实现为保障。
第3章 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土地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以定量监测和评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直接为土地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从土地利用系统中提取具有标识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构成“指标”,将这些指标按系统的运行机理和逻辑形式联合起来以说明系统的整体行为规律的指标集合即“指标体系”,按“指标体系”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评价的方法称之为“多指标集合度量法”。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关键环节之一。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是进行评价的前提。我国目前还缺少全国性的、系统完整的、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区域性的指标体系。当前进行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采用系统分解法,即将土地利用这一复杂系统完全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再选取适宜的评价指标对各子系统进行定量评
价,最后通过对各子系统持续性的叠加,确定整个系统的持续性。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将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评价的必要条件,为使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评价指标的全面性 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因而必须要全面反映系统的运行状况,既要全面考虑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不同因素,又要对各种因素加以有效综合,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综合性指标包含更多的信息,从而能更好地度量可持续性。但应注意,正因为其全面性和综合性,在给指标定量和赋予权重时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构建时还应注意其直观合理性。
(2)评价的效益综合性 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一般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是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与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土地后,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态系统,不仅没有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反而增强了整个生态系统功能,并能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多的生物产品。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统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应是纯经济利用,而应是生态经济利用,即持续土地利用应考虑生态影响的生产力。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单纯考虑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功能,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土
地的经济效益,损害土地的生产功能。
(3)评价指标的时间序列性 可持续性的直接意义在于时间上的延续性,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按照 FAO 的定义,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是指:“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的退化,则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发展过程,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是否合理、是否可持续在过去一段时间和将来一段时间进行的评价和预测,可持续评价的结果强调的是向可持续目标不断努力的状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只能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才能判断。因此,评价指标必须展示变化过程。选择评价指标应该具有时间概念,要注意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那些长久不变的土地特性不应成为评价指标。同时,在指标的解释上,也要侧重于评价指标与可持续性的关系。应用评价指标时,也要强调过程,强调发展趋势和走向,而不是某一时间点的指标情况。
(4)评价指标的区域性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具体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特点。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的不同特点,只有系统自身的纵向比较,用同样的指标才是合乎逻辑的。在时间尺度上,任何系统都在发展,可持续性也能够在自身的纵向比较中表现出来。若在不同区域间作横向比较,评价结果显示彼地比此地得分高,就认为彼地比此地更具有可持续性,显然不合理。因为两地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面临的问题不同,用同样的指标来评价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另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的土地资源利用系统,评价目标不同,评价指标选取
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选择的环境或生态方面的指标较多,权重亦要强调较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侧重土地的生产能力,而环境或生态的可持续能力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又例如,区域农用地系统中,耕地占较大比重或草地占较大比重,则指标的选取和权重也要相对变化。 (5)评价指标的系统性 土地资源利用是一个经济生态系统,因此应该用系统性观点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建立在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详细而科学地分析基础之上。一般可以将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再将子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组成要素,通过分析代表每一组成要素的指标,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所有指标加以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对整个系统状态的认识和了解。
3.1.2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类型
作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的热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虽然迄今为止已有种类繁多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出现,但从建立方法上都可以归纳为枚举法和综合法。
3.2.1.1 枚举法的指标类型 枚举法中也存在结构的差异,对众多学者相关的指标体系进行归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人类从自然环境取得各种资源,通过生产消费又向环
境排放,从而改变了资源的数量和环境的质量,进而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福利,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中应用该模型的思路是通过区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建立响应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态势。据此设计指标的优点是比较好的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因此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目标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但对于社会也存在一定困难。决策者在解释土地质量指标时必须注意把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仅仅依赖一个或几个指标,否则,会影响土地利用系统的发展方向,甚至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2)“目标-诊断-结果”指标体系 “目标-诊断-结果”指标体系的思想源于《土地评价纲要》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根据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无论土地适宜性评价还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都是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利用系统,因此,评价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该方式、类型或区域的土地利用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性和结果性评价,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分析是进行评价的必要步骤。目标指标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发展目标,它可以是定量的(如耕地的粮食产两目标),它必须通过一系列诊断指标与结果来反映,如生产力可以通过产量与产值来反映;诊断指标是目标指标达到结果指标表征参数,是计算或分析目标某一方面的数值或定性形式;结果指标是表达指标的一些计算或分析的结果或结论,
