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 堂 梅行素 ‘‘ 双重人格 '' 的生命图腾 ——重读茅盾小说《虹》 o杨明明 (内蒙古师范大q-文q-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茅盾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女性形象。茅盾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从文本切入 人本会发现:矛盾正是茅盾的魅力所在。本文对茅盾作品《虹》加以分析,说明茅盾如何籍由女主人公梅行素个 人的成长经历来展现其幻灭与追求、消沉与进取。进而说明主体情思的审美品质和独特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梅行素;双重人格;生命图腾;时代精神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其创作 个把自己的心灵和一生都变成刑台而能自觉地举刀自剖的人 物。她是一朵生命的火花,照耀着那苍凉的时代。 二、行动中的角力自我 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览其小说创作,茅盾从 开始创作时起,就和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笔下的女性形象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梅行素就是其中之一。其“双重人格”的 生命图腾是指主体情思在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战胜了消极因素, 从而展示了其性格的独特魅力。 一梅行素可以说是作家所塑造的隶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典 型形象。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 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 、黎明前的苦闷追求 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 探索,才能认识到”。茅盾也认识到了梅行素形象的深度。梅行 中国是个宗法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妇女地位已经沦落 到奴隶的位置。如果想摆脱这样一种困境.就需要有强大的 战斗力。梅行素的心灵深处就有这样的一股抗争力。北京“五 素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自身的要求。 梅在“五四”新思潮的感召下,怀着对自由个性的、幸福生 四”运动已经发生有一个月了,这股浪潮扩散到四川成都的 时候,梅也跟着同学参加了抵制东洋货的爱国运动。但此时 梅的思想还是盲目的,她根本不懂什么是“爱国”。她只不过 活的向往,离开家庭踏上了社会。这是其思想的又一进步发展。 梅的这一点性格酷似易卜生剧作《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梅 以往的生活就和巫峡中的行船一样,常常看见前面有峭壁拦 是对这一事件有些新鲜感罢了。当梅父把她许配给经营偷卖 日货苏货铺的姑表兄柳遇春,即将成为苏货铺的“女主人”的 耻辱反而将她推向五四运动的思潮中。这就使梅行素成为一 个虹一样的人物。 住,但勇往直前地到了那边时,便知道还是很宽阔的路,可是有 的不久又有峭壁在前面,而且更看不见有什么路,那时回顾来 处,早又是云山高锁。过去的是不堪回首,未来的是迷离险阻, 她只有紧抓着现在,脚踏实地地奋斗。 孙犁认为:“文学应表现真善美,表现美的极致。”“作家永 远是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的卫道士。”茅盾也力求表现其笔下女 性的“艺术真实”。茅盾把梅的真善美展现给了读者。当梅在 学校排演易卜生的话剧《娜拉》时,思想有了更激烈的转变。她 崇拜林敦夫人,认为她可以为了救人将“性”作为交换条件而丝 毫不感到困难,因为她是忘了自己作为是“女性”的女人。这样 的观念逐渐加深,使得梅同意了父亲为她定下的婚约。婚后的 梅,虽曾一时感到消沉,但她仍然有执著追求的心理。这主要表 现在柳遇春的寻花问柳而再度燃起“战斗”的意志。然而,梅的 命运并非如此。她一方面崇尚个性,追求恋爱自由,要求婚 姻自主。另一方面,她也彷徨过,她满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梅 的心理是矛盾的。 梅行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离开丈夫,并马上付诸行动, 她的决断力和行动力赋予她勇敢坚决而耀眼的美,使她周围的 男子不论是苍白的韦玉或庸俗的柳遇春都显得胆小懦弱和平 庸。梅行素是一个以行动追求、自主的个人。她为了自己的 理想而勇于向罪恶的灵魂角力,为了自由和个性尊严,可以舍 弃现世或理性的幸福。但是,她随着五四运动的退潮又陷入了 矛盾的状态中。她又一次陷入了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的斗 争中。任何人在某种特定的背景下,总会陷入迷狂状态。但正是 它的存在,才使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这也正是茅盾的伟大所 在。 三、灵魂与肉体的驳战 梅行素是接受五四思潮启蒙的时代女性,是一个为了自己 的理想和摆脱命运的束缚而向现实进行的可畏之人,是一 我们已经知道茅盾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就是他继承了“五 四”以来新文动中要求人性的传统。她们在自己的灵 93 [作者简介]杨明明,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窒 曼 与肉的区间中徘徊。对于梅来说,她是凭着“五四”个性的 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茅盾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也把 力量冲出家庭的牢笼,但是对人生却缺乏明确的目标。茅盾力 自己的主体情感灌注到了梅的身上。把自己在“五四”这一大潮 图反映时代的特征,力图展现她们的张皇失措。