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罗摩拉》看乔治·艾略特道德理想的范式

从《罗摩拉》看乔治·艾略特道德理想的范式

来源:保捱科技网
从《罗摩拉》看乔治·艾略特道德理想的范式

李晶

摘要:任何一位作家的道德价值观都会反映在其作品中。乔治·艾略特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她的多部小说中。本文以《罗摩拉》

为例,讨论小说中主人公罗摩拉的两次出走和内省经历,分析她道德的自我完善过程,进而挖掘艾略特小说中的道德理想的范式。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道德自我完善道德理想范式中图分类号:O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21.163

如《亚当·比德》中的亚当、《织工马南传》中的马南、《罗摩拉》中的罗摩拉都是平凡人物的代表,他们的形象集真、善、美于一身,是作家树立的道德理想的典型。小说《罗摩拉》以15世纪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政权、教权的纷争为背景,展现了个人在对面各种问题时所作出的各自的道德选择和不同的结果。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罗摩拉的描写,肯定和赞美了在社会动荡时期道德的自我完善。

蒂托的言行不一让罗摩拉顿感家中的信任和亲情消逝殆尽,也开始慢慢认清他,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她对蒂托纯真的爱迅速转变为对他的排斥。但受父亲影响,一向深居简出,过惯书斋生活的罗摩拉缺乏对家庭范围以外世界的认识。她不知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情感危机,也没有外在的力量指导她道德情感的方向。“‘决不能这样!我不能够对他屈服。他是虚伪的。我要避开他。我蔑视他!’”(乔治·艾略特366)她打算摘掉象征婚姻和责任的戒指,逃离佛罗伦萨。但宗教道德的代言人萨伏纳罗拉告诉她,婚姻是一个神圣的誓言,这个誓言只有上帝才能解除。她的行为是主观情感冲动的表现,是不理智的。虽然罗摩拉受父亲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一向蔑视宗教迷信,但她一直尊敬萨伏纳罗拉,并且这时也觉得他的话隐含着一种法律和力量,比她服从过的都更为崇高,更为强烈。

罗摩拉的第二次出走发生在她认清了萨伏纳罗拉的欺骗行为之后。在萨伏纳罗拉的宗教教化下,罗摩拉认同宗教博爱的思想。她重返佛罗伦萨,一边试图修复与丈夫的关系,一边开始从事慈善工作,救助穷困的人。她证实了自己一向对宗教的怀疑,认为宗教的权威与她内心的道德标准距离甚远,对宗教的情感开始发生反叛。从对萨伏纳罗拉和宗教的信任到对宗教的反叛这种转变让她失去了思想的指导,失去了生活目标,陷入一种迷惘的状态中。她决定再次出走。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萨伏纳罗拉和他的宗教对罗摩拉的个人情感影响巨大,否认了萨伏纳罗拉后的罗摩拉失去了所有道德形式的生活。

此时,作者安排了一个回归大自然的场景,让她找到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她逃出纷乱的佛罗伦萨,坐上一叶小舟,随波逐流,期望在滔滔而下的江水中结束自己的痛苦和无望。谁知等她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瘟疫横流、死尸遍地的犹太人村落。“她的这种自杀经历实质上是死而后生象征”。(马建军22)而且,在她昏迷不醒、等待死亡的期间,失去多年的对童年的回忆又回来了,对母亲的遥远记忆唤醒了沉睡在她心底的母爱,使她忘却个人痛苦,全身心投入到拯救他人的工作中。她悉心照料村里的几位幸存者——一个犹太男孩、一位犹太妇女、一个教少年,成为村庄人们心目中的圣母。并且在小说结尾,她又回到佛罗伦萨,无怨无悔地担负起了照顾被丈夫抛弃的养父巴尔达萨雷和情人苔莎的生活的责任。在纯真的大自然中,“罗摩拉发现自我的情感———恻隐之心是道德的基础”,(杜隽,2011:120)这种道德基础也让她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意

义。她认识到以前的慈善行为只是外在责任和义务的驱使,是为了

弥补自己心灵创伤的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而现在她冒着感染瘟疫的危险去救助村民的行动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她深切感受到爱与责任的伟大力量。

罗摩拉的第一次出走是因为蒂托对养父、对岳父和对她的背叛让她的情感深受伤害,使她开始质疑个人对他人的责任。但当萨伏纳罗拉修士劝阻她后,她认识到出走违背了结婚誓约,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与蒂托为了个人享乐的背叛性质无异。她的社会责任观得以重建和深化。罗摩拉的第二次出走是因为对自己信仰的源泉萨伏纳罗拉彻底失望,对自己为什么要服从责任感到了迷惘,对自己之前所履行的社会职责开始质疑。但这次出走和内省的经历让她开始谴责自己:“说到底,这是怯懦、自私的行为;萨伏纳罗拉先前劝她回去的理由,要比她第二次出走的理由更充实、更深刻。”

罗摩拉的两次出走是对责任的两次质疑,但每次都以回归作为肯定。她最后获得的心灵归宿不是体现在出走上,而是体现在她的回归上。这两次出走和回归的经历生动描述了罗摩拉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情感挫折——出走——内省——责任观的重建。

艾略特对罗摩拉的描写,证实了人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内心的体验,最终会提升内在的德性,并自觉遵守外在的要求而完善自我。诸如罗摩拉这类道德理想的人物,在艾略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亚当·比德》中的亚当、《织工马南传》中的马南、《米德尔马契》中的多萝西亚,他们都以自己的人性美和人格美,成为作家道德理想的典型。他们道德的完善过程,是作家展现给读者的一种道德理想的范式,它不仅是个人自我完善的途径,而且也会通过对他人的影响,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参考文献:

[1]F.H.Bradley.EthicalStudies[M].ThoemmesAnti-quarianBooks,1990.[2]埃德蒙·柏克著,蒋庆等译.自由与传统[M].商务印书馆,2001.[3]杜隽.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M].学林出版社,2006.[4]杜隽.论《罗摩拉》中道德问题的现实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11,(5):115-121.[5]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乔修峰.《罗摩拉》:出走的重复与责任概念的重建[J].外国文学评论,2005,(2):137-146.[7]乔治·艾略特著,王央乐译.罗摩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作者简介:李晶(1980-),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语言学,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