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作品如何彰显网络特色
2007年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延续了首届网络新闻评选的基本标准。此次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评论及专栏(论坛)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期展现我国网络新闻作品发展的基本状况。2007年5月下旬,我国各级新闻工作者协会及新闻单位共计报送16件网络新闻评论、20件网络新闻专栏(论坛)作品参加了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的复评,经过复评阶段的评选,6件网络新闻评论和4件网络新闻专栏(论坛)作品进入了中国新闻奖最后的定评。从中国新闻奖最终的评选结果看,3件网络新闻评论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1件网络新闻专栏(论坛)作品荣获一等奖,获奖比例与上届大致持平,但从绝对数量上看,获奖的网络评论作品减少了1件。另一获奖作品为《网络传播》杂志刊发的论文,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新闻奖首次将新闻论文一等奖颁发给网络传播研究的专门杂志。 作品评价的基本标准: 政治性、新闻性、技术性
中国新闻奖对网络新闻作品的评价标准不可避免地沿袭了传统新闻的价值体系,从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评选的过程和结果看,中国网络新闻评价指标已经初步明确,其基本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性、新闻性和技术性。
政治性标准。政治性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是新闻价值常规表述中重要性和显著性的综合,判断网络新闻质量的优劣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新闻网站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性标准,不仅成为新闻网站从事新闻传播的根本底线,同时也是判断网络新闻价值的最高标准。从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复评、定评阶段的获奖作品中,人们清晰地看到,我国各级新闻网站已经将政治性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新闻选题的角度看,本次获奖的评论、专栏(论坛)作品全都体现出传播者对政治性标准的判断,新闻内容始终围绕我国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如光明网的获奖评论作品《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就体现出新闻网站对重大选题的敏感和高度自觉。
新闻性标准。网络传播技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新闻作品时滞性的局限,可以实现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可见,网络新闻作品的\"新闻性\"所描述和强调的是网络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全程参与。此次参评的评论、专栏(评论)作品较为集中地表现出新闻网站对\"新闻性\"的高度关注,如北青网选送的《交锋》专栏,及时地将新闻事件凝练成辩题,再将网民的讨论整理成正、反方的思想争鸣,从中反映、引导。 技术性标准。该标准主要从技术呈现角度对网络新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网络视
觉设计、互动性功能的展现、访问速度等具体衡量标准。应该说,丰富、恰当的技术手段应用将大大提升网络新闻传播效果,反之则无法体现新闻作品的网络性特征。如东北新闻网的获奖作品《恶意欠薪--谁的\"不能承受之重\"》就巧妙地引用农民追讨薪金的新闻图片,从而大大增加了评论的力度和视觉冲击力。 网络新闻评论: 新闻网站的旗帜和灵魂
言论是媒介倾向性的集中体现,网络新闻评论则被业内人士称为\"新闻网站的旗帜和灵魂\",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对于网络新闻评论作品,目前中国新闻奖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1,强调原创性:必须是新闻网站首发的原创评论;2,鼓励短评论:字数在2000字以内,在全部获奖名额中,超长,即超过2000字,的网络评论作品限评1个奖;3,须文风鲜明:网络新闻评论要求立场鲜明,立论有新意,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分析深刻,文笔犀利,及时、鲜活;4,有网络特色。
上述指标中,原创性、短评论和文风的评价均有明确要求,特别是对文风的要求与传统媒体的相关描述一致,因此,这三项指标在现实运作中具有可操作性。唯独与网络特性密切相关的\"网络特色\"这一标准至今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评价标准的缺位直接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新闻评论作品如何体现\"网络特色\"的争论。
时效性:网络评论一定要快。网络媒体是全时性的新媒体,即24小时实时更新的媒介,这使得新闻网站较之传统媒体具有时效上的突出优势,那么,这一优势是否能体现在评论作品中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这次参选的作品中,中国广播网选送的评论《从\"齐二药\"到\"欣弗\"》不仅及时报道而且还准确判断了新闻事件的发展,从而显示出网络新闻评论的即时性。
语言:过激言论不等于网言网语。\"网言网语\"是否应为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呢?对此,人们的评价标准并不统一。有的认为,网络评论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的重要标志就是网言网语,与此相对,有人认为,网络评论不必太强调网言网语,最重要的是深刻,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正确性。那么,平民化、通俗化和启发性、导向性能在网络新闻评论作品中实现融合吗?中国经济网的获奖作品《爆炸、矿难,山西为何黑色新闻不断?》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表现形式:互动是网络评论的发展方向。目前,参评的网络新闻评论作品尚停留在文字呈现的初级阶段,网络编辑普遍对多媒体技术在评论作品中的运用认识不足,类似新华网选送的《反腐无例外查处陈良宇》运用互动技术维持、深化网络评论后续发展的作品也不多见。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互动应该是我国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
网络新闻专栏(论坛): 新闻网站社会影响力的表征
网络新闻专栏类似于传统媒体的专栏作品,在中国新闻奖对网络新闻专栏的定义中,论坛也被包括在网络新闻专栏之列,网络新闻专栏(论坛)作品被认为是新闻网站社会影响力的表征。目前,中国新闻奖对网络新闻专栏(包括论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1,时间的连续性:作品必须在网上连续登载一年以上;2,必须保持更新:每周刊播或更新不能少于一次;3,有固定的位置:作品在新闻网站中有比较固定的位置;4,应该内容充实:作品要求选题重要,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图文音像并茂,编排制作精良;5,社会影响较大。
从上述评价指标中可以看到,其中的部分指标与对网络新闻专题的要求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其时间连续性的要求,此外,\"社会影响力较大\"这一评价要素由于缺乏具体的技术指标支撑,而容易流于主观。在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栏(论坛)的评选过程中,这一网络新闻类型的网络特色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一是与其他类型网络新闻作品间的界限仍不明晰,从各地报送参选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新闻网站自身对网络新闻专栏的划分并不清晰,作品中混杂了除专栏、论坛之外的网络频道、网络专题,甚至是作为整体的网站,报送作品中除论坛有明确的形式和风格外,纯专栏作品的数量并不多。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复评、定评的结果都表明,定位清晰、风格突出的论坛及专栏作品仍然是该类作品的获胜者。
二是互动性是衡量该类作品最重要的技术指标。网络新闻作品的互动性指标具体是指:作品是否包括了搜索、导航、关键词等用户控制指标;是否设置了邮箱、论坛、评论、推荐等信息交换功能;是否具备了滚动新闻、新闻导读、新闻点击排行等多样化的选择形式等等。比如,湖南红网的获奖作品《红辣椒评论》就因其长期与网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平台而倍受好评。
三是社会影响力凸显网络新闻专栏(论坛)的传播效果。在这类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人们特别关注专栏(论坛)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将其作为衡量该类作品的重要因素。人民网选送的《强国论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多次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发挥了疏导的功能和意义,从而在中国网民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的整体评价表明,现有的网络新闻价值判断仍然倾向于或隶属于传统的新闻价值观。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网络新闻作品必须更多、更深入地彰显网络特色,从新闻性、技术性指标中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整体提升我国网络新闻作品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新闻网站引导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