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探讨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探讨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来源:保捱科技网


探讨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腹部CT诊断,对照组实施剖腹探查方式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85.7%,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100.0%,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检查时间、诊断费用、失血量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腹部CT诊断符合率虽然较低,但其综合效果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标签:腹部CT;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属于急腹症的一种,虽然不常见,但其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且变化快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因此及时诊断确诊,并给予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临床常用开腹探查以及肠系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检查诊断,但这两种检查方法均属于有创检查手段,可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损伤[1]。现阶段,在CT技术不断发展形势下,急诊腹部CT这一无创检查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2]。本文主要分析了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观察组男15例,女13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60.5±7.8)岁,平均病程(0.7±0.3)d;对照组男14例,女14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60.9±7.4)岁,平均病程(0.7±0.4)d。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腹部CT检查,本次检查均采用排GE Light Speed VCT机进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T10椎体水平至髂嵴连线水平为扫描范围,扫描层厚为6mm,准直器宽度为1.6mm,选择三代显碘比醇注射液作为造影剂,每次用量为86mL-100.0mL,注射速率为2.6-3.2mL/s;扫描结束后选择层厚2.1mm,层间距为1.1mm重建函数建出原始横断面薄层图像,并利用软件系统处理后期图像。本次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面、矢状面以及多平面重建血管成像;随

后根据图像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对照组患者均进行腹部探查方式诊断,患者取平卧位,在与病灶口接近的部位行一切口进行探查。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用( ±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CT平扫直接征象

本次研究的28例观察组患者CT检查结果可见肠系膜上静脉管径增宽,内径平均为(1.5±0.3)cm,管壁周围存在一定程度的高密度渗出现象。其中肠系膜上静脉管径无异常增宽患者仅2例;肠系膜上静脉密度高于同层主动脉密度的患者22例;CT值平均为(59±9)HU,如图1、图2;肠系膜小分支淤血增粗患者9例,可见“缆绳征象”,如图3.

注:图1可见平扫系膜上静脉增宽,密度增高,血管周围有高密度渗出现象;图2与图一为同一患者,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密度低于图1;图3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增粗,密度增高,且呈缆绳征。

2.2观察组患者CT平扫间接征象

可见肠壁环形增厚患者17例,其中肠壁水肿呈低密度患者15例,粘膜层和肌层呈相对高密度的”双环征”,如图4;肠壁表现为高密度患者2例,肠壁黏膜下层出血,如图5、图6;肠壁内积气者4例,可见肠壁内小泡样或环形气影,如图7;可见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且密度增高患者23例,呈“脂肪混浊征”,如图8.

注:图4可见肠壁水肿增厚且密度低,呈“双环征”;图5与图6为同一患者,图5可见粘膜下层高度水肿,有局部出血坏死现象;图6为MPR重建图形;图7可见肠壁水肿增厚,有小积气影,粘膜有部分凝固性坏死现象,肠壁血管扩张充血,属于肠梗死病理改变;图8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有腹水渗出。

2.3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比较

观察组诊断符合24例,诊断符合率为85.7%;对照组诊断符合28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诊断情况比较

观察组诊断检查时间、诊断费用、失血量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具体诊断情况比较( ±s,n=28)

组别 检查时间(min) 诊断费用(元) 出血量(mL)

观察组 28.1±5.5* 700.5±118.6* 0*

对照组 59.1±7.9 1910.8±153.4 46.8±7.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食欲缺乏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2/28例);对照组出现感染1例,发热2例,食欲缺乏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9%(12/28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属于临床少见的一种急腹症,由于其发病急、发展快、病情危重的特点引起了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需及时给予诊断,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以此来降低临床死亡率[3]。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主要是因栓子进入患者肠系膜血管内,出现急性完全性血管闭塞现象,患者肠系膜血供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或消失,导致患者肠壁肌肉功能出现障碍,引起急性缺血性坏死[4]。在临床上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其发生和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原发性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发病主要是因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如缺乏凝血酶Ⅲ、C蛋白、S蛋白及V Leiden因子等;继发性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主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如腹部外科手术、肝硬化门脉高压等[5]。患者一般以急性腹痛来院就诊,并伴有恶心、腹胀、便血、呕血等临床症状,但其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因此易出现误诊现象[6];临床常将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误诊为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穿孔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