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Vo1.No5. LIBERAL AR'IS FANS May 2009 从生态视角思考古文 明兴 衰的历史教学 历史教育与生态教育相结合的探索 周朝林 (成都市双流县太平中学 四川 成都610216)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寻找中学历史教育与生态教育的结合点,深挖历史教材中的生态教育资源.能够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渗透 生态教育。在进行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玛雅文明、古地中海文明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古文明兴衰的生 态背景,从中总结出“顺生态规律者昌,逆生态规律者亡”的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进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 态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关键词】历史教育;生态教育;古国兴衰 【中图分类号】G 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5—0105—02 生态教育资料,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既能丰富历史课堂,又能探 索出一条贯彻生态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作适当补充。唤起学生的生态意 识——以两河文明与生态演变为例 从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人与生态环 境互动的演进过程,生态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方 面,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也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 础,人类必须依赖生态系统而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也在 影响和改变着生态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甚至因此 而导致文明的衰亡。以历史教学为切入点,探寻古文明兴衰的生 态根源,让学生在对古文明兴衰的生态根源的思考中得到启示, 总结出“顺生态规律者昌,逆生态规律者亡”的人类文明发展规 律,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忧患意 现行历史教材关于生态问题内容的叙述相对较少。要完成 生态教育的使命,就要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时机,适 当补充有效的资料。 两河文明兴于灌溉。教材涉及两河文明生态问题的只有《全 盛时期的古巴比伦王国》示意图和正文部分“古代西亚的两河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上古文明的摇篮之一” 这 一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开辟生态教育的有效途 径。 一句话。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分析《全盛时期的古巴比伦王 、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已有资料进行生态教育——以文明 国》示意图时,教师抓住时机,补充古巴比伦文明兴起的生态条 兴衰与生态演变为例 古埃及兴于生态。教材在叙述“古埃及文明”时,用了一段正 件:幼发拉底河高于底格里斯河,人们用幼发拉底河的水灌溉农 田.然后将水排入底格里斯河.再流海。良好的生态系统带 来了发达的农业.农业的发展又带来了文明的繁荣昌盛。诞生了 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 两河文明亡也灌溉。从公元前500多年开始,古巴比伦文明 逐渐走向毁灭并被埋藏在沙漠下将近2000年,变成了历史遗 文和一段小字并配上《古代埃及》示意图,教学时可以充分的利 用这些资料进行生态教育。 首先请学生根据《古代埃及》示意图说出古埃及的地理位 置,并观察尼罗河对埃及的重要性;然后联系正文部分“滔滔不 尽的尼罗河流经全境.在干燥的沙漠中形成肥沃的绿洲.孕育了 古埃及灿烂的文明”[11分析埃及文明兴起的生态条件。学生讨论 后教师总结:优越的生态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而富有生命力的 文明 夏季尼罗河泛滥,来自上游地区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淤 泥随着河水漫溢,给下游留下一层肥沃的沉积物。其数量既不堵 塞河流和灌渠,又不影响灌溉和泄洪,还可以补充农作物所需的 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作物的需要,从而使古埃及能够生产 迹。对古巴比伦文明的衰亡教师可以补充:“生态环境的破坏导 致苏美尔文明的灭亡”_4]生态的破坏来自不合理的灌溉。古巴比 伦干旱少雨.灌溉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但土壤和河水中都含有 可交换的盐,通常盐被水带到地下水层中,只要地下水位与地表 层保持一定的正常距离.含盐的地下水就不能危害农田。古巴比 伦人对森林的破坏.致使河道和灌溉沟渠严重淤塞。人们不得不 重新开挖新的灌溉渠道,而这些灌溉渠道又重新淤积,如此长期 大量的粮食来养育众多的人口。古埃及文明之所以能繁荣达数 千年之久。主要取决于尼罗河谷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特性。最后利 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对埃及的描述:“农夫只需等河水自 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 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以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以此强化 学生对古埃及生态的认识。 恶性循环.结果地下水层的盐分逐年加重。当过度的积水渗入地 下水时,含盐的水位就会上升,使土壤盐碱化。生态的恶化,最终 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高大的神庙因人们被迫离开 家园而坍塌。如今在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 三、捕捉历史教材与生态教育的结合点。深入分析原因。实 现历史与生态双育——以印度文明的兴衰与生态演变为例 古埃衰也生态。教材没有明确讲述古埃及文明衰落,但可以 充分利用教材小字部分古埃及人对尼罗河的歌颂材料:“啊!尼 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育着埃及……一旦你的 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呼吸。”嘞学生很自然就能感受到古埃及 因尼罗河优越生态条件而兴,也因尼罗河生态破坏而衰。教师阐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历史教材的价值不在于叙述 了多少生态史料。而在于为生态教育找到一个有效的结合点。教 材在讲述印度文明的发端时,强调印度文明与所依赖的生态环 境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时以此为切人点,结合教材《古印度》示意 图深入分析印度文明的生态根源。印度半岛上流淌着印度河和 恒河,它们是不稳定的河流,一年一度的洪水带来了极肥沃且容 易耕种的冲积土壤,加上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构成了发展农 释:长期以来,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遭到砍伐,以及 过度垦荒、放牧等,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急 剧增加,大片的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昔日的“地中海粮仓”从此 业的优越条件。古印度人掌握了管理和利用洪水的方法,西部平 原利用印度河所灌溉,东部平原利用恒河及其支流所灌溉。两河 与平坦的平原为粮食和材料等大宗货物提供了廉价而方便的运 输。印度河一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 失去光芒,最终成为地球上生态与环境严重恶化、经济贫困的地 区之一。 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很容易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找到现成的 ——105—— 戈粥棠璐考 VO1.N05 May 2009 LIBERAL ARTS FANS 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印度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哈 拉巴文明,就是在北印度平原的印度河一恒河平原上产生的。 