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 变 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德洲 一精湛的工序和细腻的技术,浓缩了古代传统 弓箭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文化。这些技艺是现 代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是我国传统手工工艺 的杰出成就,成为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历史 弓箭 武器,古代帝王常凭借此利器征服诸侯,安 遗产。“聚元号”是中国传统弓箭文化的缩 的发明与使 定天下。《易经》载:“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 影,其制作的弓箭除了作为兵器和收藏品、 、用 矢之利,以威天下。”古人认识到了制作弓箭 娱乐外,更有着任何现代技术仿制的弓弩或 弓箭是 的方法,并认为以弓箭之利,可以征服天下。 其他类似工具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目。 人类使用的 弓箭用于战争的年代并无明确的记载与考 历史最悠久 证,但在春秋时代,弓箭已成为各诸侯 三、弓箭与古代体育文化 人们因为弓箭的出现而有了“射”的概 的抛射兵 队中必不可少的远射兵器。此前,据《考工 念。射箭是最早的中国古代体育运动之一, 器。中国古 记》、《周礼・夏官》记载,在周代,国家有专门 考古发现,弓箭出现在距今二万八千多年 代弓箭的出 掌管弓箭制作、分发的军T部门。当时的弓 之前,其技术包括塔箭、拉弓、瞄准、澈放。 现,由来已 分为六种:弧弓、王弓、大弓、唐弓、夹弓、庚 收势等。随着箭头从石头演变为金属,射箭 久,诸多文 弓。其中弧弓、王弓专门用来车战或守城;大 的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在周代,射箭就被 献均有记载。例如《越绝书》上记载:“黄帝 弓、唐弓用作习射练兵;庚弓、夹弓用于狩 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六艺指的是礼、乐、 以玉为兵。”《山海经》曰:“少嗥生般,始为 猎。同时各种弓的选材与制作都有严格的规 射、御、书、数,其中就有射箭一项。当时,射 弓矢。”根据这些古籍,黄帝时代弓的发展 定与流程。例如,制作上等的弓,需要选择木 箭是一种礼仪,在进行射箭活动时要饮酒 已经比较完善,箭的制作材料是坚玉磐石, 作弓干,另外还有弓两边用于装饰的角,缠 与奏乐,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初 其穿透能力要优于木矢。当黄帝与蚩尤交 绕弓身的丝线和外面粘着的动物筋,以及涂 的射箭活动。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 战于涿鹿时,黄帝凭借着弓箭之利,打败了 的漆和胶,都经过了精心选择与配制。 蚩尤,奠定了汉族之基。《太平御览》中的 二、弓箭制作技术发展与传承 的孔子、苟子、墨子等都对射箭给予了一定 的关注,不仅身体力行,并且把射箭作为对 古代由于战争比较频繁,射箭的运用得 《古史考》载:“柘树枝长而乌集,将飞,枝弹 中国的弓箭制作技术历史久远,最早 弟子的主要教育内容之一。 乌,乌乃号呼,以柘为弓,因名日乌号。”也 的弓仅用单片竹材或木材弯曲而成,缚上 就是说,柘桑的木质强劲坚韧,乌鸦停留在 皮条、动物筋或者麻质的弦,最早的箭也仅 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如赵国赵武灵王进行 枝条上,当飞起时,枝条弹击乌鸦,使之呜 是削尖的细竹棍或木棍,后来由于制作技 “胡服骑射”的革新,引入胡服,倡导骑射,使 成为历史上尚武强兵的杰出 叫。古人由此受到启发,用柘木做弓,命名 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学会了在箭端装上石 国家日益昌盛,为“乌号”。《淮南子》日:“射者杆乌号之弓, 骨质的尖头,称为镞,用来加强箭矢的穿透 典范。而随着射箭运动的普遍开展,形成了 弯綦卫之箭。”“柘桑,其材坚劲,乌躇其上, 力;在商周时代,由石制箭矢发展到了金属 一些射箭理论.如“身若戴板,头若激卯,左 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如抱儿”等, 及飞至,枝必挠下,劲能复起,棵乌随之,乌 箭矢,由于大量使用青铜箭簇,当时的射箭 足蹉, 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材以为弓,因日乌 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还在箭尾 这些都精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射箭理论。号之弓也。”【 其含义与前大致相同。因而, 装上羽瓴来保持箭矢飞行的稳定性;其后 良弓又被称为“乌号”。 秦汉三国以后。在民间竞技活动和军 又掌握了用动物筋和胶与竹、木等材料合 事战争中.