它是反映目标特定方面的度量指标。目标指标、诊断指标、结果指标之间是密切联系的。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将土地可持续发展作为系统进行整体研究,有助于问题的深入,但如何选择适宜的目标、诊断、结果指标,如何区分特定指标是目标指标还是诊断指标,有一定难度,因为有的指标既是目标指标又是结果或诊断指标。
(3)“生态-经济-社会”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复杂性使得难以做到全面综合的评价,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对它“降维”处理,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子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持续性的度量来达到对系统整体持续性的评价。“生态-经济-社会”指标体系正是按照这种思路来建立的,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分解为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根据子系统的特征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来实现系统整体持续性评价。虽然 1997年 8 月在荷兰 Enschede 召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和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上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应当从环境和技术、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选取达成了共识,但对具体指标的选择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的来看,生态-经济-社会指标体系的优点是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分析结合紧密,指标分类及其含义比较清楚,但对于具体指标的选择和计算方法比较难统一,并且对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难以度量。与枚举法直接相关的是评价模型,即如何把具体指标聚合成对表征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整体性能的指标。评价模型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指标的赋值;二是对指标的赋权;三是通过指标值与权重的综合来得出系统整体可持续性。已有很多学者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评价
模型做过探索,如层次分析发、主成份分析法、综合加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协调度模型、隶属度函数等。总的来看,这些方法通过专家打分或客观取值的方法,对具体指标进行线性处理以获取综合评价指标,计算过程需要主观或客观参数。
3.2.1.2 综合法的指标类型 适合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综合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借鉴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另一种是根据《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所提出的五项标准进行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发展给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很好的借鉴,其中受到普遍关注的主要有:人类发展指数、新国家财富、综合核算体系、基于能量的环境-经济系统分析方法、环境-经济物质流的分析方法、生态足迹等。《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中提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五项目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可看作土地可持续评价的综合指标,考虑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人地作用特征,在五项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协调性作为判断人地关系是否协调的指标。可以通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接受性和协调性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 3.1.3 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国际国内都没有一个公认的、普适的土地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同的指标体系的设计者往往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且评价区域的差异性,也很难使指标趋于一致。通过对影响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论文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设计原则也尽量采用实证研究中比较成熟
的理论。土地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在生态(自然)方面应具有适宜性,经济方面应具有获利能力,社会方面应具有公平和公正性。由于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以及作为土地管理决策支持与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所以,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突破停留在概念和一般理论以及局部性案例研究的局面,通过全面的具体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研究使可持续利用走向实质性深入,同时要密切服务于应用目标,突出可操作性,在重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注重生态经济社会过程的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可持续与否的深层次原因。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因此,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系统的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实现机制的多元性,以及区域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土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理论架构是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此,应以土地利用的目标-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土地利用的要素-可持续利用的指标-诊断标准(范围和阀值)为主线,突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经济社会过程的影响。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我们所要建立的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目的在于寻求一系列具有代表意义而又能充分反映综合目标,并且能够定量表达我们对青岛市土地利用认识的特定指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还应该体现区域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特定目的。土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土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衡量土地利用状况,反映土地利用趋势。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过程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反映土地可持续发展程度。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能够涵盖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全面反映土地的利用水平、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各个方面,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土地利用的持续状态,同时符合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及其评价原则。论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以及在综合分析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诸因素的基础上,针对青岛市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存在问题与土地利用演变趋势,参照国内外建立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尤其是那些针对发展背景和发展水平相似城市建立的,从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选择了 22 个因素为参评因子,建立了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指标 反映的是资源的结构、数量等基本属性对可持续利用的支撑能力,其数量和质量上的属性决定着今后的利用水平。本研究主要从土地利用结构、人均数量及利用水平方面选取具体评价指标。人均耕地面积反映了资源占有水平;单位土地面积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反映资源利用环境水平;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耕地年减少率反映了利用和保护水平;建设用地面积比重反映了利用结构。
(2)经济指标 通过产出能力、经济水平等反映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直观是产出能力,具体反映的是经济水平作用于可持续的能力。主要是产业结构、人均分配、经济形势方面的具体指标。人均 GDP、土地生产率反映了综合经济水平;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反映了农业产出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反映了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农业占 GDP 的比重、工业占 GDP 的比重、第三产业
占 GDP 的比重反映了产业结构;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投入水平。
