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长江之神“江渎”祠庙勾沉

长江之神“江渎”祠庙勾沉

来源:保捱科技网
【城市文化】 长江之神“江渎”祠庙勾沉 ◇干鸣丰 摘 要:长江之神——江渎是我国古代四大河神之一,官方与民间的崇祀活动存续了二千多年,虽随岁月流 逝祀风已退,但其礼制、民俗和水文化传统,仍值得追记。透过史书、方志记载,对江渎和成都等地江渎祠庙作 较系统的考究,有助于对母亲河历史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掘。 关键词:江渎;祠庙;水文化;历史遗产 远古先民们相信名山大』II都有神灵护佑,于是有了各 种自然神崇拜。在我国历史上,作为河流崇拜的“江渎” 两周初,周公制定“周礼”,从维系宗周权力体系… 发,统一制定了官方祭祀山川活动,确定四渎之礼。《汉 崇祀历经下年,虽然现已基本消退,但它仍有许多值得我 们追记的历史义化。 江渎是我国古代“四渎”之一。《汉书・沟恤志 赞》: “中国川I原(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在我 闰古代,人们将江、河、淮、济四条河流称为四渎。《释 书》日: “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治,制礼作乐,天子日明 堂、辟雍,诸侯日泮宫。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 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天子祭天下名 山、大川,怀柔百神,成秩无文。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 侯。”除天子能广祀包括四渎在内的名山大川和其他神灵 外,四渎之祭则由各封国诸侯专奉崇祀。 在秦并天下后封禅名山大川时,当时被列入岁祷的 大川有六:即“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I祠二。……水 日济,日淮。” “白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水 日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湫;江水,祠 名・释水》: “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 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人海也。”渎,通窦。窦,本义 孔穴,引伸为水道口。在古人看来,四大河流各有源头, 它们从四个“窦”发源而各流人海,故谓之“渎”。《尔 雅・释水》: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原(源)注 海者也。”将江河淮济四条大河视为四渎,似乎还与大 蜀。”…江渎之祀包含其中,且已有庙祠。 由上观之,古人对包括江渎在内的河川自然神的崇拜 礼仪早就存在,但有庙祀,则始于秦代封禅而岁祷事。自 此,始有专门的江渎庙祠。 历史上,先民们长期将岷江视为大江之源,《尚书・ 禹贡》称“岷山导江”。因此从《廿五史》中记载来看, 自秦以降,封建帝王遣官致祭江渎之地主要在岷江重镇成 都,其问有过短暂在他处祭祀或望祀情况。汉袭秦制,江 水祠蜀,但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改祀“江于江都”。 汉江都在广陵县,地处今江苏扬州市境,长江人海口当时 在附近。所谓“汉初祠之於源,后祠之於委也” 。唐武 德、贞观之制,“四渎,年别一祭”,南渎大汀祭于益州 成都。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曾敕祭江渎于扬州。宋太 祖乾德六年(968年)复祭于成都f51。宋太宗时规定,立春 禹治水定儿州有关。所谓“维禹浚J JI,几州攸宁;爰及 宣防,决渎通沟。”…(2)“昔禹疏九江,决四渎。”… (1) 古代中国从尧舜禹的时代就有祭祀江神的记录。帝 尧让位于舜,舜遍祭江河之神。《史记・五帝本纪》说: “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珞玑玉 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袒于六宗,望于山川,辩 于群神。” “岁二月,东巡狩,……望秩於山川。”