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长廊■ 经验本位课程观的含义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张怀英 (黄石理工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首先介绍了经验本位课程观的含义,然后结合我国基 础教育课程存在着“繁、难、偏、旧”的问题,谈了经验本位课程观对 我国基础教育的三点启示。 关键词经验本位课程观基础教育 1经验本位课程观的含义 从课程的词源上看:课程(cunieulum)是从拉丁词“删 一 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 习的进程 。但是当代课程文献对它有不同看法,因为“curreIe”的名 词形式意为“跑道”,重点是在“道”上。这样,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 计不同的轨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 系;而“c 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是在“跑”上。这样,着 眼点会放在个体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Ifp 课程的本质就是经验,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认识事物, 认识都有其独特性,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经验不断的重新认识。根 据杜威的观点,经验一是指经验的事物,二是指经验的过程,这个相 互作用的过程融合了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因而,经验即有机体 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就是实在本身,它在人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杜威强调了经验的两个基本规定:经验中 包含着反思;经验即实验。口 因此,经验本位的课程观不仅要考虑学习者最终获得的经验, 而且要考虑学习者获得经验的过程。经验课程观与学科课程观相 对,主要有以下特点:(1)主动作业”为主要课程形态,着眼于儿童直 接经验的获得和对社会生活的模拟、吸纳,使学校课程突破科学世 界的理性认识领域,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2)重视课程内容的心理 化,主张将符合逻辑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符合儿童心理逻辑的知 识或学科,通过教学活动把儿童的个体直接经验提升至种族经验的 高度;(3)注重反省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在实际 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阳一 同时,经验本位课程观还从经验的意义上来理解知识,杜威认 为知识不仅包括以书本形式表现出来的间接经验,同时也包括个体 的直接经验。知识既指操作或行为.即认识的过程,又指结果,即认 识的内容。获取知识既可能是直接经验,也可能是间接经验,它处 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知识是通过经验的 方式取得的,这与学科课程观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2经验本位的课程观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繁、难、偏、旧”等问题,许多 文章m' ̄:1672—7894(2009)26-041-02 人都深恶痛绝H。经验课程观则着眼于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按照 儿童的心理逻辑提升个体的经验,注重反省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 培养。经验本位的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是: 2.1从过于强调应试选拔转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如果课程的本质被理解成静态的学科知识,而不是动态的经验 的过程,那么我国基础教育很有可能只培养了学生一种能力,即通 过记忆的手段完成应试任务的能力。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异化 人。它无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 识。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创造性主体,而是作为被动接受知 识的容器。∞n从小学就开始的各级考试,使中国的孩子揣测并迎合 主考意图,从而培养出一种依别人而不是依自己来发挥文思的独特 本领。死记答案是课程的学科本位的产物,它比只强调掌握科学知 识更加静态和僵化;它让你最快地适应考试制度。也最快扼杀学生 思考的积极性,滋生大脑的惰性,让学生最快地变成傻瓜。 课程中存在的弊病需要改变课程理论与实践。我国当前的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应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领域”、“过 程与方法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都能够得到全面和谐 的发展。也就是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 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在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其基本能力,培养完满的人格和健 康的个性。从而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既是经 验的过程又是经验的结果,它的价值在于促进培养和发展人的能 力,促进人的发展。 2.2从过于强调系统的学习转向关注当下的经验和生活 杜威坚持认为儿童的经验必须成为课程的基础,由此儿童的直 接经验和系统的学科知识(间接经验)统一起来。在学科本位的课 程观中,系统的学科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儿童的经验和当下的 生活。教育不能忘记儿童能动的活生生的现实经验,发展是儿童在 先天本性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加经验的 意义的过程;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 程 ,它离不开学生正在过的鲜活的生活。杜威主张基于学生的学 习效果来对学科进行重组。这样的课程“将能够……唤起一些持久 的兴趣与好奇心”。理论学科变得更加实践,因为它们更加与生活 领域相联系;实践学科将承担更多理论和智力洞察的责任。学校科 目的真正联系的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人受教育的目的是 为了让每个人在环境里按最适合于他的方向尽可能快地、广泛地发 展。掌握知识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学习课程是融合IE]知识和经验。 (下转第48页) 矸敏毛iC 4l /教育长廊 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教师指导和激励把对学 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塑造自我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自主学习 生外在的制约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又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把 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正迎合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且,大学生 内在要求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从而主动求得发展。 