(3)社会指标 反映土地利用是否符合文化观、价值观和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以人为基础选取反映人口素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口密度反映了土地承载能力;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了控制人口的水平;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反映了知识化及智力投资水平;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反映了收入均衡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人们的住房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等。青岛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体系,其中目标层由准则层加以反映,准则层由具体指标层加以反映,具体指标见表 3-1。
表 3-1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目标层 A 土 地 可 持 续 利 用 准 则 层 B1 生态合理性 指 标 层 C1:人均耕地面积(ha) C2: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吨/ha) C3:耕地有效灌溉率(%) C4:耕地年减少率(%) C5:建设用地面积比重(%) C6:森林覆盖率(%) C7:人均 GDP(元) C8:土地生产率(万元/ha) C9:粮食单产(kg/ha) C1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C11:恩格尔系数 C12:农业占 GDP 的比重(%) C13:工业占 GDP 的比重(%) C14: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 C15: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元) B2 经济可行性
B3 社会可接受性 C16:地均人口负荷(人/km2) C17:人口自然增长率(%) C18:城市化水平(%) C19: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人) C20: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 C21: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C22:人均居住面积(m2) 3.2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3.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构建了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要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将这些指标集成,对青岛市的土地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评判。论文采用单项指标多角度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找出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因素。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提出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1)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 为了找出土地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因子,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论文运用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该方法是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3个方面的关键指标,即对反映评价对象的关键单项指标分别进行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评价它们是否满足可持续性要求。单项指标的时间发展过程或空间对比分析,能够反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某一方面的特点,例如采用单位土地面积 GDP 作为衡量土地生产力的指标,通过时间序列对比可以判断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综合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单项指标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状况,能够发现不可
持续因素,对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还要反映全貌,因此,需要进行综合评价。论文选用了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方法计算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值。 ①各准则层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价值:
公式中aj是第 j 个指标的量化值,rj是第 j 个指标的权重。 ②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
公式中wi是i个准则层的权重。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必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有主观法和客观法两大类。主观法是由评价者根据对各个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而赋予权重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Delphi)、循环评分法、二项系数法、层次分析法(AHP),客观法主要有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各种方法都有优点,也都有局限性,在具体使用时应根据评估目的和指标数据的情况有选择地使用。通过对各种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本研究采用了熵权法-利用熵值构造权重的方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与层次分析法、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德菲尔法等主观赋权法相比,熵权法根据在实际中获得的信息来实施决策,其决策的精度和可靠性明
显优于主观赋权法。同时熵权法还具有对数值有差异的属性参数进行弱化和强化的功能,可以去同存异。熵权法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相对变化程度大的指标具有较大权重,这种思想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作用机理非常相似,影响土地持续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其中变化程度大的因素,因此,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对整体持续性影响的权重比较合适。熵权法基本步骤为: (1)计算第j项指标,第i年指标值的比重 pij:
(2)计算第 j 项指标的熵值ej:
公式中 ln 为自然对数,ej ≥ 0,如果Xij 对于给定的 j 全部相等,那么pij =1/m,此时ej 取最大值( ej= klnm),设 k = 1/lnm,于是有 0 ≤ej≤1。
(3)计算第 j 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gj:
指标的差异性系数反映了各个年份指标数据值的差异性大小。数据差异性越大,则gj越大,该指标的权重就越大,在出现某项指标下的数据完全相等时,差异性系数最小为 0。 (4)确定权重wj:
第4章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
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关键问题是确定评价标准,用什么基准来衡量土地系统持续性程度及变化趋势。根据已构建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和监测,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求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了解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目标实现的程度,分析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制约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使区域土地利用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
4.1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4.1.1 指标权重的确定
(1)数据来源 青岛市土地利用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源于青岛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青岛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资料及下辖各县(市、区)最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其资料来源可靠,地类名称及其统计口径规范统一,具有可比性。二是来源于历年经济统计年鉴中的土地资料,《青岛统计年鉴》中包含有较详细的土地数据。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主要来自同一统计口径下研究时段各年份的《青岛统计年鉴》,少量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通过对相关土地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 22 项评价指标的状态值,具体数值见表 4-1。 (2)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目标值作为反映土地可持续发展指标变量的相对理想水平,它体现了人类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体。在确定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中各单项指标的目标值时,论文参照了国内外发展指标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标准、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山东省建设小康社会分阶段目标、山东省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 2020 年远景目标、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成果等标准,综合分析确定了评价体系中各单项指标的目标值(或称标志值),其具体数值如表 4-2 所示。
