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浅析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来源:保捱科技网
浅析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作者:李豪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0期

摘 要:传统与现代化问题是进行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两者关系的梳理不仅有助于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且还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化含义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希冀从中能得到一些有益于现代化研究和实践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 现代化 选择 一

在《新华词典》中,“传统”一词被解释为:“过去传下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思想、作风、信仰、风俗、习惯等。”1从这一定义来看,传统实际上是指那些过去的东西,只不过它们遗留到现在,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找寻到它们的踪迹而已。然而,这里的“过去”究竟应该从何时算起,是指此时此刻,还是另有所指,大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即相对于现在而言,从当下算起,前到人类文明之始。更有学者认为,当下在不久的将来,也属于过去,因此,该词应当从相对的含义去把握,去理解。还有些学者指出,该词应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概念,专指人类文明伊始直至近现代,也就是历史学概念中的“中古史”。比如,已逝的陈乐民先生在《感情与理性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文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认识。2笔者以为,这些观点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因为,“过去”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下,由于使用语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不过,就本文的讨论以及时代环境而言,笔者比较倾向于后一种看法。

在论及传统的特性时,一般认为,延续性是其首要的特征。从上述“传统”一词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得知,传统只有通过世世代代的沿袭与继承才具有生命力,如果这一延续过程中断,那么也就无所谓传统可言了。正因为,传统具有这一特点,所以传统外在地表现为一定的稳定性。虽经历风雨的冲刷和岁月的洗礼,传统却依然如旧,或虽有所改变,然其仍然能保留着原初的些许特征,真可谓是藕断丝还连。也正是这个缘故,许多人往往对传统抱有偏见,他们认为:传统跟不上时代变化,传统就是守旧,就是老封建、老顽固。其实则不然,现实生活中虽也不乏有些传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看上去有些保守,然而事实上,大部分传统也已经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幻而有所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王铭铭教授在《中国民间传统与现代化:福建塘东村的个案研究》一文中根据福建塘东村的个案调查,向我们证明这样一个观点:民间

传统不仅不是现代化的拦路虎,而且由于传统的这种高度适应能力,在某些方面反而有助于推动现代化的进程。3鉴于此,有学者称这一特征为传统的“适应性”4,也有学者称之为“变异性”5“主体创造性”6、“能动性”7等等。此外,传统还表现出多元化和民族化的特性。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在其生活历史条件下,各自创造了其独具特色的传统,这不仅为世界文明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光彩,而且还使得这些传统成为标识其地区和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不同形态的传统也就带有些民族化的倾向,以及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倾向。 从上述“传统”一词的定义来看,传统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实物遗存等物质实体,又包括思想、信仰等精神意识。其中,前者属于传统的物质载体,是传统的外在表象而已,而后者才是传统的核心部分,才能体现传统的价值所在。也正是这个原因,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将传统与传统文化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然而,事实上,两者是有所不同的,传统文化是指从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严格的说,应该与传统之“精神意识”部分内容相匹配。此外,我们还需要加以区别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即传统文化不等于文化传统。就这一点而言,大家没有什么异议。然而,在两者之间的具体内涵和相互关系问题,大家没能达成一致认识。其中,庞朴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具体的文化”,而文化传统“指的是支配千百万人的习惯和力量,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8也即是说,传统文化是各种形态丰富生动的、具有可分性的、具体的、历史上的思想学说,并通过典籍形式共时性地以其思想性与审美性存在于现代文化之中,而文化传统则通过社会心理习惯定势及集体无意识以其伦理要求与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使其不再前进不求创新。其他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齐振海先生曾指出:“传统文化泛指历史上存在的整个文化系统,而文化传统是指文化系统发展中相对稳定和连续的内容,是一种文化的基本精神。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而他们眼中的文化传统却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都不是消极和保守的同义语,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现实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和继承”9。笔者认为,把传统等同于传统文化,虽往往会误导人们缩小传统的内涵,但有利于人们能够从实质上把握传统。因此,在本文论述中,笔者将传统等同于传统文化。区别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有必要的,但我们不应该因后者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行为,而否认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有利作用。 二

