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过程
爱知中学 韩敏
当前,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就是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做出偏离和违背我们老师正确教学活动和要求的行为,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因此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而导致“听不懂,不会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呢?我的体会是,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老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注意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所负载的教学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没有这种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就谈不上对教学信息的心理加工,更谈不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主动参与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被动地、消极地、形式地参与教学,不可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学生们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我再做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又如在上完《整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整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我来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样摆在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我自己也不断的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转变教学方式。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1、自主开发——从老师讲解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开始教学的过程中,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以直接灌输知识为主,这些知识,虽然有的被学生吸收了,但是却使学生养成了乐于接受现成知识的习惯,而不知道什么叫自主发现,从而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而自主发现、自主创新对学生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我所带的09级的学生在上到初一第二学期的时候,我发现了学生上课发言不那么积极了,他们没有了刚入学时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而是要我点名才回答,而且回答也是能简就简,不多说一句,因此课堂效率出现了低下的局面。于是我找了几名学生了解情况,他们说我上课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我的话语霸权主义,他们除了回答我的提问之外,几乎全在听讲解、分析、没有一点自主的空间,虽然知识讲清楚了,问题也解决了,但是无意中剥夺了他们的说话权,渐渐的他们就连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回答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陷入被动状态,认为学习数学毫无乐趣可言。听了学生的这些话不禁让我开始自我反思,认真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算做一些尝试和改进:
(1)还学生话语权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自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只要你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论对错,都是很棒的。”如果有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善时,我就会告诫自己:师生是平等的,要尊重学生。问题和谬论的存在一定有它的背景和原因,而尊重、积极接纳学生的不同思想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我就引导学生把真实想法亮出来,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引导和解决。
这样的做法逐渐有了成效,我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学生自我封闭的状态,又听见了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使课堂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2)让后进生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自主学习的课堂不是针对个别优秀生开设的,而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后进生,后进生之所以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照顾到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没有发言的机会。在反思中,我发现要想提高自主学习的课堂效率,关注后进生是一个重点。在上课过程中,我相信他们每个人的能力,并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信任,比如课前复习或者讲课过程中较简单的问题,我都会把机会给他们,他们在回到问题的时候,不催促过急,学会等待,直至他们回答正确。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在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也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确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的课堂,他们应该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我是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①学生自主预习。我在学生预习之前给他们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因为问题才是学生思考的依据。出示的问题有时是新知识的关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准确掌握知识;有时是新旧知识的衔接,架起“迁移”的桥梁,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经过思考探究出新知识。
②课堂中遇到问题首先通过学生互助解决。互助方式一般采用先与同桌讨论,有问题再以四人或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小组成员的发言代表整个小组的意见,展示可以使智慧共享。我可以通过他们的展示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进行点拨、讲解。
2、鼓励不同观点存在——从教师发问转向学生主动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认为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按教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实际的教学中也是这样做的,对于学生的发问,一是怕耽误时间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进度,二是怕知识涉及面广、疑难问题多,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和威望,因此学生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状态,基本上没有给学生发问的机会。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课堂,不论我的问题设计的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多么巧妙,学生被训练的都是一种机械的“应答行为”,对他们的发散思维毫无益处。因此我决定首先破除自己头脑中的“怕”字。其次逐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尽量创造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良好课堂环境,尝试从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自主发现疑问,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且我和学生达成一个“君子协定”: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与老师或与教材不同的观点和问题。当同学发言时老师和其他学生都要认真倾听发言学生的意见。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受他人尊重的前提。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时,对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个判别条件我预设了一个问题:能否将条件中的“夹角”改为“角”。但是当得出这个判别条件之后,还没等我提出问题,就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一定要是‘夹角’?改成‘角’不行吗?为什么?”我听见有的同学就说:“这是定理,当然是不能改了”。见此情形,我马上制止了他们的议论,并说:“我们要学会请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他的问题很好,接下来请大家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讨论一下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们立刻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还动手实际操作起来了。最后通过学生们的合作讨论将这个问题解决。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方面改进的: (1)尊重学生,创造学生主动提问的民主课堂
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向现有的观点挑战,让课堂充满问题,告诉学生“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与学生制定的“君子协定”就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2)善待学生的问题
课堂上,有些学生即便有很多疑问,也不敢提出来,原因是他们有顾虑,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被老师和同学笑话,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我都不讥讽、嘲笑,而是先鼓励学生,然后加以引导,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以后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3)引导学生提问
虽然我在不断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还是不善于提出问题,或者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我的引导,需要我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还有所欠缺,但是我相信:只要把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开放的思维空间,并予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一定能提出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手脑并重——从教师演示为主转向学生操作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几何部分的教学,我都习惯于使用多媒体,这样一些图形的变换、图形的绘制看起来很直观,也节省了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但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的时候,懒于动手操作,后来我分析原因,这不能怪学生,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替他们演示了,而未能给他们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猜想,进而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我再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学生通过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4、民主氛围构建——从纪律约束、强制管理为主转向科学、民主管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有时会让小组之间比赛,或者做游戏等等,但有时不能对课堂进行恰如其分地控制,课堂表面上看似热闹,却难免出现杂乱,导致学生有时候半天不能安静,影响了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课堂纪律,因此我就决定开始“”,这招真是管用,课堂很有纪律,我也能按时完成我的教学进度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只是我一味的讲,而学生们宛若一潭死水。我开始疑惑了,我到底该如何管理,才能对学生有效的“控制”呢?
第一、我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
第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绪。我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把消极情绪带给学生。如果我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
第三、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把话说的亲切些、和蔼些,富有感染力,以此来拉近我和学生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第四,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成为一种习惯。在经过我和学生的努力之后,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氛围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仍有个别学生会出现违规现象,这是我会让他马上改正,同时我还提倡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
5、合作机制——从班级授课为主转向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我将学生按座位(大小个)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但这样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的学习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还很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扼杀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最后分析得出我分配的小组是随机的、分散的,并不合理,后来我在网上查到了一种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我决定尝试一下,并按照这种分组安排座位。试行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分组使学生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有一定凝聚力的活动,这样还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开展小组间的竞争。我还根据教学安排和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在课前、课上和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围绕预习来进行,包括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等。课堂上主要围绕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最后推选代表上台讲解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营造合作学习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课后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优秀生帮助后进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09级学生上到初三时,我又进行了一种新的分组尝试,就是将学分为A类和B类学生。A类指的是“优—优”合作,
由于这些优秀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得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B类指的是“差—差”合作,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我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互相合作,由于他们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改善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敢于突破固有的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把新课标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就如我在书中所看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此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合符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