表 4-1 各单项指标的状态值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C18 C19 C20 C21 C22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069 0.068 0.068 0.066 0.0 0.059 0.063 0.057 0.055 0.054 86.06 81.52 85.51 .99 87.22 87.24 85.70 84.06 .37 86.68 60.85 61.29 61.82 63.54 .71 68.48 62.69 70.31 73.41 74.61 0.48 0.73 2.12 2.70 6.11 -8.34 9.00 1.92 0.73 0.73 13.90 14.70 15.10 15.30 15.80 16.10 16.70 16.77 18.20 18.81 22.50 22.50 20.51 21.33 23.16 26.76 29.76 31.70 32.95 33.76 12579 14083 16291 18522 21211 24703 29696 36381 42790 49955 2.68 2.90 3.16 3.42 3.63 4.08 4.76 4.94 5.41 5. 7180 6925 5823 5433 5241 5203 5022 7483 7361 7280 3177 3415 3637 3901 4195 4530 5080 5806 6546 7477 47.60 46.30 43.50 41.80 40.50 39.30 38.00 37.60 36.40 37.00 15.70 13.90 12.10 10.90 9.60 8.30 7.50 6.50 5.70 5.40 46.80 47.40 48.70 49.30 50.40 52.60 54.10 51.90 52.30 51.60 37.50 38.60 39.20 39.80 40.00 39.10 38.40 41.60 42.00 43.00 34 3968 4544 5410 6683 10259 14025 19660 19826 21575 657 660 663 667 672 676 686 695 703 711 0.41 0.27 0.34 0.30 0.39 0.41 0.42 0.37 0.25 0.38 47 49 51 53 55 56 57 59 59 62 4.2 4.8 6.5 8.5 11.5 12.3 11.0 14.2 13.0 15.3 1.6 1.7 1.8 2.2 2.4 2.1 1.9 1.7 1.9 2.0 2.06 2.13 2.20 2.24 2.08 2.22 2.18 2.23 2.34 2.39 13.42 13.80 14.50 15.30 25.05 19.40 24.19 22.96 23.73 23.70
表 4-2 各单项指标的目标值 C1 C12 C2 C13 53 C3 80 C14 43 C4 0.3 C15 C5 18 C6 40 C7 C18 70 C8 C9 C10 C21 1.8 C11 C22 28 目标值 0.068 60 目标值 4 60000 7.5 9000 8000 30 C19 C20 12 2.5 C16 C17 25000 600 0.4 (3)指标标准值计算 在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原始指标数据间量纲不同、指标间数量级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不同指标采用不同量纲计算给指标的综合带来难度。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前,必须统一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从而使所有指标都转化成统一可比的数值,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就是用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土地利用是一个从不可持续向可持续不断演进的过程,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身就是一种目标。因此,论文采用目标值标准化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为简化计算,假定指标与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间为线性关系,有以下三种形式。所有指标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可持续性起正向作用的指标,如人均 GDP,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二是对可持续性起负作用的指标,如人口密度,年耕地减少率。三是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建设用地的比重等。具体方法如下。设 X 和 Y 分别为某一单项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则该单项指标量化值为: 当 x 为正向作用指标时:
当 x 为负向指标时:
对于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采用目标值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指
标的标准值。标准值∈[0,l],由于已经考虑到指标的正负性,因此标准值越大表示程度越好,如表 4-3 所示
表 4-3 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值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C18 C19 C20 C21 C22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000 1.000 1.000 0.971 0.941 0.868 0.926 0.838 0.808 0.794 0.697 0.736 0.702 0.667 0.688 0.688 0.700 0.714 0.671 0.692 0.761 0.766 0.773 0.794 0.809 0.856 0.784 0.879 0.918 0.933 0.625 0.411 0.142 0.111 0.049 1.000 0.033 0.156 0.411 0.411 0.772 0.817 0.839 0.850 0.878 0.4 0.928 0.932 0.9 0.957 0.563 0.563 0.513 0.533 0.579 0.669 0.744 0.793 0.824 0.844 0.210 0.235 0.272 0.309 0.354 0.412 0.495 0.606 0.713 0.833 0.357 0.387 0.421 0.456 0.484 0.544 0.635 0.659 0.721 0.752 0.798 0.769 0.7 0.604 0.582 0.578 0.558 0.831 0.818 0.809 0.397 0.427 0.455 0.488 0.524 0.566 0.635 0.726 0.818 0.935 0.630 0.8 0.688 0.718 0.741 0.763 0.790 0.798 0.824 0.811 0.255 0.288 0.331 0.367 0.417 0.482 0.533 0.615 0.702 0.741 0.883 0.4 0.919 0.930 0.951 0.992 1.000 0.979 0.987 0.974 0.872 0.8 0.912 0.926 0.930 0.909 0.3 0.967 0.977 1.000 0.139 0.159 0.182 0.216 0.267 0.410 0.561 0.786 0.793 0.863 0.913 0.909 0.905 0.900 0.3 0.888 0.875 0.863 0.854 0.844 0.854 1.000 1.000 1.000 0.7 0.854 0.833 0.946 1.000 0.921 0.671 0.700 0.729 0.757 0.783 0.803 0.816 0.836 0.849 0.0 0.084 0.096 0.130 0.170 0.230 0.414 0.504 0.600 0.654 0.670 0.0 0.680 0.720 0.880 0.960 0.840 0.760 0.680 0.760 0.800 0.874 0.845 0.818 0.804 0.865 0.811 0.826 0.807 0.769 0.753 0.479 0.493 0.518 0.546 0.5 0.693 0.8 0.820 0.848 0.846 4)计算指标权重 以上 22 个单项指标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一,在评价前必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公式 3-3、3-4、3-5、3-6 得到的各指标具体权重值如表 4-4 所示。
表4-4 各单项指标的权重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11 0.03 权 0.08 重 C12 0.039 0.067 0.073 0.039 0.046 0.055 0.0 0.033 0.04 C13 C14 C15 C16 C17 C18 C19 C20 C21 C22 0.038 0.042 0.038 0.039 0.039 0.046 0.022 0.035 0.066 0.033 权 0.037 重 4.1.2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计算
以青岛市2001-2010 年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数据为基础,根据公式 3-1和 3-2,计算出青岛市2001-2010年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分值,进而得到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这一综合指数,为直观起见计算结果乘上 100,计算结果见表 4-5。
表 4-5 2001-2010 年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计算结果
生态合理性 经济可行性 社会可接受性 综合水平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76 72 66 65 84 66 69 75 75 48 50 52 54 57 61 67 76 81 85 71 73 74 77 83 78 80 81 83 82 63 67 74 70 75 80 81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图 4-1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趋势
为形象直观地评价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参考谢俊奇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和彭补拙等在《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对可持续发展等级的划分,把土地持续利用划分为不可持续、基本可持续、弱可持续、强可持续 4 个阶段,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各阶段对应的综合评价值如表 4-6 所示。