的智力发展也达到高峰,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分析 3自主学习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的理念意义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模式中的自主探究获取、自我 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建构知识体系变得切实可行、顺理成章。可以说,自主学习模式的 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即弘扬人的主体性。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构建和实施正适应了大学这一教育的高端阶段。 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它是对目前已有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同 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传统教育 全国的教育转型相应相谐的。我国教育的转型,在战略上大致可以 重在课堂知识的讲解,以传授知识为本位,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 表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由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 人格建构,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模式体现出由死板的知识形 由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提升;由专门性教育向固基础、强人文的 态的传授走向鲜活的生命形态的培育这一人本化的趋势。在自主 通识教育扩展。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教育,推崇“通 度、提高自主意识水平、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素质、掌握科学学 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育 习方法,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使自身的潜 方法上,注重灵活性,倡导“和谐教育”;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 能和素质一生得到不断地开发、发展和完善。它既满足了学生现实 上,延伸教育的功能,发展远程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 生活的需要,又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 不难看出,在转型中正在形成的是一种开放的现代大教育体系,内 现代人本教育理念。 含其中的正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重能力、重创造、开放而有机自适的 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符合生态教育的理念。首先,。作为大学 “生态和谐”精神。自主学习模式正是适应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一种 教育而倡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和理念是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相 最途好径和基本环节。毫无疑问,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在现 协调。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不 代教育中意义非凡。 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急于了解世界;而是眼光向内,开始注重 责任编辑秦艾桢 和扣扣和和扣 扣和 和和 扣 扣 扣 和和 扣扣扣扣扣扣和 和 (上接第41页) 不断体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如果课程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且不说知识是无穷尽 从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来看,知识是动态生成的,而非孤立静止 的,而不顾学生的经验,这只能是一种没有“主体”、没有“今天”的教 的。因此,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个体思维的批判性、创 育。既然生活意味着生长,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在每一时刻都是真实 造性和认识活动的自主性、性,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记忆能 地、积极地存在着,都同样存在着内在丰富性和绝对的权利。我们 力和再现能力。 要放弃通过与成人成就的固定比较来界定“非成熟”的尝试,放弃对 综上所述,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对价值问 教学的习惯认识,即把教学看作是通过向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灌输知 题的思考,是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决定 识来弥补这种缺乏【句m。对生命体的关注也意味着基础教育需要更 因素。囝ll基于学科或是基于经验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不同的基础教 加注重考核的过程,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传统的基础教育关注传 育课程观。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观是以间接经验的认识为主,它赢 递文化遗产,关注“明天”;却忽略人性,忽略“今天”。学生不是一个 得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却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与活力。以经验为 维持社会运转的“工具”,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真正的“人”。这个人 本位的课程观统一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生当 此时此刻就存在着,生活着。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要切实回到个 下的生活和经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 体上来,真正考虑儿童的当下生活。 创造性。 2.3从被动的学习转向培养人的创造性 经验课程观重视培养人的创造性,杜威认为生长的表现是习惯 参考文献 的养成。一种是“习以为常”,是指还不准备改变对环境的适应,是 [1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f2赵卿敏.2】课程论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有机体的活动与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一种是“主动的习 【3]王攀峰.当代国外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教育 惯”。是指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情况的能力。 学科 理论与实践,2oo3(8). 课程观的恶果是造成学生“被动习惯”,不会主动思考。要注重学生 【4】岳增学.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尴尬与反思.当代教育科学. 与环境间互动得到的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5]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华东师大出版社. 否则学生只能在升学的重压下被训练成考试的机器,沦为一种被动 [6威廉F.6】派纳,威廉M.雷诺兹,等.理解课程.教育科学}n版社. 习惯环境的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 责任编辑秦艾桢 48 .f纽 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