很少几个国家还比较发达外,其他都沦为2O世纪世界上相对贫 困落后的地区,其中有些国家现在的人口也仅有先前人口的 1/2或者1/3。追问地中海地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 考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古印度衰落的原因时,抓住时机弓l导学生深入分析生 态的变化。森林的急剧破坏导致印度的生态系统变得极其脆弱, 不仅许多昔日的沃野良田变成了沙漠,而且水旱灾害连年不断,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不合理的灌溉又加剧了土地盐碱化,古印度 因此衰落。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专家的指导下,通过 教师补充:古希腊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13的增长和聚 居区的扩大.造成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虽历代统 治者为了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号召人们种植橄榄树及修筑台地, 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及鼓励生产的措施。但人口增长的压 力实在太大,以致无法阻止土地的进一步退化。希腊文明在公元 抽取地下水治理土壤盐碱化,并在印度河上游建立曼格拉大坝 调节灌溉渠道中的水量.才遏制住土地荒漠化的势头,保障了农 业的发展。 前3世纪开始走向衰落,不久就彻底失去了其耀眼的光泽。古罗 马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人口的增长引起植被消失、水土流失和 四、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开展生态教育——以玛雅文明的 灭亡与生态演变为例 洪水的泛滥。这一切使肥沃的地表土被带进河流,并在河口处沉 积下来。强大的古罗马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繁荣的都市一个 接一个地消失于沼泽和荒漠中。 比较后归纳:地中海地区各个国家的文明演替非常类似。起 教师在进行美洲历史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 课题《古玛雅衰亡之谜》:长期以来,玛雅文明的衰亡始终是一个 未解之谜.人们提出众多答案。一些人将原因归结为人IZl过剩; 有些人认为是惨烈的毁灭了玛雅文明;有一些人则认为是 灾难性的飓风袭击了玛雅:还有些人则认为是疾病毁灭玛雅。要 初,在大自然漫长的年代造就的肥沃土地上兴起了文明,随着开 垦规模的扩大,森林和草原植被遭到毁坏,富于生产力的地表土 求学生利用图书、校园网络.分组合作讨论后汇报成果。教师点 评:考古学家Tom Sever认为玛雅人自导自演的气候变化最终 给玛雅文明画上了句号。在公元75O一950年,玛雅文明经历了 一也随之遭到侵蚀、剥离和流失.损耗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有 机质营养。于是农业生产Et趋下降。随着土地生产力的衰竭,它 所支持的古文明也逐渐衰落。 次漫长的旱季,中间发生过三次持续3 ̄9年的大旱灾,这些灾 害使那里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玛雅人的主食玉米产量大幅度 下降。淡水枯竭。食物、水资源的持续短缺使得辉煌一时的玛雅 文明走向毁灭。 五、结合现实。古今对比。谈今论古,增强生态意识——以古 地中海文明衰落与生态演变为例 【参考文献】 【1】[2】【31龚奇柱.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M].四川:四川教育出 版社.2005.(8—12,22-32). [4】吴宇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苏美尔文明的灭亡[N].北京:光 明日报.2000—08—11. 教材在古地中海文明部分主要涉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教学 时结合现实,古今对比,谈今论古,增强生态意识。地中海沿岸是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文明。如今,除 【5]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EB/OL].河南:河南环境资源网. http://www.hz65.com/NewsView.aspx?newsid 7084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f上接52页1 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 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白 底黑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 生动的画等,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 练。 验是关键.创造条件把握时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 信,这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最有价值的教学艺术。在教育教学活 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各类学生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积极 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应及时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 给予学生适度的评价,以肯定学生的付出。在评价中,教师更多 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孩子成功体验。让学生进入 “成功——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中,逐步强化学生的自主 四、运用激励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 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孩子成功的天堂,使课堂教学 充满了民主平等的氛围,从而使孩子们获得自信。充分体验成功 的感受。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持续健 康地发展。 总之,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 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 能力、学习策略、课堂表现、课外学习、作业情况等形成性评价和 以考试分数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 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实现评价 起推动作用,学习又转而增强了兴趣。从学习效果来看,激发与 维持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从人的发展来看。 兴趣是人格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认知 兴趣,当广泛的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不再需要或 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地进行学习,甚至在离开学校以 体系立体化、综合化、动态化和规范化。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内 容的特点和情境选择多样的评价形式,将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 结合起来,将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将活动表现与作业分析结合 起来,将自评、师评与互评结合起来,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 合起来,将及时评价(即时、即地)与延迟评价结合起来,将综合 评价和分散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师长的鼓励.成功的体 后仍然能坚持学习。这对构建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无疑 具有重大意义。 一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