表 4-6 土地可持续发展等级判断标准
可持续发展水平等级 综合水平指标 不可持续发展阶段 <50 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 50-70 弱可持续发展阶段 70-90 强可持续发展阶段 >90 从表 4-5、表 4-6 可以得出:
(1)生态指标 生态子系统的可持续性相对较低,从 2001-2005 年,可持续性水平呈下降趋势,2007-2010年呈上升趋势,2001、3002、2006、2009、2010 年处于弱可持续阶段,其他几年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
(2)经济指标 2001-2007 年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水平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2008-2010 年处于弱可持续利用阶段,在研究时段内,随着青岛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其经济可行性方面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呈直线增长趋势,在2008 年可持续性水平从基本可持续阶段进入弱可持续阶段,2010年时分值接近强可持续阶段水平。
(3)社会指标 社会子系统可持续性相对较高,十年来一直处于弱可持续阶段,可持续性水平在弱可持续区间内平稳增长,2001-2005 年可持续水平提高幅度较其他年份高。总体看来,1998-2002 年青岛市
土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2006-2010 年处于弱可持续利用阶段,青岛市的土地利用水平不断超高阶段演化,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4.1.3 土地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分析
作为一种状态,协调指系统各要素之间或由两个以上系统通过要素间的关系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长期必要的磨合而形成的一种互补、协同、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表现出最佳的整体效应或功能。协同作用的大小决定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强弱,若子系统间协同作用不强,则内耗大,整体功能就弱;反之,若子系统间相互适应,协同作用就强,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强,这是复合系统协调的一般机理。土地利用系统是由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复合而成的,但它并不是各个子系统的简单迭加。各个子系统之间只有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才能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子系统间的协调性
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对于判断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必不可少。在此,引入“协调度”的概念,用来度量系统之间协调状况的好坏。协调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协调度可以反映土地可持续发展系统内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协调状况的优劣程度, x , y,z分别代表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的分值。在可持续系统中,三者的分值和变化速率应当相互均衡、和谐,任何一方面的缺陷都会
影响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因此,论文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根据公式4-4 计算得到的协调度指数如表 4-7 所示。
表 4-7 青岛市 2001-2010 年土地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指数表
年份 协调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730 1.702 1.709 1.715 1.714 1.710 1.717 1.725 1.728 1.730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图 4-2 青岛市 2001-2010 年协调度变化趋势
从图 4-2 反映的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变化的状况中,可以看出2001-2010 年青岛市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协调度变化趋势属于非递减状态,但仍有反复,2001-2003 年协调度处于递增趋势,2004-2005年协调度降低,协调性水平下降,从 2005 年开始协调度出现明显的递增趋势,2009 年是研究时段内的最高值,2010 年的协调度指数低于 2009 年。总体而言,青岛市 2001-2010 年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协调情况发展势头良好。协调既可以
是对系统状态的一种特定描述,同时也可以表示对系统施加的一种作用,因此,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推动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4.2 青岛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分析
在对青岛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总体评价之后,再从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层面,运用相关指标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分析,着重对研究时段内这些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4.2.1 土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由生态子系统的得分可以看出,1998 年的得分最高为 76 分,这说明2001-2010年生态状况总体而言是恶化的,十年中有五年是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在生态合理性建设方面,森林覆盖率和耕地有效灌溉率逐年提高,青岛市的环境建设和环境控制力都在加强,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对较大,不利于青岛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在生态子系统中,人均耕地面积低和耕地年减少率高,成为制约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地关系的协调性,即人类对土地产品的需求与土地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有机的整体。土地资源的多用途性决定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土地使用者总是趋向于将土地资源向那些收益最高的用途转移。人地矛盾的紧张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和区域内人口数量和增长程度。2010 年青岛市人均占有耕地量为 0.054 公顷,严重低于世界水平,也低于
我国平均水平,2009 年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 0.101hm2。青岛市自 2001 年至 2010 年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人口却是一直增加的,从而形成一个剪刀差的态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如图 4-2 所示。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图 4-3 青岛市人地关系变化趋势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图 4-4 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从图 4-3、图 4-4 可以看出,青岛市不仅人均耕地资源少,而且耕地资源连年减少,人口大量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呈现不均衡发展状态,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城镇扩张、大型工业项目和交通项目占用。快速增长的人口,相对减少的耕地总面积,不断下降的人均耕地,都证明了青岛市土地资源利用形势的严峻性。加强耕地保护工作、规范人们的用地行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提高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4.2.2 土地利用经济可持续性分析
作为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效益上必然是不断优化的,实现区域经济的适宜增长和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对实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由经济子系统的得分可以看出,2001-2010 年青岛市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一直增长的,在 2007 年,经济的可持续性得分超过生态子系统,在2010 年超过社会子系统。在2001-2010 年这十年的过程中,青岛市 GDP、工业总产值、建筑总产值逐年递增,据统计到 2010 年底,青岛市 GDP 达 3786.52 亿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一个城市要想取得稳定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经济发展与农业的平衡。论文主要通过人均 GDP,土地生产率和单位耕地粮食产量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2001-2010 年人均 GDP,土地生产率和单位耕地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如图 4-5、图 4-6 所示。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图 4-5 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图 4-6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从图 4-5 中可以看出,人均 GDP,土地生产率一直处于稳步上升中。这说明了青岛市土地利用在经济效益方面处在可持续发展的轨迹上。但青岛市人均 GDP 不断增长、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并没有一直增加,而是呈波动趋势,从 2002 年
