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需求分析 专业开发 课程设置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均是按学科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关联性,专业教师每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就是分析、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找出、确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再按专业计划与学期教学进程给出的学期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的讲授程序、布置练习和课外作业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授课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感到空泛、枯燥从而厌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也只能是记下一些有关概念、意义、原则之类的理论知识,在这种职业教育方式下,很难使学生形成真正有用的动手能力,培养出的学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特别是在生源质量下降、外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负面影响加剧的情况下,该教育方式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学中专业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厌学等缺陷凸显。教学活动实施艰难,许多老资格的教师也感叹:“这书真不知道该如何教了!”,究其原因,皆因未根据社会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而进行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要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这些被动局面,必须将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重点由分析教材转移到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岗位能力需求上来,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发打造社会所需专业和打造针对相关岗位所需技能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
社会需求的分析,应包括社会发展对专业需求的分析、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渠道的分析、社会对某专业人才供应总量及去向的分析。比如我所在的职业学校开办的传统的四大专业:机械制造、会计、建工施工、化学分析等,虽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确定,但能够在五、六十年内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乃是这些专业的确立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职业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地设置专业及其相关教学内容。我所在的职业学校也曾经开发过一些新的专业,但皆因未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结果只能是铩羽而归。如1980年化工专业科开办的“化学工程”专业,因未深入了解企业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虽然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学生不愁分配,但企业反馈无从安置这些毕业学生的工作,结果培养了两届学生后,在化工局的要求下学校只好停办该专业。2000年会计专业科开办的“经贸英语”专业以及以后建工专业科开办的“物业管理”专业,皆因为未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需求的调研,或因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短命、或因未深入了解岗位对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致使毕业学生的分配相当困难,结果只能是均以取消这些专业而告终。
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渠道,能够了解到竞争对手的市场范围及竞争能力的大小,知己知彼才能制定正确的职业教育经营战略。比如,了解到当地某些大型建筑集团、建筑企业与某建筑职业学校订有紧密协作协议,我校若开办建筑专业,就必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与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密切协作,与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挂钩进行校企协作;若调查得知:当地大量企业的仪器仪表操作人才主要来自某仪表职业学校,而我校又不具备开办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碰个头破血流不如主动放弃而转攻自己的强项专业;若要开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数控机床”专业,首先应明确我校培养的相关人才是“面向全国”还是“面向本地”,若仅是“面向本地”那么本地有多少企业有多少数控机床及其操作工人、现有数控机床操作工人技能水平如何、总量与构成的需求缺口有多大等方面信息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到该专业开办的成功同时也造成大量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此,只有通过认真、深入地进行社会对专业需求的调查研究后开办的专业,才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顺利地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才有利于毕业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落到实处。
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同的岗位不仅仅是操作技能不同,不同的岗位还可能存在对职工身材、长相、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比如,“化学分析”与“会计”专业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细心”和“沉稳”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就要强过其他专业;“会计”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记账、算账技能外,对“文字书写”质量有其特别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却对学员的美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酒店与旅游服务”、“会展管理与服务”、“轻轨营运与管理”等专业对学员的长相与身材有其特殊的要求等等。
一、建设背景及依据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茶艺基础知识》微课,我们可以把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比如过去我们的各类茶叶的鉴赏课程一般是先讲各类茶叶的色、香、味、形,然后带学生去茶艺室分组了看茶叶,学了一个学期的茶叶理论知识到期末还是分不清各种茶叶。?不同类型茶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
三、项目实施方案要点
。
(一)微课规划:根据《茶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归纳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二)微课设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课程课时量为46学时左右,并依托平台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四、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微课的方式,建设《茶艺基础知识》学习资源库,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等为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
(二)任务
。
(三)建设内容
1、讲授类微课: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行业的发展现状、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茶类基本知识:绿茶基本知识、红茶基本知识、黄茶基本知识、白茶基本知识、黑茶基本知识、乌龙茶基本知识。(2)茶具知识:紫砂壶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及选用。(3)其他理论知识:泡茶用水、茶席设计
2、表演类微课:
(1)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花茶茶艺。(2)生活茶艺表演: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调饮茶冲泡。
3、练习类微课:
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的练习、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练习
4、演示类微课:
5、讨论类微课:
泡茶前要洗茶吗?绿茶要不要洗茶?如何重振雄风,恢复世界茶贸易大国地位?
6、问答类微课:
茶叶知识问答: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孕产妇能不能喝茶?