据 《正义》解,山川,即五岳、四渎也。所谓“望”,即遥 望而祭;望秩,指以秩望祭,即按照一定礼仪规格来举行 望祭。笔者认为,南于上古人类对河川的源与流认识并非 十分明确,因此这里应是指包含五岳、四渎在内的各大山 川,而非特定的五岳四渎。夏代,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 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 川”i (3)。这里的“定”,意同“秩”,但似乎还包 含丫拟定制度、定名山川的意思。商初,有汤王诰命日: “维i月,王自至於东郊。告诸侯群后: ‘毋不有功於 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日: ‘古禹、 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平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 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4) 日祀淮渎于唐州,立夏H祀江渎于成都府。立秋日祀河渎 于河中府,同时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祀济渎于孟州, 北海就济渎庙望祭。元朝,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 海渎之制。立夏日遥祭大江于莱州界,祀官,以所在守土 官为之。统一江南后,遂罢遥祭。元末明初,朝廷举行江 渎之祀曾在湖北宜昌“望祭”,明洪武六年(1373年), 有礼官言: “四川未平,望祭江渎于峡州。今蜀既下,当 从商汤王的诰命书来看,此时已明确有“四渎”之称谓。 遣人于南渎致祭。”帝从之_4]。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元为 2015・9 峡州路,明初降为州,洪武九年更名夷陵。清袭明制,祀 江渎于成都。在《四川通志》中,从康熙至嘉庆年问就有 27次遣官致祭江渎事的记载。 在各地方志书中,除上述成都、江都、宜昌等地外, 门之胜”,建筑巍峨,有神像、巨钟等文物。清康熙六年 冬,遣吏部左侍郎粱清宽致祭,有御制文。巡抚张德地和 布政使郎廷相按察使李狲霄等,又捐金重修。 初年废庙兴学,原址上建城南小学。江渎庙虽 秭归、沙市等地也有江渎、江神祠庙存在。现将各地江渎 (神)祠庙情况考辨如下: 1.四川I成都江渎祠。 毁,但庙中明代铸造的巨大长江江神青铜像及左、右侍童 青铜像,今仍存于四川省博物馆内。 2.江苏江都江水祠与江神庙。 《汉书・地理志》云江都有江水祠,《郊祀志》云江于 江都,“使者持节侍祠,岁四祠”。《水经注》云:江都县有 江水祠,俗谓之伍相庙,子胥但配食耳,岁三祭,与五岳同。 从《史记・封禅书》“江水,祠蜀”的记载来看,秦 代岷江上游地区应有江水祠或江神祠。《汉书・郊祀志》 载: “秦并天下,立江渎庙于蜀”。《华阳国志》说李冰 在湔氐县天彭门(阙)考察水势地貌, “仿佛若见神, 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畦璧沉渍。汉兴,数使使者 祭之。”似乎当时李冰建有三所江渎神祠,因为“祭用 三牲,畦璧沉演”应为祭渎神之礼。《素隐》引《汉旧 仪》: “祭四渎用三正牲,沈圭,有车马钳盖也。”然 而,由于在史籍中没有记载具体位置,对天彭门也有松 潘、灌县和彭县几种说法,所以秦汉蜀地江渎祠庙的详细 地址今日难考。 后来的江渎祠又称江渎庙,建于隋开皇二年。据唐李 泰《括地志》记载, “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位 置在当时的检江(古称流江、笮桥水,今称南河)岸边。 《新唐书・地理志》云: “成都,次赤。有江渎祠。”据 《四川通志》记载,唐初江渎庙“其南临江”。唐玄宗天 宝六年重修。唐末节度使高骈大规模筑城和改造河流,形 成“内外二环抱,大小重城相包”的城市格局,结果江渎 庙与江始隔。后历经五代之乱,祀礼不举,庙亦不治。 宋代,江渎庙有过多次修缮。据《陆游碑记》载: 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诏自京师绘图遣工侈大庙 制,杰阁广殿,修廊邃字于天下”。仁宗庆历七年(1047 年),故太师忠烈潞公以枢密直学士到成都作牧,则“又 筑大堂并庙东南,以为彻祭饮福之所,而庙益宏丽矣”。 虽屡缮治,但维护不佳, “有司不力,寝以大坏”, “风 雨人屋,支倾苴罅,苟偷岁月”。