射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射箭 中国古代使用弓箭可以回溯至三万年 成制弓的方法,改善与加强了弓体的韧性 有关的著作大量出现,仅在《汉书・艺文志》 制造弓箭的技术 中,就编录有《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 前。原始社会早期的弓箭制作粗陋,形状简 和强度。在春秋战国时代,单。弓身的制作首先用木条和竹片弯曲,拴 达到很高的标准 。战国初期的《考工记》详 《逢门射法》等八种69篇,表明各家射法已 上弓弦,然后将竹竿或木棍削尖作为箭,弓 细阐述了制弓选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标 经出现与形成,各具特色。 箭就这样造成了。它既能避免近身捕猎时 准。“为弓取六材”的六种材料指:干(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专业性的射箭比 木瓜、竹、荆等),筋,胶(马、牛、鹿、 赛出现了。《j匕史・魏宗室常山王道传》中记 被野兽伤害与威胁,而且能远距离射杀野 橘、桑、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国曾举行过一次射 兽。后来古人又用兽骨或石片磨制成箭镞, 鱼、鼠、犀),角(牛角),漆和丝。每种材料的 载,19个人进行拉弓射击百步以外一 安装于箭头之上,极大地增强了杀伤效果, 选择都规定了详细的标准。对弓的制作T 箭比赛,春天浸治角,夏 个能容二升的银酒杯,射中的人可以获得此 人们往往能够轻易地捕获更多的禽兽。在 艺极为讲究,冬天做弓干,秋天把三者用丝、胶、漆合起来做 杯作为奖励。结果濮阳王顺喜得到了这个银 进入青铜器时代后,不仅箭镞有了更加锐 天治筋, 利与坚硬的铜镞,而且弓的形状更加具有 成弓体,入冬后把弓体放置于弓匣之内以 酒杯。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奖杯赛围。到了唐代,武则天首设的“武举制”是 来年春天再装上弓弦检验,制作一 弹力[21。在商代,弓的拊部在射手一侧明显 定其形,项选拔和培养军事武艺人才的制度,在 凹陷,当拉弦释弓之时,弓体朝着相反的方 张高质量的弓需长达三年时间。清朝末年,“聚元号”是北京东四大街 九项科目之中,仅射箭测试就占了五项,包 向弯曲,比原始的单体弓更具威力,可在张 一步射、马射、筒射和平射。这表明射 7家弓箭店铺之一,是惟一 括长垛、弦后维持较强的弹性,极大地延伸了射程。 “弓箭大院”里1后来弓箭用于军事,成为战争中重要的 的传统制作工艺得以完整保存的弓箭铺。它 箭作为一项军事体育活动,在当时的地位 72兰鸯世界2010.9月上 一、中国古代体操的起源 可以使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属于形体运 宋朝的杂技, 人类最初体操活动的萌芽是在与自然 动。狭义的导引是指“屈伸之法,俯仰之 有鱼跃、燕式滚翻 灾害作斗争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从事 术”,广义的导引则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 过圈子、过刀门等 打猎、捕鱼、采集野果等集体劳动中,人类 动和自我按摩三者的结合。提高了体力和智力,获得了攀登、爬越、跳 动作。据宋人周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乐舞人集中咸 著的《齐东野语》 跃、走、跑等技能,产生了最初的体操活动。 阳,便于管理和监视,使各地各类技术得到 载,当时州郡遇到 萌芽状态的体操活动,分别与宗教、战争、 交流和提高,另外收缴天下兵器铸金人十 盛大节日,也往往 娱乐和医疗等相结合,扩大了萌芽状态体 二于成阳,兵器销毁后,以防止人民的反 进行“字舞”表演。操的社会职能,同时也推动了萌芽状态体 抗,民间只能以徒手习武相搏,同时刺激了 可见。在宋代“字 操的发展。古代中国虽无“体操”一间,却有 民间百戏、杂技等表演技艺。 类似体操的“养生”、“导引”和“舞蹈游戏” 舞”已经发展成为 汉代的体操运动逐渐分化为两类:一类 民间庆祝节日的一 元朝的杂剧 等健身活动。以中国古代“舞”字为例,开始 存在于古代乐舞、杂技、戏剧和流传于民间 种形式了。时甲骨文写舞字像人两手拿着树枝之类在 的技巧运动中,是反映:盔古代歌舞、戏剧、杂 舞蹈,这说明在古代人的舞蹈活动中出现 技和流传于民间的技巧运动。出土的西汉乐 《疏谈行院》描写当 了体操运动的雏形。当人们在长期的劳动 舞杂技陶俑中,就有手倒立、后手翻、后空翻 时一个上座不好的 中,发现跑跳、投掷、游水、舞蹈不但可以用 等动作。另一类是强健筋骨、预防疾病的体 杂剧团,剧中有一 以获得生活资料,表达自己的欢畅感情,而 操,“没有一个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药学名著《内 句唱词:且对身体锻炼、消除病痛等有积极作用,于 经》中的“导弓I养身术”。出土的导引图,距今 生斜格打二百个斤 是体育运动便从劳动中逐步分离。 二、中国古代体操的发展与演变 已有两于一百多年之久,不仅年代早,而且 斗”,说明当时杂技 内容非常丰富:有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器械 水平已普遍很高, 原始公社解体后,先后有夏、商和西周 运动等。