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管仲、桓公、霸诸侯”等词,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内政,发展军事,是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 春秋时用“尊王攘夷”的口号率先称霸的是( ) A.宋襄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位霸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任用管仲进行改革。管仲进行改革的措施之一是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所以此题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3. 阅读下列材料: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什么时期?(2分)哪一个诸侯国?(2分) (2)桓公能够“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3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答案】(1)春秋时期(2分) ;齐国(2分) (2)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3分) (3)葵丘会盟(2分)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桓公争霸的准确识记,结合材料再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第(2)问,主要考查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扩充疆界,通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国富兵强,所以这是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桓公争霸的标志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就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
4.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没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请问他利用谁进行改革?(2分)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改革是什么?(2分)改革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内容是哪一项?(2分)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3分)
(3)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5点)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1分) 【答案】(1)管仲
(2)商鞅变法;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3)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与汉联姻;学汉礼等。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纷争相关知识,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大变革相关知识,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内容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这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准确识记即可作答,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与汉联姻;学汉礼等,改革的进步意义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大变革的时代;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5. 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 A.城濮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城濮之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晋文公即位后,整顿内政,训练,很快成为中原强国,后通过与楚国的城濮之战,成为了中原的霸主,之后百年晋楚争霸不断,楚庄王时,晋楚发生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国获得了中原霸主。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城濮之战
6.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撤九十里,因此A符合题意,而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均发生在战国时期,三顾茅庐发生在三国,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
7. (10分)根据历史故事的描述回答问题。
故事(1) 战国时有个叫苏秦的人,读书很认真,实在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得鲜血直流。他用这种方法驱逐睡意,坚持学习。汉朝有个人叫孙敬,非常勤奋,经 常读书到深夜,他将绳子一头栓在屋梁上,另一头栓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打盹的时候,绳子就会拉疼头皮,使他清醒。苏秦和孙敬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故事讲述的成语是 。(2分)
故事(2) 在春秋时期的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不忘战败之耻,他将苦胆放在自己身旁,每天吃饭时,都要尝尝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后,越国国力大增。他抓住吴王夫差北上参加盟会、国内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进攻吴国的都城。越国终于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故事讲述的成语 。(2分)
故事(3)……退守巴蜀的刘邦准备出兵攻打项羽。为了迷惑对方,他派了几百名士兵去修复当初被烧毁的的几百里栈道。守关的楚将章邯毫不在意。刘邦的大将韩信却在暗中率领汉军主力抄小路迅速占领了陈仓。章邯得知陈仓失守,慌忙领兵前去抵抗,可是已经太晚了。汉军再次攻入咸阳,占领关中。
故事讲述的成语 。(2分)
故事(4)公元263年,魏国灭了蜀国。蜀国国君刘禅投降后,全家迁往洛阳,魏文帝封他为安乐公。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昭宴请刘禅,并且演出四川戏助兴。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到家乡戏,心情都很悲伤,惟独刘禅谈笑自如,快乐得很。过了几天,司马昭遇到刘禅,就问他:“你思念蜀国吗?”刘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这里快乐极了,我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故事讲述的成语 。(2分)
(5)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战争,请列举2个与战争有关的成语(2分)。 【答案】(1)悬梁刺股; (2)卧薪尝胆; (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4)乐不思蜀
(5)退避三舍、减灶诱敌、 老马识途、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四面楚歌、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每一问2分,共10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战国时”“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将绳子一头栓在屋梁上,另一头栓在自己的头发上”信息可推断出符合材料的信息的是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中“春秋时期的争霸”“越王勾践不忘战败之耻”“尝尝胆的苦味”“越国终于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杀”等信息可推断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成语是卧薪尝胆,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第(3)问,准确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刘邦准备出兵攻打项羽”“刘邦的大将韩信却在暗中率领汉军主力抄小路迅速占领了陈仓”等信息可得出成语应该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即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意思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给敌人以错觉,使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第(4)问,依据材料中“蜀国国君刘禅投降后”“这里快乐极了,我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等信息可以判断应该是乐不思蜀,即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记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源于古代中国战争的成语有:退避三舍、减灶诱敌、 老马识途、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四面楚歌、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纷争·吴越之战