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 益州,他在修建武侯祠铜壶阁时,因木材不够用,中途 临时决定砍伐过江渎祠中的柏树。_3 南宋淳熙二年(1 175 年)六月,成都令尹敷、文阁待制范公组织了一次大规模 整修,工程耗时四年零五个月, “总其费,木以章计者 八干一百二十有八,竹以茴计者四万九千四百七十,砖甓 钉以枚计者十八万七千七百二十有四,丹青黝垩以斤计者 一万八十有七,梓匠役徒以口计者二万三千八百,为屋 二百有九间,墙六千八百七十尺”。经过这次大修,江渎 庙“惕然改容”,庙祀大兴, “庙之制度复还开宝庆历之 盛而有加焉”。l5 唐宋时,江渎庙附近有一江渎池。据宋张唐英《蜀椿 杌》载,孟蜀赵廷隐的别墅,即“幅员十余里”, “后枕 江渎池,中有三岛屿”。该池当在今城西南角上下莲池一 带。陆游《江渎池》诗也告诉我们:此地“雨过荒池藻荇 香,月明如水侵胡床”,为当日江城一绝好的消夏之处。 明代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将江渎庙列为成都“南 《太平寰宇记》引阮升之南兖州记云,其江水祠所祀之神即江 都王或易王。可见,自汉以降,江都江水祠存在无疑。 后来,江水祠可能曾经还移建于仪征。据清嘉庆《扬 州府志》仪征县“南渎大江”条陈述,唐开元礼,每岁 夏必祭焉。明改祀于(江都)县南瓜洲镇,而仪征之祭 省矣。”然而,不知何故,江水祠后来却突然?肖失。民 国《续修江都县志》在“江水祠”条下说: “乾隆志尚有 是祠,今不详所在”。其实,在光绪九年所刊《江都县续 志》中就无江水祠记载了,难怪“不详所在”。修志者也 大为困惑,说过去在旧志中“江海潮神祠”和“江水祠” 并见,但现在“瓜洲只有江神庙,而无二祠”,因此,大 约是江水祠“经屡徙莫可究诘”,至于其改称江神庙亦不 知自何时始,只好“并存之以俟知者”。 在瓜洲镇的江神庙,建于何时无考。雍正九年大学士 嵇曾筠曾移建江口,乾隆帝南巡渡江时多次遣官致祭。嘉庆 十九年漕运总督阮元奏请重修,仁宗御赐“恬波利涉”匾 额。道光二十三年,庙坍于江,僧人问津将庙移建于济运桥 河口;二十九年,庙被洪水冲毁,又将庙移于普济堂下院, 同治八年,总兵吴家榜重修。后又坍没。经邑人王礼堂移 建,光绪十三年瓜洲镇各商人捐资再建。现今已不存。 3.秭归江渎庙。原建于新滩古民居群之中,始于北宋皇 佑三年(公元1051年)间。新滩地处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 与牛肝马肺峡之间,它因滩急水险,过往船只常面临覆船 之灾,过路商贾和船只老板便捐银修建了此庙。清同治修 《宜昌府志・坛庙》云:“江渎庙在新滩南岸,相传神人 阴修”。凡过往船只路过新滩,都要到江渎庙烧香朝拜, 以求水神保佑过往船只的安全。2001年,因三峡工程文物 保护所需,江渎庙迁建至秭归新县城的凤凰山。江渎庙风 格独特,T艺精湛,堪称三峡地区古建筑中艺术精品。该 庙为木排架结构,以砖合围,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平面 布局呈四合院式,门厅前有一小院,另有正厅、厢房、偏 房和天井。厢房设有楼,厢房外有廊桥。正厅和厅屋大木 构架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梁为月粱造型。建筑内装 修精美,各种雕饰、图案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峡江神 韵,形象生动,特具匠心。庙屋面为硬山顶式,马头墙, 小青瓦,瓦头和山花上堆塑有花草和游龙,大有翻江倒海 与腾云驾雾之势,充分显示了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 谐统一。【 ] 4.宜昌江渎宫。据同治《宜昌府志》记载,江渎宫在 85 【城市文化】 秭归凤凰山江渎庙 宜昌城内东府街下,建立时间无考。顺治年间毁于火灾, 总镇张大元、知州孔斯和主持重修。康熙五十九年,总镇 刘业溥与知州杨国声再次维修。1993年修《宜昌县志》所 记文物胜迹中无江渎宫。 5.湖北沙市江渎宫。江渎宫又名江渎观。光绪《荆州 府志・祠祀志》载:“江渎宫,沙市。(南宋)嘉定六年 (121 3年)建。清雍JE/k年(1730年)重修”。1999年修《沙市 市志(第四卷)》记江渎宫“位于江汉南路东侧。殿中有 石碑《重修江渎宫记》日: ‘相传为三间大夫故宅’。江 渎宫重修于南宋嘉定六年f1213年),是古人祭江水之神的 庙宇。”1991年再度重修江渎宫,主建筑为三层阁楼式建 筑。