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下住宅与房地产【产业论坛】
住宅小区外部空间的优化设计
——“海蓝•阳光”住宅小区外部空间解析
李艳淑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 100101)
摘 要:文章以“海蓝•阳光”住宅小区为例,从建筑形态组合、公建配套、交通绿化等方面来解析住宅小区外部空间的设计。关键词:外部空间;尺度比例;交往空间;归属感;空间层次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6)10-0003-02
时代变迁,经济发展,人们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就一个住宅小区而言,人们在逐步追求一个良好的综合居住环境。即在拥有优越的地段和合理的户型同时,住宅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从空间角度来讲,外部空间是指由建筑实体围合的住宅室内空间之外的一切活动领域。外部空间的主体是居住者,因此,设计师要以居住者的实际空间感受为出发点,营建一个层次丰富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性化外部空间。生活在这个空间环境的居住者,无论是简单的居住,还是交往、休闲、娱乐、购物等,都是一种愉悦的感知体验。1 工程概述
“海蓝•阳光”住宅小区基地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滨海新区,滨海大道南侧。滨海新区由北向南分为四大组团,本项目位于第二组团,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总用地面积139992.5㎡(约合210亩)。
“海蓝•阳光”住宅小区总体平面布局呈“两轴、一心、三环”的空间布局,两轴:交通轴、景观轴形成贯穿小区南北的中轴线;一心:以会所、办公、物业、广场、游泳池等公共中心空间为主的中心区;三环:环中心区、观海区、外围商业区,形成丰富而有序的空间层次(见图1、图2)。
2 从建筑形态组合来解析外部空间设计
滨海大道北侧为海岸,滨海大道南
图1 规划总平面
图2 鸟瞰图
侧基地内的住宅单体多为14~18层的板式高层住宅,以一梯两户南北通透的大户型住宅(120~150㎡)为主体,辅以少数的一梯四户(80~90㎡)的中小户型。每2~3幢住宅组合为一个单元,以正南-正北朝向为主,少数非正南-正北向住宅沿东侧的滨纬路和南侧的规划道路布置,整体属于略有交错变化的行列式建筑形态布局。这种布局的目标是尽可能使更多的住宅在户内向北拥有观海的条件,向南能充分享受南向的阳光和观赏远方的美景。住宅南北向主要楼间距50m左右,住宅区中心靠北部划为公共中心空间,地上建筑容积率1.67,建筑密度14.6%,这种高层低密度的布局也有利于节能和通风,满足儋州当地的气候特征。由此可见,建筑形态的总体布局是宽松而有张力,住宅之间有充分的开敞性和通透性,这样就摆脱了传统的高密度的高层居住区形成“钢筋水泥森林”的压抑感。同时也足以保证每个住户的私密性。
住宅的外部空间承载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的场所功能,而空间尺度比例是构成这个场所功能的第一要素,是居住者形成良好的场所感的构成框架,是住宅小区空间形态优劣的一个刚性参数。空间尺度比例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筑物高度和空间宽度之间的比例,适宜的比例易于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感。带型空间的高宽比一般以1:1~1:2.5为宜,而庭院和广场型空间的高宽比最大不宜超过1:4。因此,空间尺度适宜的比例取决于如何布置实体的元素。
3 从公建配套方面解析外部空间设计“海蓝•阳光”住宅小区每单元住宅南北向之间的楼间距50m左右,按层高3m计算,住宅高度为42~51m,宅前空间的高宽比大致为1:1.2,符合带
型空间适宜的空间尺度比例,可见,“海蓝•阳光”住宅小区的宅前空间是稍具内敛的空间,这种适宜的空间尺度比例也利于后期的铺装、绿化及小品的灵活布置。整个小区略靠北部的中心位置巧妙地留出南北长约170m东西宽约90m的会所、办公及游泳池用地,这里构成整个小区的公共中心空间。公共中心空间南北向的高宽比为170/51≈3.3<4,可见这个比例是适宜的,东西向是住宅的山墙面,间距约90m,不会形成强烈的围合感,因此,这个公共中心空间可认为是相对开敞的外向型空间,符合公共中心空间的功能特点。
国际知名城市设计专家杨·盖尔教授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居民的户外行为活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必要性活动,就是不由自主的活动,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如职工上下班、学生上学放学、出行、购物等;自发性活动,依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如散步、晨练;社会性活动,即主要的交往活动,如儿童游戏、社区聚会、下棋等。从杨·盖尔教授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具备高质量室外空间的住宅小区,不仅能增加人们进行必要性活动的趣味性,还能促使一些自发性活动发生,从而增加社会性活动的几率,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整个社区的和谐。住宅小区中的户外活动涉及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在进行设计时,应依据不同人群的室外空间利用频率和活动特点来细化处理,综合考虑各种空间因素,合理设置硬质铺装、绿植和分配室外设施等。
