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期待基层更多“痛点”变“通点”

期待基层更多“痛点”变“通点”

来源:保捱科技网
工作交流

期待基层更多“痛点”变“通点”

岁末年初,新华社记者就基层治理出现的“督查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压力‘甩锅’、处处留痕、材料论英雄、庸懒干部、典型速成、打架、上升‘天花板’、幸福感缺失等,直击问题要害,深挖问题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此举有利于推动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把基层更多“痛点”变成“通点”。

近年来,关于基层治理话题热度不断升温,可谓是“下有所呼,上有所应”。2018年10月,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督查检查考核“瘦身减负”,一系列明确规定不仅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引发反响,“基层治理”这一概念也将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考量。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句中医俗语,说的是如果气血畅通就不会疼痛,如果疼痛就说明气血不通。从治病救人的角度来分析基层治理的“通”“痛”关系,不仅可以下医治病,还可以“中医治人”“上医治国”。治病、治人、治国的核心观念,就在于一个“通”字。由此可见,小到一个基层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机制不理顺、不畅通,就会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变“痛点”为“通点”,既要即知即改,又要雷厉风行。如目前存在的“痕迹化管理”,主要集中在学习笔记、扶贫表格、结对帮扶等方面,

62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5期

□朱波宣金祥

在实践中流于形式主义。有些单位规定扶贫干部进村入户要用手机定位、与帮扶户合影,并以此作为帮扶工作落实的重要凭证;有些单位的年终检查考核,要求下级准备分门别类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和工作日志等,真正做到“专本专用”和痕迹化管理。如此变形走样的痕迹化管理,不仅陷入为“工作”而工作,为而留痕的怪圈,也使得考核评比变成了“材料比武”“卷宗竞赛”。在这种“留痕备查”的观念下,有的扶贫干部入户走访一次,为完成手机定位、拍照上报、减少下乡次数,竟要带几套衣服摆拍。要想切断“痕迹形式主义”的尾巴,必须即知即改,雷厉风行,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并创造出一番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绩。

变“痛点”为“通点”,既要科学决策,又要着力于行。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不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也严重败坏着的形象,更损害了党和的威信。对于问责滥用、压力、处处留痕、材料论英雄等片面化、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必须要科学决策,着力于行。科学决策,断然不是领导干部心血来潮,拍脑袋决策。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要敢于拍板,敢于承担责任,但并不等于不要科学民主的论证。因此,相关部门既要对有关“打架”规定的适用

问题予以明确,又要提高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多听不同甚至反对的声音,避免决策失误。“脑门一拍决策了,决策一出失误了,国家财产损失了,人民群众叫骂了……”像这样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折腾的是基层,倒霉的是百姓,最终埋单的是纳税人。

变“痛点”为“通点”,既要持之以恒,又要长期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确保基层出现的“十大痛点”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抓一时一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一些地方或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措施之所以没有坚持下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没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所以,解决基层的“痛点”问题,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总指出的“政贵有恒”和“打基础、利长远”的谆谆教诲,我们必须铭记于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重在平时、贵在经常,必须持久发力、久久为功;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啃硬骨头”的毅力,紧紧盯住“痛点”问题,一个一个破解,有条不紊、持续不断地抓下去,抓出成效,坚决避免在治理过程中“昙花一现”,甚至于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欣文

“十大痛点”“留痕”“台账比拼”“甩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