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6.2二次根式的乘除》教学设计

《16.2二次根式的乘除》教学设计

来源:保捱科技网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 李仙群 【教材分析】 二次根式的乘除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 16 章《二次根式》的内 容。《二次根式》是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数与 代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代数 式等概念之后进行的,是对七年级下册第 6 章《实数》等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 平方根、二次根式等的概念及 其有关性质, 会进行简单的能开的尽方的实数运算,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以上内 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次根式的运算及其简便运算。 学习过程中, 学生直接运 用法则计算比较容易, 但逆用法则时, 学生可能会忽略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这个限 制条件,因此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 捕捉学生的错误, 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法则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 a b ab ( a≥0,b≥0), ab a b ,并利用其进行计算和化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发现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利用逆向思维写出积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思考的习惯, 积极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问题的勇气, 敢于发表自己见 解,分享自己学习的收获的良好品质。

1

教学重点】 a b ab(a≥0,b≥0), ab a b (a≥0,b≥0)及其运 用。

【教学难点、关键】 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得出 a b ab (a≥0 ,b≥0); 关键是注意法则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讨论分享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等。 【教学手段】 板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细心观察、

大 创设情境

胆猜想、归纳、总结;然后利用计算器,进一

精 归纳新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合作神、知识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

设计意图: 重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充

阅读教材

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以及自

设计意图: 通过训练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的乘

法运算和化简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解题模仿能

2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主

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会学习、团队学习的能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练习的训练,及时掌

握 当堂检测

学生接受信息的情况,避免出现一些常见的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3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1) 16 × 9 = _________ , 16 9 = ________ ; (一) 创设 情境, 提出 问题 预计 时间

(2) 4 × 25 =__________ , 4 25 = _______ . 教师 (3) 100× 49 = _______ , 100 49 = _____ . 巡视 根据上面的结果,用“ >、 <或=”填空.

学生完 创设情 成练 境,鼓励

4× 9 _______ 4 9, 16× 25 _______ 16 25, 100× 36 _________ 100 36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用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并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1) 4× (2) 9× (3) 2×

学生 习,通 学生细 心的练 过计算 观察、 习完 探索练 大胆猜 成情 习中的 想、归 况,指 规律, 纳、总 导个 然后验 结;然后 别学 困生 完成 练习, 最后 点评 学生 的练 习完 成情 况,表 扬或

证规 利用计 算律。

器,进 一步验 证二次 根式的 一般规 律。

6

分钟

3 ____ 12 , 5 ____ 45 , 3 ____ 6 ,

( 4) 6 × 5 ____ 30 , ( 5) 7 × 10 _______ 70 .

4

归纳 新 知, 解决 问题 时间预计 3

分钟

归纳总结,得出二次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即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

规定

积的算术

平方根性 质

5

鼓励 学

生。

教师 组织

学生 总结 归纳、

验证

(一) 中的 计算

6 个 培养学

学生一 生的团

组分成 队学习 若干 能力、合 组,以 作精神、组为单 知识概 位讨 括能力、 论、举 语言表

例验

达能证 力; 进一步计算体

体会从

特殊到 规律。 现的规 律。 一般的 方法。 阅读教材第 7页例 1,第 8 页例 2、例 3 回答 下列问题: 教师 学生阅 重视教 巡视 读教材 材的地 学生 内容, 位和作 阅读 并把不 用,让学 ( 1 )例 1 根据什么法则进行运算?第 2 小题 是怎样的两个数相乘?结果是什么数? (2)例2 是如何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进行化简的?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怎样处理? 教材 懂的或 生充分 (3)通过例 3 的学习,你能学到哪些有关(三) 二 的情 有疑问 利用教 阅读 次根式的乘法的运算技巧和方法?你会运用 况,辅 的地方 材,培养 教材, 吗? 导学 标出 学生阅 自我 生解 来,然 读教材 决阅 后小组 的能力 学习 预计 读教 讨论共 以及自 材中 同解决 学能力。 时间 3 所遇 或请教 分钟 到的 老师解 疑难 决。 问题。 6

练习 1.计算

(1)

11 × 2

(2) (4)

1× 4×

16 指导

各请 4

学生

通过训

(3)

9 × 27

2

0)

6

位同学 练加深

模仿

(四)

分析: 直接利用 a · 计算即

类比 可.