五、效益及风险分析
(一)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可以帮助社会上酒店、旅游、以及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在线服务、技术服务等。。。
(二)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风险: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适合大众口味,课时时长短小,可能会使各课时涉及的知识深度不够。
2、应对措施:重视微课互动环节的设置,加强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不断获取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结论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必要引起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的改革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主要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开设相应的课程。
(三)“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三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加技能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学分。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我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七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2010级为例,专业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5.1%,而且专业实践教学可开出率100%,实际开出率可达90%以上。
(三)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结语
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突出课程改革,才能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开发主要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伟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1:136137
[2]刘亚.深化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59
[3]刘雯,罗尧成.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24:61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C121);云南省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1YGZ08)。
通读全书有个发现,茶艺教学的内容随着茶艺师等级的提高,“茶外”的知识技能越来越多,呈现出由“茶内”不断向周边发散延伸的态势。茶艺师的知识技能构成大体分成内、中、外三个圈面。
内圈是有关茶叶、茶艺和茶馆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茶树的栽培加工和茶叶分类、茶叶的内含成分与保健功能、茶叶沏泡的操作技能、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和茶馆服务的流程等。这是初、中级茶艺师所应具备的。严格地说,不具备者是不能在茶艺馆上岗的。
如果说,内圈是“泡好一壶茶”所必须具备的实用知识技能,那么中国是为提升茶艺水准所必需的,如茶事艺文赏析、茶具鉴赏、民族音乐与插花、茶馆文化等。其实,茶艺的许多内容,都是在茶与文学艺术诸多门类的互相碰撞、交融中产生和形成的。古代没有茶艺师,煮茶泡茶精致者,都是在文学艺术上有很深造诣的文化人。“自临钓石取深清”,“磨成不敢付僮仆”的坡,汲水、候汤、点茶都亲自动手,自有一套茶艺功夫。张岱能凭一口茶汤,分辨出茶的产地、制法、采制季候和泉水的出处,这是一个明末散文大家的茶艺功夫。“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曼生),是位诗书画印四艺皆绝的艺术家,他与制壶高手杨彭年联手合作,才有世人宝爱的曼生壶。今天我们学习练就茶艺,文学艺术仍然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关键词茶叶机械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茶叶机械是我国高等学校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涉及到物理学、制图、机械、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目前绝大多数茶叶企业产业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加工,从业者必须会使用并简单维修茶叶机械,因此就对学科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茶叶机械课程的特点,结合茶叶企业生产需要及学校茶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茶叶人才[1]。
1生源特点与教学目标
1.1生源特点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原茶叶、茶学专业)创办于1982年。信阳农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来自产茶区或茶叶消费区,对茶叶机械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同时部分是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给授课带来一定的难度[2]。
1.2教学目标
茶叶机械是茶叶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与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茶叶专业课密切相关,现代茶园的建设和茶叶制作都离不开机械,要积极而有效地研制因地制宜的茶园耕作、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茶叶修剪机械;同时进一步研制适应各种茶类特点的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茶叶加工机械。。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即“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地讲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的能力。
2.2教学内容更新慢
该课程教材多参考浙江省农业大学主编的茶叶机械。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机械也在迅速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几年来,茶叶机械生产厂开始的研制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并且在有些茶厂开始投入使用。而对于这些新型机械技术,需要适时传授给学生。
2.3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化,缺乏实践环节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茶叶机械课程安排共48个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学生虽然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并对专业课进行全面学习,但茶叶机械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比较陌生和抽象的课程,纯理论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还增加了授课难度。
3改革措施
3.1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面向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找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教学方法。一是结合现场教学。机械课程实践性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机械操作的实际情况,在首次课程中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验室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将1节课分成2个部分,通过讲解绪论、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参数,在实验室再结合实际讲解机械的分类和构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多媒体演示法。。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要立足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其传统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缺少实践教学,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3.2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观摩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实物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5]。信阳农专茶学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对该专业比较重视,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校茶叶研究所实训基地,该所的机械基本能完成六大茶类的制作,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茶叶制作机械,但还比较缺乏对茶园管理机械和茶叶精制机械的投入建设,同时茶园耕作机械也投入甚少,应加强重视,可以从一些大型茶厂买一些较昂贵的废弃机械作为教学样板,这样既节约成本,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茶叶机械的理性认识,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改观。学校应该从学科学位建设的高度引进和培育人才,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形成合理的师资、科研梯队;教师本人应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加大与科研院所、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开阔视野,实现以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研究的教学科研一体化[2]。茶叶机械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研究技术,同时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实践环节的分量,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3.4改进考核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可依靠实践环节和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考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使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6],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茶叶机械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新的考核模式将加大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浙江农业大学.茶叶机械基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 郭桂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57-5958,5966.
[3] 刘晓娜,郭桂义,胡孔峰.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42-44.