梅行素明确的 中的矛盾倾注给了梅,梅倾诉给了其他人,其他人又倾诉给了 自我意识目标并没有,然而确是有一股力——不知在什么时候 其他人。这样一直倾诉下去,致使整个时代的思想征程都尽现 占据了她的心灵的一股力。 眼底。梅行素是要求精神和肉体双重的力,但这生命力的 梅行素在无意识当中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弗洛伊德的精 萎缩只是暂时的,随着的发展和梅实践活动的深入、 神分析理论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对理性的“自我”有着强 世界观的发展,其思想境界会获得提高。致使中国沿着马 大的内驱作用。梅行素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使她感到环境的拂 克思主义的轨道胜利前进。 逆。梅行素的“自我”在环境的排挤压抑下,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四、结语 意义渐渐冲淡了。她又一次陷入到了迷雾当中,她在动物性的 总之,茅盾塑造的梅行素是个性鲜明的,在她的身上反 “本我”和理性的“自我”之问摇弋不定。她有时觉得自己受了 映着作者的政治取向、文化选择和审美评价。通过这样一个 骗,“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甚至理想的恋爱都是骗人的勾 典型人物的塑造,写出了当时知识分子走向的每一个艰 当”。于是不羁的她开始在幻灭的理想中嘲弄着理想,在世俗的 辛的脚印。其中的坎坷,使之成为一部丰富深刻感人的文学 法则中嘲弄着法则,她背离甚至亵渎着正常的人生秩序,她的 作品。 行为带有绝对的超常性和先锋性,她拒绝世俗的同时也被世俗 拒绝。 . 【参考文献】 茅盾是矛盾的,梅行素也是矛盾的。苏珊・朗格指出:“一个 【1]孙犁.文字生涯(第四卷)【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221 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 【2】朱光潜.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49:34. 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 【3]T尔纲.茅盾作品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 【4]余连祥.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J].湖州师专学报,1997(2) (上接第9O页) 的世界中仍有奔驰的力,一心想要从这毫无生命感的世界中 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走出去的决然和冷静,且具有面对困境和死亡的大无畏和大 综上所述,作为整首散文诗的两个主体的象征——“死火” 欢喜。就在这样的“我”的感召中完成了对于自我的生命力的 和“我”,实际上就是作者两个“自我”的对话与纠缠,或者可以 唤醒和飞跃。这是作者内心灵魂的挣扎和自我拷问。“死火” 说是在作者内心两种“力”的撕扯中完成的个体的自我超越。 由火——冰——火的过程,既是一种生命的灵魂的苏醒,也 “死火”是作者对自身生命存在的具象化。其本身就是一个两极 是个体生命力的回归与升华,更是个体的自我超越的伟大历 对立的矛盾着的纠结体。本是具有如火般熊熊燃烧的炙热的生 程。 命力的个体,在经过了人生的众多苦难之后,使得心灵如冰般 整首散文诗都是对两极对立的极致的书写——火与冰,生 的清冷、死寂。这样的心境,冻结了热烈燃烧的生命力,成为了 与死。作者运用了一种双向思维和视角将这两种对立进行统一 “火的冰”。 与转化,其中更是透露出一种对生命、人生的悖论性的思考。 鲁迅曾在1919年写过一首小诗名为《火的冰》一“遇着 说不出的冷,火便结成冰了。……拿了便要像火烫一般的冰手。 【参考文献】 火,火的冰,人们没奈何他,他自己也苦么?唉,火的冰。唉,唉, 【l】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M】.周发祥,译.昆仑出版社, 火的冰的人!”这可以说是“死火”的雏形。在这里,透露出一个 1989. 重要的讯息:一是“死火”是“遇着说不出的冷”而成的,而这 【2]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M】.鲁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冷”恐怕多半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吧。所以,“火,火的冰,人们没 [31z ̄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奈何他,他自己也苦么?” 【4棒}迅.鲁迅经典【M].南海出版公司,1999. 本应如火般熊熊燃烧的生命形态几近生与死的边缘。可以 【5】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说,是一种不死不活的生命的状态。生命既不能得到保留—— 【6】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回忆录・北京时期的读书生活 “冰”的凝固,也不能被发扬——“火”的燃烧,更不能兼得—— 『c]// ̄g6谱(增订本)・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不是“冻灭”,就是“烧完”。在不冰不火、亦冰亦火的矛盾与悖论 【7】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亡友鲁迅印象记・看佛经【c],/鲁迅年 中压抑、挣扎。 谱(增订本)・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然而,作者却不甘就这样被“冻灭”。他内在蕴含着的那 [8】王乾坤.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J】.鲁迅月刊,1998 股强大的抗力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出现了:在这冰冷死寂 (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