练习 2 化简

b= ab (a≥0, b≥

分别板 学生对

课本 例题

书练习 二次根

模仿,

(1

16 81

(2

81 100

完成 练习;

1、练

式的乘

巩固

(3

9x2y2

(4) ·b

54

(a≥ b≥0)直接

0,

习 2 , 法运算 其他学 和化简

教师

生用练 的理解;

点评 学生

分析:利用 ab = a 化简即

预计 可。

新知

时间

习本完 训练学 成;学 生的解

的解

生之间 题模仿

题过

10

分钟

互相批 能力、知

程,并

改、点 识迁移

从解

评。

能力。

题技 巧等

方面

表扬

7

或鼓 励学 生。 培养学 生的语 师生互动,谈本节课的收获: a ·b = ab(a≥0,b≥0), ab= a ·b 言表达 学生之 能力,增 (五) (a≥0,b≥0)及其的运用. 师生 互动, 鼓励 间互相 强主动 学生 交流本 学习的 表达 节课的 意识,提 反思 总结 自己 心得体 高学会 本节 会并用 学习、团 预计 时间 课的 自己的 队学习 收获。 语言归 的能力, 3 分钟 纳本节 培养团 课所学 结互助、 的知 共同分 享的精 神。 识。 1、等式 a 2 a 2 a2 4成立的条件是 ( ) A. a≥2 B. -2≤ a≤2 C . a ≥ -2 D . a ≥ 2或 a ≤ -2 点评 学生 完成练 通过学 2、下列各等式成立的是( ) 8

A.4 5 2 5 8 5 B.5 3 4 2 20 5 (六) 练习 习,并 生对练 的完 提出练 习的训 成情 习中的 练,及时 况,发 疑问, 掌握学 现并 同桌之 生接受 表扬 间或小 信息的 学生 组之间 情况,避 C.4 3 3 2 7 5 D.5 3 4 2 20 6 当堂 3、化简: 24 = ; 4 32= 检测, 应用 提高 预计 时间 (2) 41225 × 25=4× 1225 × 25 =4 12 × 25=4 12=8 3 48a2b2 ( a > 0, b > 0) = 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改正: ( 1 ) ( 4) ( 9) 4 9 2 3 6 的闪 讨论解 免出现 亮点, 决或请 一些常 15 分钟 5、计算:( 1) ( 25) ( 16) (2) 202 纠正 教老师 见的错 2 166、(选做题)一底面为 30cm 30cm 的长方体玻璃 容器装满水, 现将一部分水倒入一个底面为正学生 解决。 误;在练 方形、 高为 10cm的铁桶中,当铁桶装满水时,容器中的 水面下降了 20cm ,铁桶的底面边长是多少厘米? 的不 习中巩 固所学 足之 处并 知识,增 进行 强学生 学好数 适时 教育。 学的信 心。 9

板书设计】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

二次根式乘法法则

a乘法b法=则 ab =(a≥ 0,b≥0 二次根式·

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ab平=方根a的·b积的算术性质 (a≥0, b≥0)(化简二次根式 )

反过来

一)、1(1) 16 × 9 =___, 16 9 =___ 一)、 2( 1) 2 × 3 _____ 6 ...

72 36 2=6 2 6 2 ...

48 16 3 4 3 4 3 ...

板书练习

10

教学反思:

1. 本课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探索,从而发现本节课的知识规律,进而通过 师

生、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以及整个教学过 程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既让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 又充分体现了以遵循教师是主 导,学生是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 合

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并在其中渗透模仿、类比、对比等数学思想,让学 生体会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

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 交流等方式解决问

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