[4] 王会芳.高职院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0,38(4):249-251.
关键词 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经验;建议;浙江衢州;衢江区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74-02
衢州市衢江区茶叶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盛于80年代,1988年茶叶栽植面积达3 467 hm2,茶树品种全是鸠坑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管理粗放、茶园老化、产品单一,产茶效能日益低下,衢东丘陵地带茶区及衢北、衢南部分山区茶园改种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茶园面积减至667 hm2。因此,改变品种单一状况,推广能达高产、适制性广、制茶品质优良的无性系良种茶树种植势在必然[1-2]。
1 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
根据2001年浙江省《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的要求,茶树良种推广成为衢江区茶叶生产的首要工作。在统一规划基础上,2002年衢江区经作站在衢北太真乡塘坞口村、衢南湖南镇乌溪江东仓村设立茶树良种种植示范点,主要引进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3个品种试种,在试种成功后,逐步向示范点周边推广,至2004年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达77 hm2,占茶叶总面积的8.9%。2005年在衢东全旺镇大坪埂农场建成22 hm2良种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乌牛早6 hm2,浙农117品种5 hm2,龙井43品种7 hm2,安吉白茶4 hm2。之后,衢江区衢北、衢南、衢东3个产茶区在示范点、示范园的引领下,经衢江区科技人员共同努力,茶树良种化工作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13年底,衢江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868 hm2,占茶园总面积47.9%,其中新开发良种茶园721 hm2,换种改植面积147 hm2。2009年,衢江区先后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浙江省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2013年再次荣获“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称号。
2 衢江区茶树良种化主要工作经验
2.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相比群体种,无性系良种优质、丰产性不容置疑,茶树良种化规划主要是根据产茶区气候条件选取不同品系茶树良种[3]。衢北山区冬季气温比衢东、衢南偏低3 ℃,1―2月霜冻天气频率高,夏季缺水较严重,乌牛早、浙农117特早生品种2月中下旬萌芽极易冻害,抗逆性相对较差的白茶易受冻、热害,相比之下,龙井长叶、龙井43无性系良种适宜种植;相对衢北茶区,衢南、衢东茶区乌牛早、浙农117、龙井长叶、白茶、龙井43、迎霜等品系适宜种植。
生产企业发展良种种植,不同品系良种合理搭配尤其重要,主要是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布局,可有效缓解采茶压力[1-2]。衢东茶区全旺镇大坪埂农场采用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搭配,3个品种萌芽间隔10 d左右,可错开采摘高峰,合理安排采工。
2.2 重视,扶持
按浙江省《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浙政办函〔2001〕99号)和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等办法的通知》(浙农专〔2002〕17号)文件精神,衢江区委、区十分重视茶树良种化工程实施,及时出台《衢江区茶叶生产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文件及相关扶持。
扶持规定:茶树良种化建设中,新发展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3.33 hm2以上的业主(单户),或原有鸠坑群体土种换种改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1.33 hm2以上的业主(单户),经区农业部门验收合格,给予7 500元/hm2苗木补助款奖励。该的实施加速了衢江区茶树良种化进程,随后在衢州市、衢江区部门领导下,区经作站根据全区茶树良种化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2011―2015年衢州市衢江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衢江区茶树良种化率达61.1%,列为茶叶生产的重点工作。经多年努力,到2013年底,衢江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总面积47.9%,较2004年8.9%提高39.0个百分点。
2.3 以点带面,示范全区
按《衢州市衢江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根据衢江区衢北、衢南、衢东三大茶叶产区特点,2002年选定太真乡塘坞口村、乌溪江东仓村、全旺镇大坪埂农场作为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示范点。区农业局经作站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定点、定岗负责示范点的规划、指导茶叶生产工作。
到2013年衢北太真乡塘坞口村示范点已建良种茶园26.7 hm2,辐射周边发展良种新茶园190.0 hm2,衢南乌溪江东仓村示范点建成良种茶园16.7 hm2,辐射周边库区四乡镇发展良种茶园404.7 hm2。在抓好南、北示范点同时,2005年区经作站按照现代农业精品园规划要求,着力进行衢东大坪埂农场示范园建设,该标准化示范园建成无性系良种标准化茶园22.0 hm2,主要品种为安吉白茶、浙农117、乌牛早、龙井43、浙农113、中茶108等,同时辐射周边发展良种新茶园208 hm2。