关于“现代化”一词的含义,罗荣渠先生在其《现代化新论》中给予了详细的解释。在文中,罗荣渠先生指出:“‘现代化’这个概念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新名词”。紧接着,他对当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各种现代化涵义进行了概括,并将之归为四大类:其一、“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

通过大搞技术,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这一类的现代化概念主要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所接受,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因此,这一类也可以概括为落后追赶先进类。其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不过,这里的工业化并不仅仅是特指十八世纪后半期在欧洲兴起的工业化,而还包括十九世纪,甚至是二十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用“工业化”来指称现代化,虽以广为经济史学界和社会史学界的学者们所接受,但由于工业化的过程并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它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这一概念也发展为:“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经济现代化来取代工业化来指称现代化,因此,这一类可简称为工业化或是经济现代化。其三、“现代化是自科学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这一类不在把目光仅限于经济方面,而是扩展到社会的制度以及社会的各个单元,它们对在科学作用下形成的新环境和变化的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就是现代化。这一类现代化概念可以简称为社会现代化。其四,“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主张这一类现代化概念的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现代化,他们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 也即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10这四大类现代化概念看似各不相同,而实际上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化,透视了现代化的某些层面的图像。然而,由于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11,人们不可能全面地研究现代化,而只能从某一个角度,或是某几个角度来观察,因此,现今学术界各种现代化概念的流行也就在自然不过了。最后,罗荣渠先生从历史的角度给现代化下了这样的定义:“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化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12。罗荣渠先生的这一解释,可谓是道出了现代化的真谛。不过,美中不足之处在于,他虽也认为现代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他的“现代化”概念却依然未能摆脱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类概念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他的定义中,工业化和经济依然是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对此,钱承旦等人在其合著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更是把工业工业文明看作是判断传统与现代的衡量尺度。13虽然,现代化的实践离不了工业化和经济的高度发展,可是,我们也不应该因此而抬高工业化,这样下去,往往会助长现代化走向单一化,也就是单纯的以经济为重,以工业为重,从而忽视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常此以往,现代化也会走上歧路。

从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仅包括工业技术等经济层面,它还涉及到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它包含着这些内容:

“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最丰富的物质生活,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大的民主、自由,最有效的国家和经济、生产管理制度,最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方式和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完善自身的能力和方法等等”14。也有学者把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三部分,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经济现代化主要是指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都显著提高,并且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素质达到了现代水平,行为方式符合现代要求,以及接受现代意义上的新观念,达到观念现代化和思维方式现代化”。15总之,现代化的内容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只有社会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才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任一方面的缺失都将会导致现代化大厦地基不稳而最终坍塌。 三

关于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冲突论,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传统与现代格格不入,因此,他们主张应该全盘否定传统。第二种是不冲突论,持这一论点者与前者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传统与现代化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两者能够共存共融,因此,他们主张应当肯定传统。第三种是“调和论”,持这一观点者既不同意全盘否定传统,也不赞同完全肯定传统,他们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因此,他们主张辩证地看待两者,有批判、有继承地对待传统和现代化才是正确的。16持前两种观点,常常被人讥之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和“民族中心文化主义者”,这是因为,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上走了极端,要么肯定前者,要么肯定后者,采取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如今大多数学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他们认为:“传统与现代化并非水火不容,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现代化的实质就是传统的制度和观念在科学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对现代社会变化需要所作的功能上的适应。”17由于传统具有延续性以及相当程度的稳定性,传统会变成一种巨大的惰性力量,它往往要求人们无条件地认同、继承和复制自己,而排拒任何人类创造力对它的重新建构和能动超越。与此相反,现代化则是一种创新,一种对传统的否定和超越。因此,两者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现代化要改变、重构传统,而传统则奋力反抗,坚守自己的防线。于是,两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就是两者相互对立的一面。现代化变革的基础是传统,也即是说,现代化是从传统之内走出来的,它不可能完全地脱离传统,它多少会带有些传统的因子。也只有传统发展到一定程度,现代化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而如果在传统还未能发展成熟,就开始强硬地实施现代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在某些方面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如工业经济方面,但其往往是以牺牲其它方面的现代化为代价的,这样下去,整个现代化建设就会走形,而非真正的现代化。同时,传统的高度适应性,也能够使其在现代化的巨变中自力更生,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传统只有通过现代化的解读才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和生命,也只能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现出来。现代化也只有借助于传统才能充分显示其价值和意义,若失掉传统的支撑,现代文化也将丧失自己的内在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离开传统的现代化只能是一种丧失文化之根的现作化;离开现代化的传统则只能是一种封闭自足的死文化。”7 这就是两者能够相互融合和统一的一面。