8. 周幽王初次“烽火戏诸侯”时,诸侯带领兵马闻警而至,开赴镐京勤王,这是在履行哪一制度给他们规定的义务?(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西周分封制规定了诸侯应尽的义务,包括: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好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周幽王初次“烽火戏诸侯”时,诸侯带领兵马闻警而至,开赴镐京勤王,这是在履行他们保卫周王的义务。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宗法制主要指嫡长子继承,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西周分封制
9. 战国时期,楚庄王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到洛水流域,并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这里的“九鼎”象征着 A.王权 B.财富 C.王宫 D.武器
【答案】A
【解析】九鼎,顾名思义,是九只大宝鼎。九,象征着极致、最大、最高、最好、最权威。在远古时代,国以鼎为贵,九鼎象征着国家拥有各地统一的至高王权。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0.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为频繁,其中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牧野之战是西周取代商朝的关键性战役,都与不题不相符,应该排除。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争霸。
11. 秦统一六国中的决定性战役是 ;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是 。 【答案】长平之战 巨鹿之战
【解析】此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秦兴亡相关战役的记忆。决定秦统一六国的战役是长平之战,此役之后其他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之后庞大的秦统一帝国建立起来,导致秦王朝灭亡的战役是巨鹿之战,巨鹿之战使秦军主力大败,之后刘邦入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据题意,秦统一六国中的决定性战役是 长平之战 ;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是 巨鹿之战 。
12. 西周的都城在 ;东周的都城在 。 【答案】镐(京) 洛
【解析】此题考查东西周的都城。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后期,由于政局混乱, 公元前771年,因烽火戏诸侯失去诸侯信任的周幽王 被攻入都城的犬戎族杀死,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东周开始。所以西周的都城在 镐京 ;东周的都城在 洛邑 。
13. 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 A.城濮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争霸的史实,晋文公做国君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晋国很快成为北方大国,公元前七世纪后期,和南方的另一个大国楚国在城濮大战,结果打败了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此题选A。B项是三国时期的战争,C项也是三国时期的战争,D项是战国时期的战争。 【考点】晋文公争霸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城濮大战是春秋争霸时期重要的一次争霸战争,这次战争使晋文公成为霸主,城濮大战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4. 你知道现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的? A.老子 B.韩非子 C.屈原 D.孙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A项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D是战国时期兵家学派的创始人,本题选C。 【考点】爱国诗人屈原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
挑战。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15. 连线题
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10分)
【答案】退避三舍——晋文公;问鼎中原——楚庄王;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纸上谈兵——赵括;破釜沉舟——项羽
【解析】晋文公为了报答楚王的收纳之恩,许诺如果晋楚交战,“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撤九十里。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激励士气,终于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成语中的历史史实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城濮之战的结果是晋国获胜,晋文公成为中原地区霸主;邲之战之后,楚庄王一跃成为霸主;“退避三舍”、“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反映的史实均发生在春秋时期,“纸上谈兵”反映的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成语还有“纵横捭阖”、“朝秦暮楚”、“围魏救赵”等。关于巨鹿之战,它发生在秦末大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16.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就了春秋五霸的伟业。”这里的“他”指的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B
【解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富国强兵。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是指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室通过争霸战争的方式,先后成为中原霸主,周武王是西周时期的人物,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根据课文基础知识就可以作答,春秋时期,我们主要介绍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另一种是说法: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17. 历史典故“卧薪尝胆”曾被拍成电视剧在台播出,它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分封诸侯 C.诸侯争霸 D.秦并六国
【答案】C
【解析】历史典故“卧薪尝胆”,它反映的史实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与越王勾践有关,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
点评:关于“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学生还要知道,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最终打败吴国,实现霸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相关的成语还有“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等。
18.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促进了社会转型,瓦解了周王朝的统治。所以①是错
误的,排除①,所以答案选择B。 【考点】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
点评:铁器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各国的变法,促进了社会进步。
19. 下列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是 A.晋国 B.吴国 C.齐国 D.宋国
【答案】C
【解析】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容易记错战国七雄所在的地理位置。如战国七雄在最西边的是哪个国家(秦国)。学生可以记为: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20. 列举“春秋五霸”的名称:(5分)
【答案】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解析】“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主要得益于管仲改革;城濮之战后,晋文公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军在邲打败晋国,楚庄王跃升为霸主。
21. 列举四个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成语:(4分)
【答案】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远交近攻;朝秦暮楚 纵横捭阖;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完璧归赵等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故事的成语有: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一鸣惊人;远交近攻;朝秦暮楚
纵横捭阖;围魏救赵;图穷匕首见;完璧归赵等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
点评:学生还要能够知道成语中反映的史实,如“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问鼎中原”与楚庄王称霸有关;“远交近攻、朝秦暮楚、纵横捭阖”都与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外交谋略有关;“围魏救赵”源自桂陵之战。
22.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原文大意: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致归正。)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请回答:
(1)“管仲相桓公”的史实发生在什么时候?(1分)
(2)管仲采取哪些措施辅佐齐桓公?(写出三点,每小点2分) (3)“管仲相桓公”的结果是什么?(3分) 【答案】(1)春秋时期(1分)
(2)措施:对内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对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每小点2分)
(3)结果: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分)
【解析】第(1)问属于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春秋时期。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第(2)问也是属于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管仲采取一下措施辅佐齐桓公,对内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对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第(3)问,管仲相桓公最直接的结果是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管仲改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虽然说是材料解析题,但是3问答案都可以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3. “朝秦暮楚”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故选C
成语中的秦和楚是战国七雄。此题容易选B ,故要了解成语的背景。 D.秦朝是统一六国后的秦朝,不是秦国。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成语故事朝秦暮楚
点评: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结合的能力。与春秋战国时代相关的成语有退避三舍,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纸上谈兵,负荆请罪,邯郸学步,暗渡陈仓,破釜沉舟,孟母三迁,买椟还珠,一鸣惊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2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秋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B.战国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C.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D.西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答案】C
【解析】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东周的史实
点评:关于东周的史实,学生还要掌握的有: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春秋时期的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的时间是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25. 以下是四位同学设计的春秋战国时期四个故事的题目,其中错误的一个是( ) A.《尊王攘夷的齐桓公》 B.《退避三舍的晋文公》 C.《纸上谈兵的楚庄王》 D.《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答案】C
【解析】《尊王攘夷的齐桓公》、《退避三舍的晋文公》、《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均符合历史史实,《纸上谈兵的楚庄王》是错误的,因为历史上“纸上谈兵”的是赵括,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
点评:关于“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学生还要知道与之相关的争霸战争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战争双方是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6. 如果让你回到战国后期,去一睹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的雄风,你应该去(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赵国
【答案】C
【解析】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国力大增,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故选C。
27. “他对内整顿朝纲,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他就是春秋五霸中的(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王嬴政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对内整顿朝纲,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故选B。
28.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____。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B
【解析】齐桓公他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符合题意;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显然与题意不符,排除A;晋文公是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与题意不符;楚庄王只是楚国最有成就的君王之一,与题意不符。
29. 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史实。春秋时期,通过管仲改革,齐桓公首先称霸,故选A。
30. 春秋五霸(5分)
【答案】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史实。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31.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天子依附于诸侯 C.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D.周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鲁国的史实。上述材料反映了鲁国朝齐、朝晋的次数超过了朝贡周天子,说明了周王室地位的衰落,故选D。
32.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勾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通过管仲改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选C。
33. 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濮之战。城濮之战奠定了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故选A。
34.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迹和不尽的启迪。请你阅读下列几个人物的简介,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管仲。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材料二:商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材料三:韩非又名韩非子。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请回答:
(1)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了怎样的改革?(4分)
(2)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对秦国的发展有何作用?(4分)
(3)韩非是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都有哪些主张?(4分)
(4)结合三则材料中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谈一谈给你的感想与启示。(2分> 【答案】(1)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
(2)公元前356年,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法家。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4)这三个人物均主张改革,并通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提出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管仲、商鞅和韩非均主张改革,并通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35. 战国末期,合纵未能成功的原因是( ) A.秦国力量的强大 B.连横的策略更加灵活 C.合纵家的才能不行 D.各国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合纵连横。战国末期,合纵未能成功的原因是秦国力量的强大,故选A。
36. 下列哪一个成语与晋文公有关:( ) A.卧薪尝胆 B.问鼎中原 C.退避三舍 D.老马识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晋文公称霸的史实。晋文公曾经在外时得到楚成王的帮助,离开时他承诺,一旦晋楚两国交战,晋军定要退避三舍,以报答恩情,故选C。
37. 填空
标志着齐桓公称霸的事件是 【答案】葵丘会盟
【解析】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故本题的答案为葵丘会盟。
38. 据史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 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原因就是大多数诸侯国都被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给统一了,故这反映的是历史的统一趋势,选D.