到了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在进一步 而且在古代体操训 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军事活动十分频繁,古 总结前人导引经验基础上,摹仿五种禽兽动 练中,已经广泛运 代体操活动与军事进一步结合,射、御、角 作形象,编创了“五禽戏”Ⅲ。 力和兵器武艺兴起,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 用了大运动量的训 盛唐时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际 练方法。 到了清代,技 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周时代 体育交往频繁。古代体操中的舞蹈得到史 为适应祭祀庆典的需要,把舞蹈列为贵族 无前例的发展,有宫廷表演和民间娱乐舞, 巧动作技术水平更 学校的正式课程,不同年龄开设不同舞蹈 从西域传来的踏球舞(原名胡旋舞)和剑器 高。如《清稗类钞》 课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即位,建 舞盛行一时,体操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出 上记载:“……忽倒 立了西周王朝,为庆贺伐纣的胜利,炫耀国 现了双人和集体动作,许多复杂的翻腾动 竖以两足捧坛直立,以两手履地,绕场而 威,令其在都城丰镐表演了气势宏伟 作和杂技表演结合在一起。唐宋时代的“字 行,良久,忽作虎跳,横转如车轮,忽翻筋 的大型团体操《大武舞》。 舞”和“花舞”,可算是团体操的雏形。据史 斗,起落如蚱蜢,久之……”可见技术上发 导引养生术是我国最早的医疗保健体 料记载,唐高宗时代,武则天创制了《圣寿 展更成熟,动作更趋于复杂和形象化。除 操,古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为柔”,后来 舞》,表演人数有一百四十人,名日:“圣寿 此,杠子功、皮条,在清代有很大发展。在清 的发展是:导气亦称内功、静功、气功;引体 乐”。表演者头戴金色铜冠,身着五彩画衣。 代的庙会上表演的“单臂顶”、“拳头顶”、 亦称引伸、仿生、武术。战国时期的庄子把 这种舞衣在跳舞时可以迅速变换颜色,而 “全背顶”、“童子拜观音”等动作,难度较 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二者的结合,如“吹 且队形每变一次,即排成一个字。组成“圣 大,说明中国古代杠子功已经具有非凡的 嘘呼吸,吐故纳新”是一种呼吸运动。“熊经 超千古、道秦百王、皇帝万岁、宝柞弥昌”等 技巧,并且具有中国民族的特殊风格。 鸟申”是模仿熊攀树自悬,飞鸟凌空伸展, 各种吉祥字样I2]。 是极为突f¨的。 三、中国古代体操的内容与形式 的《操典 #常相似。 技性、娱乐性与健身功能等特点,在现代社 在宋代,射箭活动在民问十分普及。在 辽、金、元以迄明清,射箭活动极为流 会生活中,弓箭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一项重 当时的河北一带,就有近六百个以练武习射 行。在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木兰秋 要运动。这项充满竞技性与挑战性的古老体 为主的“弓箭社”,弓箭手达三万多人。《梦梁 围”被定为恒制,承德被作为专门的射猎场 育运动,在追求刺激、新奇与重返自然的心 录》记载,在南宋时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民 所。这进一步促进了习射Jx【气的盛行。当时 理之下,正在被越米越多的现代人所喜爱。 间射箭组织“射水弩社”与“射弓踏弩社”,要 盛行的娱乐射法有“射鸽子”、“射月子”、“射 参考文献: 1】魏大鸿.简论弓箭的起源及其在古代中国的发展lJI. 求人社者“射放娴习,武艺精熟”,这就是宋 捆”等,都要求有较高的技巧。这说明射箭活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 2J田桂菊.论弓箭之道lJl体育学刊,2008(2). 代民问射箭专业运动员的组织。而官府为了 动已逐渐脱离军事战争的目的,而开始具有 【【3 英林.武文对中国弓箭文化的研究lJj.匹北纺织工 学院学报。2001f9). 4】仪德刚.张柏春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方法的调查 了《教法格并图像》,对执弓、发矢、步射、马 随着火器在战争中的出现和运用,弓箭 fIJ】.中国科技史料,2003(12). 射等射术,都配有图解和文字说明,与近代 等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由于其竞 [5】邓一飞.又见箭雨纷飞,鼓角铮呜l J1_寻根。2004(6). 推广射箭活动,在元丰二年(1079年)颁布 明显的娱乐性,从而列入体育活动的范畴。 兰台世界2010.9月L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