2.4 着力科技,强化培训
在茶树良种推广过程中,区经作站按“发展生产,科技先行”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邀请省农业厅、市特产站茶叶专家前来指导和授课,让茶农及时了解茶叶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近年来,每年春、秋2季,区经作站在三大产茶区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已成常态化、制度化。为配合茶树良种推广,把茶树新品种介绍、新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幼龄茶树培育等基础知识作为讲解主要内容,同时向学员发放实用技术资料。根据各乡、镇茶园开发区需求,区经作站及时指派科技人员上门作现场指导。
据统计,自开展茶树良种推广工作以来,平均每年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8期,每年培训学员达1 000人次以上,每年发放有关资料逾6 000份。在抓好基础知识培训的同时,区经作站经常组织种茶大户、专业合作社有关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各乡镇负责技术推广人员去兄弟市县学习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经验,为衢江区茶叶生产发展提升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2.5 全程服务,确保质量
茶树良种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宣传、引导、培训、组织规划花了近半年时间[4]。进入实施阶段,区经作站着重抓好良种苗木的选定、组织调运、茶苗派送各环节的服务工作,以确保良种茶苗质量和建园质量。
每年由衢江区经作站牵头,统计新建茶园苗木需求,在省农业厅和市特产站专业人员指导下,确定茶苗品种和育苗单位,并派员考察落实。茶苗出圃,调运时严把质量关,并办理相关植物检疫证书。近年来,从松阳、遂昌、安吉、新昌等地调运的茶苗质量上乘,种植后齐苗率均达90%以上。
3 茶树良种化主要成效
3.1 经济效益
衢江区茶树良种种植经济效益提高明显,莲花镇青萍农场2006年种植的20.7 hm2良种茶园主栽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2013年名优质茶产量12.4 t,总产值279万元,净收入127万元,折合净收入6.1万元/hm2,相比全旺镇郎家茶叶合作社25.3 hm2当地种茶园,2013年名优质茶产量11.4 t,产值182.4万元,净收入53.2万元,折合净收入2.1万元/hm2,良种茶园净收益是鸠坑种茶园的2.9倍。
3.2 品质提升
衢江区名优茶生产主要是扁形、针形、毛峰类名优茶,无性系良种制作名优茶芽叶壮实、匀称度高、完整度好,而鸠坑当地种芽叶瘦小,扁形、针形名优茶适制性较差,大多以加工毛峰类茶为主。2010―2014年衢江区名优茶评比,获奖的“大山”玉露、“大坪埂”龙井、“九龙神针”等全由良种制作。“大山”玉露2010年获得“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11年获得“第四届义乌博览会金奖”、2012年获得“浙江农博会金奖”。
3.3 生产效率提高
根据多点调查显示,衢江区名优茶手工采摘,无性系良种茶园平均每天用工27名/hm2,群体种每天采工45名/hm2,相比群体种,无性系良种茶园采工费用下降40%,这主要得益于良种茶园芽叶性状一致、发芽整齐。从近几年茶叶生产成本分析,采工工资占总成本的65%,采工费用下降直接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提高显而易见。
4 茶树良种化建议
经多年努力,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成效显著。综合衢江区良种推广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提升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水平,提出3点建议,以供从事茶叶生产的同行探讨。
4.1 重点栽植优质型良种
大多无性系良种属早生、高产型品系,2012年之前茶叶上市越早,价格越高,早熟是发展良种种植的主要标准。近几年,严控“三公经费”推行,早期礼品茶销售受阻,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求早观念淡化。基于市场需求变化,良种推广应按适制性选取内质优良的优质型品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此方面,福建省在良种选育、种植上,特别注重香气和滋味,福建乌龙茶市场销售长盛不衰,效益良好,其经验值得学习。
4.2 不同品系合理搭配
茶叶生产企业在规划良种种植时,不同品种合理搭配,可错时采摘,有效调节采摘洪峰,缓解采茶压力;不同品质的良种通过优势互补可提高制茶品质,比如全旺镇大坪埂茶业公司加工的香茶是浙农117品种与安吉白茶品种的组合,浙农117产量高,而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特高,其制作的香茶香气、鲜爽度明显提高,在松阳市场售价高于其他香茶20%。
4.3 适应机采标准化茶园规划
生产成本提高,尤其是采茶成本的高涨已成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推广机采势在必然[4-5]。据调查统计,衢江区2014春季名优茶采工工资较2013年提高17%,目前机采茶园面积只占总面积7%,机采也只局限于大宗茶生产。中档往下名优茶、大宗茶实行机采是发展趋势,今后衢江区良种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换种改植,应作适应机采的规划,推广机采,降低生产成本,以确保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吴步畅,庞英华.传统名茶产区更需要推广无性系良种[J].茶叶,2009,35(4):221-223.
[2] 毛祖法.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易木.浅谈无性系良种的优劣及引用[J].中国茶叶,1990(1):16-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