至 2007年是不断下降的,在 2007 年时是 5022kg/ha,2008、2009、2010 年粮食单产有了明显提高,到 2010 年时达到 7280kg/ha。从青岛市耕地利用状况看,中低产田占了 2/3,产量较高地区也还有相当的增产潜力,不少农地作物布局不合理,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是推进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2.3 土地利用社会可持续性分析
青岛市的社会可持续性得分较高,在研究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受教育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扩张是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综合体现,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关系,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论文采用城市化水平,人均住房面积两个指标对青岛市土地利用的社会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如图 4-7 所示。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图 4-7 青岛市城市化、人均住房面积变化趋势
由图 4-7 知,研究期内青岛市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不断攀升,是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城市。作为表征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提升,但发达国的历史经验同时表明,城市化前期和中期,特别是城市化水平达到 30%以后,用地规模的扩张会出现加速趋势,一部分农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由于土地利用具有弱可逆性,尤其是耕地,一旦采取一定措施改变土地利用状态导致整体效益下降,再进行恢复与重建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城市化的发展,还使得弃农从商,人口流入城市的现象严重,使得农业投入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局部地区出现撂荒现象,所以城市化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人均居住面积反映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基本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量上看,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从质上看,居住条件和品质越来越高。
由图 4-7 知,2001-2004 年间,人均居住面积比较低,一直低于 15m2,2005 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为研究时间段的最高值,达到 25.05m2,之后又称下降趋势,但总体而言,人均居住面积是呈上升趋势的,从 2001 年的 13.42m2
增加到 2010 年的 23.7m2,说明了其发展轨迹是可持续的。 4.3 青岛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青岛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发现青岛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如下焦点问题。
(1)耕地日趋减少,人均耕地下降较多,人地矛盾越发突出。1998-2010 年,青岛市耕地净减少 7.02 公顷,致使耕地保有量大为减少,青岛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垦植率高,后备资源少;以耕地为主,林木地少;土地利用差差异明显,生产水平不够平衡,低产田占一定比重,增产潜力较大;青岛市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据统计,全市每年净增人口 5 万人,减少耕地 3 万亩,人多地少,增人减地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人地矛盾突出。 (2)中低产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从耕地利用状况看,中低产田占了 2/3,产量较高地区也还有相当的增产潜力,没有实行区域化种植,不少农地作物布局不合理,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也不充分,如村庄占地,由于大部分是平房,人均占地要比城市高出一倍;工矿建设和生产造成的废弃地复垦率低。 (3)土地退化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使用有机肥是青岛市农业
生产的优良传统。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促进生长,而且肥效长,可以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但近几年来,出现了重化肥轻有机物,重用地轻养地,重产轻投入的倾向。农家肥的使用量减小,许多农民不愿精耕细作,但求省时省工。绿肥作物种植逐渐消失,粪肥、土杂肥利用很少,长期堆放污染环境。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
(4)存在侵占耕地以及浪费土地的现象。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和计划管理,微观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造成非农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过多占有耕地,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有些单位受利益驱使,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造成土地浪费。近几年来,青岛市建立工业园区近 40 个,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但有些工业园(特别是在农村的工业园)追求高、大、全,大量占用耕地,有些工业园常年圈地不用,成为浪费土地的新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小城镇发展很快,但由于规划没有很好地执行,由于长官意志、小农意识、封建迷信思想或习惯势力的影响,某此小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功能混乱,建筑物低矮且不规整,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突出,建设用地不合理。有的镇沿着主要交通要道建设,甚至一些交通路口也形成了低档次的建筑群;有的镇为了追求招商项目,让客商自由圈地,根本不顾及规划和环保问题,结果是配套设施跟不上,土地粗放利用。
第5章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土地资源具有多种生态、经济、空间、风景等特征和用途,特定
的土地单元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在土地供给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在时空上有效的把土地资源分配于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不同土地利用主体,并与其他经济、社会资源达到最佳组合,使土地资源能够更加稳定地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服务,又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下降,是人类应该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这对解决区域土地利用的问题,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5.1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由于不同自然条件和人类作用的强度,土地利用呈现不同的类型,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结构、功能的协调。土地利用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好各种关系。
(1)协调土地利用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土地利用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的利用,它是一个立体、综合的概念。土地“经济人”的活动必须考虑到土地利用的后果,若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改善,有时则需要在牺牲部分经济收益的代价下改变土地用途,如退耕还林还草。同时任何土地利用都是有极限的,它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的数量极限,更重要的是包括土地利用的程度极限,任何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均在土地利用极限以下。因此,要用系统整体性理论来指导土地的利用,既要避免只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不考虑资源保护,又要避免只强调资源保护而不允许对其进行任何科学合理的利用与开发。也就是要坚决防止两个极端,真正实现在利用中保护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土地,全面推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协调城镇化进程与集约用地的关系 青岛市持续发展的选择应摒弃以高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与管理,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土地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城乡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更是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针对城镇用地规模外延扩展、城镇发展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建设用地整体粗放等特点,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各地实践,推进土地整理和科学实施旧城(居)改造已取得了丰富、成功的经验,特别在南方一些发达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高度的土地集约利用。从 2009年起,青岛市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下达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指导性计划,鼓励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2010年一季度,青岛市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1662 公顷,其中存量土地供应 426 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98.3%。青岛市正在推行的“城区存量土地开发”工程,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积累经验的同时,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还要进行研究探索。