39. 战国初期,三国分晋的卿大夫不包括 A.韩 B.赵 C.魏 D.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战国初期三国分晋的卿大夫。战国初期,三国分晋的卿大夫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并不包括楚,故本题选D。
40. 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 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尊王攘夷”的理解,结合时代背景当时齐桓公这一口号是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所以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41. 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D.召集诸侯会盟
【答案】B 【解析】略
42. 与“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三个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无关的人物是: A.晋文公 B.赵括 C.齐桓公 D.孙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分别对应的人物是晋文公、赵括、孙膑。
43.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反映的是战国七雄形成的史实。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44. 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 A.齐、楚、赵 B.韩、赵、魏 C.楚、燕、韩 D.秦、齐、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相关内容。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韩、赵、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战国七雄
45. 请回答有关春秋战国的历史问题:
(1)春秋时期最先争霸的是哪个诸侯国?霸主是谁?(2分) (2)请用一句口诀来记战国七雄的方位。(2分) (3)孟子是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4)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你最有可能接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齐国(1分);齐桓公(1分)
(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2分) (3)儒家。(2分)
(4)法家。(2分)因为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建立主义集权制度,适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2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最先起来称霸的霸主。由于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加上齐桓公作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口诀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图示法,将齐楚秦燕分别标在东南西北的角落,中间上中下分别标出赵魏韩三国,另外,我们也可以有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来记。
(3)本题主要考查孟子所属的思想流派。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有:笼统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4)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战国时期最受各国国君欢迎的应该是法家思想。因为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割据状态,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各国都想兼并他国,统一全国,而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建立主义集权制度,最适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46.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 ,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建设 ④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的纷争。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最终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做国君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后来,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霸主。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47.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的纷争。晋文公做国君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那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军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48.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C.晋文公
B.宋襄公 D.秦穆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49.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的纷争。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最终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做国君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善于用人,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后来,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霸主。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50. 下列诸侯国中,既属于“春秋五霸”,又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的纷争。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课本采取的是第一种说法。战国七雄是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51.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学透兵法,讨论起战事来连赵奢也难不倒他,在赵国很有名气。后来,他替代了老将廉颇去与秦军作战,在战争中,他只知道根据书上所说的去做,而没有任何的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
材料(二):公元前207年,一位将军率领楚军在巨鹿与秦军决战,当时秦军有30多万,而楚军只有几万人,但楚军在渡过了漳河以后,领兵大帅命令兵士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们。之后的楚军军威大振,一鼓作气,冲向秦军。这场战役史称“巨鹿之战”。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是哪位历史人物?根据此演变成的成语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造成“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的战役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将军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在这场战役中,楚军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由此留下的一个成语叫什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如何?(5分) 【答案】(1)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2)这位将军是楚霸王项羽,留下的成语是破釜沉舟,结果:项羽以少胜多,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长平之战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材料(一)中所说的“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指的是赵括;根据此演变成的成语是纸上谈兵;材料中所说的造成“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的战役是长平之战。
(2)本题考查的是巨鹿之战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材料(二)中所说的将军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这场战役中,楚军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由此留下的一个成语叫破釜沉舟;这场战役的结果:项羽以少胜多,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52.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说:“管仲成为齐桓公的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能得到他的好处。”)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晋文公称霸 B.楚庄王称霸 C.勾践称霸 D.齐桓公称霸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齐桓公争霸的措施。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53. 春秋时期,诸侯争雄。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齐桓公称霸的相关内容。春秋时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齐桓公,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齐桓公称霸
54. 秦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采纳了“仁政”思想 B.实行商鞅变法 C.有孙膑为军师 D.修筑万里长城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
55. 最近,电视剧《卧薪尝胆》被多家电视台播放。该剧反映了哪一历史人物的事迹 A.周文王 B.吴王阖闾 C.越王勾践 D.晋文公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卧薪尝胆》反映了哪一历史人物的事迹。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战败被吴国俘虏。越王勾践虽受辱,但不放弃复国梦想,每天卧薪尝胆,终于逃出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故答案选C。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56. 问答题(10分)