也有论者认为,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应该是“‘基因’与‘人体’的关系”,也就是“一种机率关系”。基因之于人体,既有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因子,亦有妨碍人体发育或是致病的因子,不同类型基因的存在与人体是一种机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传统中既有促进现代化的一面,也有延缓甚或阻碍现代化的一面。19这一论述,虽然观点新颖,但实质上和上述第三种观点十分相似。还有论者认为,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其中,传统是古代的上层建筑,而现代化则是近现代的经济基础。20这一论点仅从传统对现代化的影响入手,来论述两者的关系,可谓是独具慧眼,但这并不能完整的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 笔者以为,传统与现代化,其实就是人或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出选择的两个选项。不过这两个选项有些特别之处。首先,就传统而言,传统是一种先验的规定,它制约着人们的性格以及思想,不是人们可以任意改变的一个选项。而就现代化而言,它虽在理论上是可以被人们自由选择的,但在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所致,主要还是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思想文明的进一步飞跃,人类开始不满足于现状,渴望追求相对于当下更好的生活,于是,人们便开始有了现代化的追求,人们也开始不得不忍受着这种你追我赶,奔向现代化的生活。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人们选择现代化为目标,希望能够实现现实生活的一个质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不可能不受到原有传统的影响。如果传统能够和这种现代化的追求以及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那么现代化的进程将会畅通无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既会毫不犹豫地以现代化为最终奋斗目标,同时,人们还会保留某些传统,而非不顾一切地弃之不理。反之,如果传统与现代化表现出巨大的对立,那么人们就处在了艰难的抉择境地,舍弃任一者,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虽然说,传统也有些不得不舍弃的东西,但其中也有些值得保留。这些值得留下的东西又不见得全部都能够和现代化相融合,它们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障碍,阻碍了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假如人们以现代化为重,则就不得不拔除这些障碍物,这将是一件痛苦的选择和实践。而由于传统的高度稳定性,去传统化将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相反,假如人们坚守传统,放弃了现代化那么人们将会面临停滞不前,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就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若能把握时机、判断正确,那么人们就会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编纂组编,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陈乐民,感情与理性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 ,社会科学论坛,2005(4)。 3.王铭铭,中国民间传统与现代化:福建塘东村的个案研究[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3)。 4.同上。

5.高源,传统的变异性、持续性与现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 2005(2)。

6.魏珍爱、彭小娟,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7.罗荣渠,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索[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3)。

8.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9.齐振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哲学研究,1992(6)。

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1.同上。 12.同上。

13.钱承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王有德、王龙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研究[J],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5.同9。

16.戚本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概述[J],高校社会科学,19(3)。 17.同5。

18.何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山会科学(双月刊),1993(4)。 19.夏振坤、唐龙,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J],理论参考,2007(11)。 20.许永璋,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几个问题[J],天中学刊,2000(6)。

作者简介:李豪(1987.05),男,河南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中东现代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