(3)协调科学管理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可持续发展是两个过程的耦合,一是人类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负反馈机制的要求;二是保持土地资源合理、生态持续,且土地产出不断提高。土地管理一定要讲科学,只有人的行为符合负反馈机制的要求,整个土地可持续发展系统才能趋向稳定,这就需要动员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提高全民保护耕地、合理节约用地的认识是关键。另外,还要
根据土地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特点,采用一定的杠杆作用,调节和影响其运行状态,使人们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仅符合当前利益,而且不断向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方向提高,以满足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例如,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严格实施和执行是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保障。高水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出台,仅能反映土地利用的目标属性的存在,土地利用的根本性问题在于过程控制,也就是制度和管理。作为青岛,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严格管理用地,落实年度计划控制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建立依法依规用地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查严纠,有效控制土地违法案件;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严格执行,真正地实现耕地动态平衡,有效控制和合理约束非农业建设用地总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 5.2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分析
土地具有经济性、社会性、资源性,土地利用具有区域性、阶段性。既使在规模不大的县域范围内,由于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和区位优势、、人口、经济实力等社会经济状况的分异,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功能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为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可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区,使经济社会发展以不破坏资源环境为前提,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可将青岛市分为四个综合区:环胶州湾城
郊港口工商金融发展区;胶州湾两翼沿海渔业林业旅游发展区;中部平原粮油发展区;山区丘陵林果矿产发展区。
(1)环胶州湾城郊港口工商金融发展区 该区域环抱胶州湾,含胶南、胶州、城阳和崂山的十一处乡镇及青岛市内四区和黄岛区。土地总面积117121.1 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 10.6%。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思路是以市区带动城郊,加速全区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搞好细部规划,特别是搞好城乡结合部规划,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使土地管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快电子、海洋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2)胶州湾两翼沿海渔业林业旅游发展区 该区北自即墨市金口湾、南至胶南市黄家塘湾。应增加投入,发挥水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浅海海面开发,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林业,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沿海防护林带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深入调查,科学布局,加快港口码头建设。
(3)中部平原粮油发展区 该区位于青岛市中部,含平度、莱西、即墨、胶州的 58 处乡镇和 9 个办事处,全区土地总面积为 475519.1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42.8%。发挥平原地区土地资源优势,以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加大投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力度,扩大有效耕种面积,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水浇地面积,对干旱、洪涝等障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完善平原绿化体系,提高农田林网标准和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山区丘陵林果矿产发展区 该区地型以山区、丘陵为主,主要由大泽山、崂山、大、小珠山组成。充分发挥山区林果业优势,搞好果品生产,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加快林业建设,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为主,实行以荒山造林、地堰开发种植林果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培植和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山丘地区矿产资源,积极发展建材、采矿业;充分发挥山区后备土地资源多的优势,综合治理、科学规划,加大开发复垦工作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搞好山区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 5.3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1)完善体系 青岛市需完善其体系,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作用。我国土地管理已基本成熟,已由分散管理走向集中统一管理,由偏重农业用地管理走向城乡土地并重管理。但在管理手段上仍偏重行政手段,缺乏必要的经济手段。前几年,青岛市许多开发商愿意开发郊区土地,而不愿意从事旧城改造,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郊区土地价格低,结果在沿海城乡结合部出现许多的烂尾工程,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利用的混乱、无序状态,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土地控制与管理对策。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的体
系,尤其是要加强新《土地管理法》与原有的《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体系的衔接与协调,使之相辅相成,共同把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好。
(2)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是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①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城市建设用地指城市中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建设用地。一般来说,城市工业用地、生活居住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是重要的城市用地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青岛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逐年减少,要保证城市规划中预期的经济、居民生活、卫生设施、环境保护等目标。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障碍,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量比重过大,又难以实现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必须加强管理,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通过完善城市土地的规划条件,扩大城区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市土地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增加国有土地资产的总量,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加强土地的综合利用,变土地的单一功能为多种功能,形成多功能利用格局。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障碍,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量比重过大,又难以实现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