(1)在方框中写出战国七雄的名称 (4分) (2)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什么?(3分)
(3)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哪些著名的战役?请举出两例(3分)
【答案】(1)东南西北分别是齐楚秦燕,中间三个,自上而下:赵魏韩(填写在图中的方框) (2)诸侯争霸,年年混战;社会经济向前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思想方面百家争鸣 (3)长平之战,桂陵之战,城濮之战等等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战国七雄,也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结合课本所学分析,齐国在东边,南边是楚国,秦国在西边,北边是燕国,中间赵魏韩三家分晋,可以结合诗歌“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来帮助记忆战国七雄的位置。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首先要正确的把握这个图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形势示意图,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四个方面去分析。这一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称雄的局面,而且年年混战;社会经济向前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思想方面百家争鸣。
(3)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社会动荡时期,诸侯争霸,诸侯称雄,战争频繁,著名的战役很多,包括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霸主而进行的城濮之战,战国时期还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以及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等。可以选择其中的两项来写例。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57. “合纵”“连横”发生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夏朝 D.西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合纵”“连横”。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所以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七雄
58. 曾是春秋五霸的哪一个国家不存在了?它被哪三个国家代替? A.齐赵魏韩 B.楚赵秦魏 C.晋赵魏韩 D.晋秦赵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自此,晋国被韩赵魏代替,开始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59.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张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张是战国形势图?(2分) (2)观察两幅图片,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什么变化?(4分)
(3)在图上可以看到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都有著名的重大战役发生。你能比较出这些战役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4分)
(4)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这种制度在当时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
【答案】(1)图一是春秋形势图(1分),图二是战国形势图(1分)。
(2)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成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有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被大国所吞并,到战国时已经不存在了(4分)。
(3)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要目的。(3分) (4)控制了全国广大地区,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进而使西周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3分)
【解析】试题解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历史识图读图能力。观察图一,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还有城濮等地名,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二中没有晋国、宋国等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为战国时期形势图。
可知是战国初期三家分晋,
(2)本小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形势变化。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是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经过争霸,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说明有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被大国所吞并,到战国时已经不存在了。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3)本小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目的。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是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圔闾等,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经过争霸,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战争以由单纯的争夺土地和人口过渡到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地主阶级统治而进行争霸,因此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要目的,但二者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4)本小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一来可以拱卫王室,二来可以加强对地方边疆的控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楚、晋等。诸侯平时替周王镇守疆域,战时派兵随从作战,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进而使西周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延续了近八百年,表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的兴亡;【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60.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是以下哪个战役结束后( )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之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61.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都有其称霸的标志性战役。结合所学,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文公退避三舍,同时又诱敌深入,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成为春秋时期的又一位霸主。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62. 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成语相关的古代事件。“卧薪尝胆”应与吴越争霸对应,“纸上谈兵”应与长平之战对应,“围魏救赵”应与桂陵之战对应。“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相对应,所以只有C项表述正确,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吴越争霸;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城濮之战;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长平之战
63. 周顷王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这个故事说明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 C.周天子平时比较注重节俭 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王室的衰落。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侯,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衰落。本题的史实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 ②经济上,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加强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 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是其中另一个霸主。曾长年在外,了解百姓疾苦。归国做国君后,赏赐随从他的臣属,功大的封邑,功小的尊爵。晋文公信用功臣,如封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让赵衰、胥臣、栾枝、冀缺等人辅佐他治理国家,发展生产,整顿内政,注重建设,是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后来晋文公打败南方的楚国,成为了中原霸主。只有齐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65.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让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 ( )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秦赵间的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各国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万多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成语纸上谈兵就出自该战役。从此之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66. 曾是春秋五霸的哪一个国家不存在了?它被哪三个国家代替? A.齐赵魏韩 B.楚赵秦魏 C.晋赵魏韩 D.晋秦赵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纷争的相关知识,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时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67. 下列成语与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 A.老马识途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尊王攘夷
