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路 走 来 的 民 航
“十一五”期间,中国民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民航强国战略为指引,运输生产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的逐步提高,我国民航规模和效益大幅度增长。从“十一五”期间整体来看,2010年与2008年相比,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增长105% 93%和82%。截止2010年底,全行业共有运输飞机16047架,比2005年净增741架。通用航空机队翻番,2010年末达到1000架。5年累计实现利润557亿元,与“十一五”相比,增长4.6倍。“十一五”全国共新增机场33个,改扩建机场33个,到2010年底全国颁证运输机场达到175个,覆盖了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位。未来一个较长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趋势,这将为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到2020年,伴随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航强国将初步成形。到203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安全、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国家。
数据显示
2008年,由于受到南方冰雪灾害、地震以及金融危机等接连打击,中国民航运输量大幅度下滑,全行业亏损280亿元。总周转量增长2.4%,旅客运输量增长3.3%。
2009年,我国民航业恢复增长的速度和幅度远高于预期,且国内运输增长好于国际运输增长,客运增长快于货运增长。2009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31.6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6%;旅客运输量23051.65万人,同比增长19.7%;货邮运输量455.67万吨,同比增长11.8%
2010年,民航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536亿吨公里、2.67亿人次和557万吨。全行业完成营业收入4115亿元,利润总额437亿元。其中航空公司实现利润总额351亿元,占全球航空公司利润总额60%。2010年,民航运输生产实现新突破,标志着中国民航在建设民航强国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的步伐,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重要的民航市场之一。
积极因素
(一)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航空服务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国内航空运输将更具增长潜力。
(二)航空运输市场需求旺盛。受益于扩大内需及消费升级,我国航空运输业面临着持续增长的庞大市场需求。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前10年(2011—202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后10年(2021—203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那么,到2020年,我国航空客运市场将达到8亿人次,人均乘机0.57次;到2030年,我国国内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将达到17亿
人次,人均乘机1.2次。
(三)国际航空市场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将继续深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互惠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城镇化进
程的加快和人们财富的不断增长,推动了国际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制约因素
(一)安全发展约束。过去10年,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01—2010年我国民航运输航空重大及以上事故率已经下降到0.1每百万小时,安全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上看,中国民航的安全基础仍相对薄弱,安全生产管理和运行机制正在完善之中,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与航空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与航空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大力提高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 (二)内部资源约束。一是民航可用空域资源严重不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昆明等地,民航可用空域的飞行量已经饱和,这也是目前航班大量延误的最主要的原因,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随着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需求的不断增长,民航对空域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军民航空域活动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二是人力资源不足。飞行员、机务维修、空中管制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人力资源跟不上民航快速发展。三是机场、空管设施等资源不足。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中的雷达系统、仪表着陆系统、导航台站等空管设施,只能达到美国1/4—1/6的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流量管理能力、气象服务水平和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三)发展空间约束。一是我国航空公司国际竞争能力较弱。截至2010年年底,与我国建立双边航空运输关系的国家达116个,而我国航空公司开辟国际航线的国家只有54个,大量国际航权无力使用。据统计,在国际客运市场上,我国航空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01年的53%下降到2010年的42%;在进出我国的国际货运市场上,我国航空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01年的39%下滑到2010年的30%。航空货运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二是尚未形成国际性航空枢纽机场。我国航空枢纽建设刚刚起步,抢占我国国际市场份额。我国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少而分散,与国内航线衔接性较差。三是国内面临来自高铁的挑战。随着高铁的发展,民航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1000公里以上远程航线、国际航线以及边远地区支线,与高铁网重合的800公里以下航线预计面临停航的风险,国内航空市场赢利能力将面临下降风险。 发展对策
一.持续提高航空安全保障水平
实现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加坚定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对“持续安全”理念的认识,把航空安全作为民航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民航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力以赴确保航空持续安全发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快安全立法步伐。 二.加大国家对民航产业扶持力度
(一)把加快民航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新形势下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民航科学发展。
(二)建立国家民航发展协调机制。民航发展中的航线开辟、增加航班、飞机采购、国际合作等将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加强对民航业规划、组织、协调和领导。
(三) 进一步理顺空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军民航协调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空管改革。主要包括:推动空域机制创新,实施空域分类,调整优化空域结构,实现空域相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完善全国航路航线网络,增大航路运行容量,优化协调飞行线路,提运行效率;推广区域导航技术的应用,提高空管保障设施薄弱地区航空运输的保障能力。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场的布局和建设,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和运输市场格局变化趋势,制定或调整机场建设数量、规模与时间,使机场布局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要加强资本金投入。在支持民航发展的同时,积极吸引企业集团、社会资本投资民航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五) 加强机场建设管理。机场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协调工作量大,资金落实难。建议推行机场建设的分类管理,加强支线航空运行标准、技术和法规的研究及制定工作,简化对中小机场建设项目的审批环节和程序,为支线机场建设发展提供便利。
(六)加强人才的培养。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制
定科技人才制度,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促进民航科技专业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加速民航科技专家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通晓业务、擅长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科研管理人才。
总结
我国民航要坚持科学发展。民航的科学发展内涵很丰富,包括科学的规划、科学的布局、科学的管理等。民航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规划决定水平。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把工作做得实一点。要着眼于全局的发展、战略的发展、长远的发展。中国将全面建成安全、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