屈原曾在此写作著名诗篇《橘颂》《天问》,宫内的 “天问阁”因此而得名。南宋诗人陆游曾于此寓居并写有 日记若干。江渎宫尚存正殿部分,今宫内存有厢房两栋, 虽为附属建筑,犹有气魄。宫后置高台,台上建大殿,殿 内供奉屈原塑像和《重修江渎宫记》碑。宫前有一井,传 明万历中有龙从井中腾飞,故名龙井。井深4米,井沿上绳 痕道道,井水清{歹ll,今仍可汲用。 6.湖北江陵江神庙。《荆州府志》记载,江神庙在县内 扬林矶箭堤,乾隆五十四年奉旨动帑而建。同治五年知府 方大浞重修。乾隆帝御赐匾额“恬流普卫”,道光帝御赐 匾额“岷源永靖”,同治帝御赐匾额“安流福佑”。后可 能毁于战火或水灾,1990年修《江陵县志》无记载。 7.武昌江神庙。存在时间极短。据《清史稿》记 载, “雍正问,建湘江神、武昌江神庙”。但光绪十一年 修《武昌县志》未记有江神庙,也没有江渎庙。1989年修 《武昌县志》亦然。 8.湖北县“江渎庙在鲁陂里” J。 此外,在黄河流域的河南濮阳清丰县南马庄桥镇也有 一座江渎庙。原初是一座观音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问。庙 中有屈原殿、大雄宝殿、玉皇大殿、送子殿、老母殿、阎 王殿等,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院。因屈原投江而死,当地 俗称江渎爷,据说江渎爷是佛教的,后改为江渎庙。 南此观之,上述江渎祠庙,仅长江中游地区的秭归 江渎庙保存完好,且在三峡工程中成功迁建。而位于大 江“源”和“委”、有“扬一益二”盛誉的历史文化名 城成都和扬州的江渎祠庙,却毁而无存,甚为遗憾。可喜 的是,据悉有学者已向成都市提交建议书,倡议恢复 江渎祠,并设立江渎祠长江祭源节,以进一步挖掘传统文 化,增加旅游含金量。果能如愿,实为长江文化之大幸。 善哉! 对江渎神崇祀的礼仪制度总体上由简及繁,各代虽相 沿袭,但也有不少变数。汉代“祭四渎用三正牲,沉圭, 有车马绀盖也”(《史记・封禅书》1。沉圭,即巫师在祭 祀仪式和舞蹈后,将手中的神器圭璧投漩涡之中。 唐初,江渎之祀, “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 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旧唐书・礼仪》),后增为“笾 豆十、簋二、篱二、俎三”(《新唐书・礼乐志》),祭 31为“以五郊迎气日”“每年一祭”(《大唐开元礼・吉 礼・祭四海四渎》)。宋,太平兴国年问,望祭岳渎时用 少牢。元代,自中统二年始实行代祀制度。由朝廷所遣使 者奉玺书即其处行事,称代祀。使者二人,由集贤院奏遣 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中统初, 遣道士,或副以汉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谓中书省 臣言日: “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 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 者。”(《元史・祭祀志三》)每处礼物为岁祀银香合一 重二十五两,织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至则守臣奉诏使 行礼。清顺治三年定遣官致祭名额,其中江渎一人,致斋 一日,二跪六拜,行三献礼。 在清代,江渎之祀已有十分详细而繁琐的礼仪规范, 如坛与直之制,神位,祭器、祭品,玉帛牲牢之数,祀期, 斋戒,祝版,祭服,祭告,习仪(演习仪式),陪祀等制 度。而且,郊祀之从祀礼仪、遣官致祭又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也有因事而祷祝江渎神的情况。 如,为庆贺治江T程的奠基或竣T,常要举行祭告和酬谢 江神活动。在清嘉庆《宜宾县志》中,就记载有代郡守张 日最《凿石鸭滩祭告江神文》和朱琦《凿石鸭滩工竣酬江 神文》。 参考文献: [1 JI汉】司马迁史记 [2】[汉】班固汉书・郊祀志 [3】《宋史・蒋堂传 [4]明史・礼 [51『清】常明,杨芳灿等四川通志・祠庙巴蜀书社,1 984年重 印太 [6】清光绪修《荆州府志》 [7】魏启扬秭归:库区文物大“移民”[J]中国三峡建设 2002, (。9) 作者简介: 干鸣丰,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地 方历史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