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节选)》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理解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通过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3.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难点
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3.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用诗意的表达方式朗读、表演戏剧。 2.体会戏剧冲突,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3.理解悲剧的艺术之美,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 教学设计
一、展示作品,导入新课
1.展示优秀作品,《哈姆莱特》或莎士比亚其他作品的读后感。
1 / 5
2.介绍戏剧语言及其特点。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戏剧语言的特点:
高度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义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富于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介绍戏剧语言及其特点,为下面赏析语言特点奠定基础。)
二、重点赏析,品味语言
1.学生配乐朗读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欣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思考讨论:
2 / 5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揣测一下哈姆莱特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2)“你贞洁吗?”“你美丽吗?”“出家去吧。”“就嫁给一个傻瓜吧。” 你觉得曾经深爱着奥菲利娅的哈姆莱特真的变心了吗?
(3)“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
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1)哈姆莱特忧郁彷徨,心事重重,陷人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中。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内心独白揭示了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哈姆莱特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体现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哲理性。
(2)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姆莱特变态的语言体现他心里有真话不能说却要伤害无辜善良的奥菲利娅的痛苦。
(3)这段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更体现了莎士比亚语言的诗意化。
3.总结:戏剧语言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朗读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细读文本,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同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感知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三、探究讨论,赏析人物形象
1.思考:诗意的、个性化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个性鲜明的哈姆莱特。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整个剧情,小组讨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2.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意见和观点,其他小组可补充或反驳。
3.明确:从出身讲,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又在大学里全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生、爱情、友谊等
3 / 5
的人文主义观点。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艺,对世间一切都抱乐观态度,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情人奥菲利娅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实际上,他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回到丹麦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来: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这使他感到悲痛、耻辱、气愤。父王鬼魂对叔父阴谋诡计的揭露,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越接触现实,就越感受到整个丹麦充满了罪恶:宫廷里小人得势;他的好友摇身一变成了新王的帮凶;而恋人又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他内心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现实,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寻找出路。
宫廷内外的乌烟瘴气和全国的混乱局面,使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为此,他以装疯来试探敌人,以“戏中戏”来揭露敌人,证实了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处决敌人,甚至放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一直处于决心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莱特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敌人采取新的阴谋步步紧逼的时候,他才断然反击。他首先处理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帮凶,又果敢地迎接决斗的挑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报了杀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4.小结: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从全篇情节看,哈姆莱特是一个悲惨的英雄,虽然杀了仇人,却未能实现重整乾坤的理想。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他敢于承担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孝顺、懦弱、可悲的人文主义者。
(设计意图: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再联系剧情,学生心目中有了自已对哈姆莱特的理解,在小组讨论后,形成较全面的观点。)
四、补充背景资料,归纳主题 1.教师补充背景资料。 2学生归纳主题。
4 / 5
作者通过王子复仇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五、课堂小结
《哈姆莱特》(节选)的戏剧语言丰富又富有形象性,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我们可以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诗意之美,也赏析到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形象的代表,这和他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他要为父报仇,可他的内心又是矛盾的,因为他想的不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设计意图:概括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是语言特色,二是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六、布置作业
1.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悲剧?它们和西方的悲剧有什么不同? 2.联系你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的理解。 板书设计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