②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农村建设用地是指农、林、牧、渔场,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修建的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永久性晒场等常年性工程设施用地以及农民宅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用地需求量急剧增加,供求矛盾更加尖锐,再加上管理不健全,管理制度混乱等现象的存在,农村建设用地要加强管理,保持总体平衡。首先应克服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明确农村宅基地属农村集体组织所有,改变被人们认为农村宅基地是一种私有财产的认识,以推动农地整理和村镇用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求土地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防止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盲目攀比,片面追求城镇规模,贪大求全的做法;重视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再造,适度增加绿化用地,创造优美舒服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再次,农村土地管理应尽快纳入青岛市的整体土地规划,统一管理制度。 (3)加强耕地管理 青岛市人均耕地量低,土地资源形势严峻,加强耕地管理,提高耕地质量,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切实保护耕地,必须注重两个环节,一是尽量控制耕地的减少,加强对农业结构内部调整的管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将耕地改为其他用地,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二是加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力度,一方面进行内部挖潜,加快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土地资产,调整土地用途和利用结构,减少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量;另一方面加强土地的整治、开发,特别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滩涂的整治,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治理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
(4)建立土地可持续发展信息库 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
的工程,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应该说在现阶段,要推进土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大量工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科学管理和大量信息资料作支撑。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建立能够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群,并将其加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库,并加强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文化背景研究,建立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库。应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建立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同时组织有关方面的机构和专家,依靠此系统建立起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经常性地监测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进展,编制和不断修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建议,为土地利用管理的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促进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源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趋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论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相关资料,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生态经济平衡理论、环境承载理论等相关理论,对青岛市的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本文的结论如下:
(1)从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选取了 22项指标,对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2001-2005年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发展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2003-2007 年处于弱可持续利用阶段,青岛市的土地利用水平不断超高阶段演化,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2)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对青岛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可持续性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生态子系统中,人均耕地面积低和耕地年减少率高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在经济子系统中,人均 GDP 和土地生产率稳步提高,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社会子系统中,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论文的不足主要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论文结合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参照已有研究特别是发展背景相似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评价指标,没有进行严格定量筛选。影响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作用机制相当复杂,而且相当一部分要素难以量化表达。论文以青岛市为例,对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粗浅的分析,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尤其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张凤荣. 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陈百明, 张凤荣. 中国土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自然资源 学报.
3 张素兰, 王吕全, 张世熔等. 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概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4 傅伯杰, 陈利顶, 马诚. 土地持续
利用指标体系与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
4 尹 君 . 土 地 资 源 持 续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研 究 .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
5陈百明. 区域土地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 地理科学进展.
6 周炳中, 杨浩, 包浩生等. PSR 模型及在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学报.
7 蔡运龙, 李军.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一种显示过程的综合方法. 地理学报.
8 刘彦随 , 冯德显 . 三峡库区土地持续利用潜力与途径模式 . 地理研究 .
9华德尊 , 郑宇 .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
10 王礼先. 山地防护林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及信息系统研究. 中国林业出版社,
11 程克坚, 彭补础, 濮励杰. 干旱绿洲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初探. 资源科学.
12李植斌 .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 浙江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13 张保华, 陈良华. 城市郊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聊城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版).
14何书金, 李秀彬, 朱会义等. 黄河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优化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15 许月卿. 区域耕地动态变化及持续利用评价-以河北省黑龙港地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
16 陈艺, 汪波,王伟华.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对策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 曾珍香, 顾培亮.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科学出版社, 18 吴志强, 蔚芳.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科学出版社。
19 吴传钧. 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 吴传钧文集. 学苑出版社, 20 申玉铭, 方创琳. PRED 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问题. 地域研究与开发.
21 张光宁, 刘永清. 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2数据来自青岛是统计网 图片来源青岛年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