【答案】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成语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春秋末年,出现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在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夫差强迫勾践赴吴国为其驾车养马,打扫宫室。勾践遭耻辱后,三年后回国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睡觉睡在柴薪上,以此明志,最后灭吴雪耻,并问鼎中原,称霸一时。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68. 根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座,从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A.吴王夫差 B.齐桓公 C.越王勾践 D.楚庄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卧薪尝胆”的典故。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到吴王夫差时,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但被吴王扣留三年,勾践和夫人忍受了种种屈辱。勾践立志雪耻,发愤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他和百姓同甘共苦,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吴国。故选C。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69. 列举题:(11分)
1.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及成语典故
2.秦始皇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提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 【答案】1.著名战役:城濮之战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成语典故:一鸣惊人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2.政治方面: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方面: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军事方面:北筑长城。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发生在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发生在魏赵之间的桂陵之战,发生在齐魏之间的马陵之战;发生在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成语典故有关于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关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关于晋国的退避三舍;关于孙膑的围魏救赵等。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方面: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军事方面:北筑长城。
【考点】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秦统一六国和集权统治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70. 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答案】A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古代成语的出处。成语“卧薪尝胆”出现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战争;成语“纸上谈兵”出自于战国后期的秦赵间的长平之战;“围魏救赵”出自于战国时期的齐魏间的桂陵之战。它们都搭配错误。只有成语“退避三舍”是对应于城濮之战。史载,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当时允诺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以示报答。后来晋楚十分在城濮之战大战时,晋文公就利用这个诺言,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成就自己的霸业。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71. 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答案】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秦赵间的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各国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万多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成语纸上谈兵就出自该战役。从此之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72. 标志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是 ( )
A.葵丘会盟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
【答案】A
【解析】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召集诸侯葵丘会盟 ,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符合题意。公元前7世纪晋楚争霸,双发在城濮开展一场激烈战争,史称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长平之战是战国末年秦赵之间发生激烈战争。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发生的战争。B、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齐桓公争霸。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根据课文基础知识就可以作答,但这几场战争都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学生往往容易出错。春秋时期,我们主要介绍的是春秋五霸、战国主要是七雄。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另一种是说法: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73.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都是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齐桓公称霸。
点评:关于齐桓公称霸,学生还要知道,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很快实现了齐国的富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74.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 ) A.越王勾践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使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七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故选C。 【考点】春秋时期的霸主。
点评:本题是对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的再认和再现。春秋时期的霸主还有:晋文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等。
75. 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最主要的原因是 A.齐国领土广阔,经济富庶 B.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D.他召集诸侯会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齐桓公称霸的史实。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故选B。 【考点】秦秋五霸
点评:本题考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纷争的相关内容。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76. 下列哪个国家既属春秋五霸又属战国七雄( ) A.齐 B.晋 C.燕
D.赵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既是“春秋五霸”,又属“战国七雄”之一的是齐国,故选A。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战国时期为韩、赵、魏三国;吴国、越国是另一说的“春秋五霸”,不是“战国七雄”。 【考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识记和比较,难度适中。
77. 齐桓公在建立霸权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C.尊王攘夷 D.挟天子以令诸侯
【答案】C
【解析】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在国富兵强后,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把邢、卫等国从戎、狄等民族的侵略和占领中解救出来,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终取得了霸主地位。 【考点】春秋五霸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识记春秋五霸。
78. 以下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燕国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按照方位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 【考点】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考察的是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基础题。按图上的方位记忆较简单。
79.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雄?(7分) 【答案】齐、楚、秦、燕、赵、魏、韩。
【解析】战国初年,晋国成韩、赵、魏三个国家,他们与原有的齐、楚、燕、秦并称“战国七雄”。几个大国之间经常展开激战。 【考点】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掌握战国七雄及位置。
80.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 A.桂林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答案】D
【解析】城濮之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成就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考点】晋文公称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时期晋文公争霸的史实的识记,掌握各争霸时期的著名战役。
81. “泰山不让砾石故能成其大,江海不辞小流故能成其深。”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哪位人才成就了他的霸业? A.伊尹 B.管仲 C.伍子胥 D.商鞅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B。 【考点】管仲改革。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题还可以就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综合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82.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三家指的是( ) A.齐楚秦 B.赵魏韩 C.赵魏秦 D.楚齐韩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三家分晋”是韩、赵、魏。 【考点】三家分晋
点评:考查学生对三家分晋的掌握,还要知识三晋是战国七雄中的三个,三家分晋是战国的开始。
83.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来源于( ) A.吴越争霸 B.晋楚争霸 C.齐楚争霸 D.吴齐争霸
【答案】B
【解析】重耳逃亡在楚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晋楚在城濮交战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撤九十里。 【考点】城濮之战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退避三舍”与春秋时期晋国、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有关。
84.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是从哪一个诸侯国中出来的(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晋国
【答案】D
【解析】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考点】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合纵连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晋分三家史实的识记,属于基础题。
85. 战国七雄是指 ( )
A.齐、楚、晋、韩、赵、魏、秦 B.齐、鲁、燕、韩、赵、魏、秦 C.齐、楚、燕、韩、赵、卫、秦 D.齐、楚、燕、韩、赵、魏、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的相关内容。战国初年,晋国成韩、赵、魏三国,它们与原有的齐、楚、燕、秦并称为“战国七雄”,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七雄
86. 下列战役中,不是以少胜多的是( ) A.巨鹿之战 B.城濮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的相关知识,巨鹿之战中刘邦和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城濮之战发生在晋楚之间,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87. 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最北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A.楚秦 B.齐燕 C.秦齐 D.秦燕
【答案】D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战国初年,随着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七雄的分布位置是:最靠西部的是秦国;最东的齐国;最北的是燕国;最南的是楚国,中间从上到下的是赵、魏、韩三国。因此,可得知该老师的名字是秦燕。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88. 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楚国在今天湖北一带,齐国在今山东一带,秦国在今陕西一带,燕国在今河北一带。所以楚国在南,齐国在东,燕国在北,秦国在西。 【考点】战国七雄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识和了解能力,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下列典故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 A.老马识途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尊王攘夷
【答案】B
【解析】“退避三舍”与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有关,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大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的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考点】古代战争
点评:这一时期的战争中,成为成语典故的还有:“卧薪尝胆”与吴越争霸有关,“围魏救赵”与桂陵之战有关,“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有关,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
90. 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王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当时数百年的兴衰荣辱。下列成语与春秋时期人物对应的四组,错误的一项是 A.退避三舍—晋文公 B.一鸣惊人—楚庄王 C.问鼎中原—吴王夫差 D.卧薪尝胆—勾践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楚庄王争夺霸主地位,他曾询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大小,后人用“问鼎中原”表示有争霸野心。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显示了楚庄王的能力和政治野心。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楚庄王称霸的史实。
点评:本题是对春秋争霸的识记和理解,熟练掌握与这些人物相关的事件、 成语便可作答。
91. 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 B.齐 C.秦 D.燕
【答案】B
【解析】战国七雄在的地理位置学生可以记为: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所以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齐。
【考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
92. 人物和成语
【答案】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晋文公 纸上谈兵——赵括
【解析】“退避三舍”与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有关,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大战,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的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与晋文公有关;“卧薪尝胆”与吴越争霸有关,“围魏救赵”与孙膑桂陵之战有关,“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赵括有关。
【考点】古代战争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基础题。
93. 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 A.管仲 B.伍子胥 C.姜尚 D.孙武
【答案】A
【解析】齐桓公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考点】春秋战国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94. 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A.晋 B.齐 C.楚 D.秦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比较找不到的是晋国。: 【考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点评:本题考察的是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成功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记忆五霸及七雄。
95. 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②发展生产 ③整顿内政 ④注重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的是齐桓公排除,故选B 【考点】春秋五霸
点评:本题考察的是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排除法。
96. 你知道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人物是谁吗? (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秦穆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纷争的相关内容。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进行战争。齐国利用有力的地理位置,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富国强兵。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97. 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属于实际内容。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98. 在春秋争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答案】A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99.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相关史实。属于基础题,根据课本所学齐国在今天山东北部,是一个富庶的东方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00. 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国家的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周王势微,诸侯争霸,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