“海蓝•阳光”属于海南炼化集资建设的住宅小区,以内部员工及其家属为主要定位。首先入住的将是海南炼化内部的中青年员工,作为同处一个单位的同事,关系比较单一,容易形成共识。而长远来看,随着青年员工结婚生子,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员工父母会随之来帮忙照看小孩,大部分居住群体会是以内部中青年职工及其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主干户家庭。可见,“海蓝•阳光”住宅小区的设计要兼顾老年、中青年及幼儿这三代不同年龄且来自不同地域的居民。4 从交通绿化方面解析外部空间设计经验研究表明,人们半数以上的户外活动都集中于宅前空间。因此,我们先来分析与居住者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
3 【产业论坛】
的宅前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开敞的公共空间到私人居家空间的过渡区域,属于半公共半私有空间,在住宅小区中是非常重要的“归属感空间”。“易识别性,亲切宜人”是宅前空间给居住者能带来归属感的两大要素。“海蓝•阳光”住宅小区的宅前空间可以分为三部分:由小区道路进入各个单元的入口部分,宅前主体空间及入户空间。入口部分设置小型雕塑或小品作为每个入口的标志物,不仅增加了各个不同单元的识别性,还是一个由两种不同性质空间的过渡信号。由“海蓝•阳光”住宅小区的人口构成住宅与房地产
这样就形成了完整贯通又人车分流的清
晰的交通系统。
在住宅小区规划平面的几何中心并靠近主要道路部位设置公共中心,公共中心区主要建筑为会所,会所前设置露天游泳池。会所内设置游泳服务区、健身区、羽毛球馆、棋牌室、室外咖啡座等综合服务功能区。由于处在整个小区的平面中心,对各个单元的服务距离几乎均等,充分发挥公共中心区的服务功能。会所为一座红褐色坡顶的欧式建筑,端庄而典雅,借助观光电梯部位设计一个高出屋面的塔楼,形成公共区域的焦2016年10月下
图3 沿北侧滨海大道透视图
分析,多数职工属于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因此宅前主体空间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可能是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儿童,宅前主体空间设计时遵循“点-线-面”结合的树形空间布局理念,开合有序,节点处布置一些次中心区,如:石桌、石凳或者休息廊亭等,吸引老人多进行聊天、下棋等户外活动,从而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儿童游戏场地灵活穿插于其中布置,便于带孩子的老人在这个区域和邻里互动。这些次中心区宜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干扰户内居民。儋州市处于东亚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余量充沛。因此,“海蓝•阳光”小区的住宅多数采用底层架空模式,能使住宅避免底层的潮湿,保证良好的遮阳通风效果,有利于住宅本身微气候的调节。同时底层架空也使整个高层住宅形态显得轻灵活泼,加强建筑的虚实对比,进入这个空间的人们,透过架空的部分,能隐约看见对面宅间绿地中的鲜花和椰树,这种深远的透视感,是人与空间一种微妙的交流。“海蓝•阳光”小区住宅底层架空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入户空间:兼具功能性与包容性的灰空间。底层架空部分除必要的入口和门厅外,利用余下空间设置活动室和展厅等,吸引居民在这里驻足、休息、喝茶、聊天,居民在这种半私密的交流氛围中,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这个空间就在自身楼下,是居民每日的必经之地,因此能使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总之,底层架空的模式,是室外空间对于室内空间的渗透,也是室内空间向室外空间的自然拓展,这种内外融合的空间模式带给居住者一种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在北侧滨海大道和南侧规划道路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并在整个规划用地的北、东、南三个方向设置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这三处出入口也是社区的人行出入口。车行流线由车库出入口行驶入地下车库,直达每栋建筑的底层。停车系统以地下车库为主,辅以部分地上车位。
4
点,也是整个社区的标志。“塔楼或圆顶以某种方式立于天地之间,形成一个人造的中心,使居住环境更接近人们。”(摘自《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塔楼这一竖向的元素也有一种高耸的力量,结合会所中咖啡带给居住者高品位社区的自豪感。
“海蓝•阳光”小区的公共中心空间是整个社区最浪漫宽敞的“客厅”,与宅前空间的半私密性形成对比,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动态空间。居民在公共中心空间通过游泳休闲娱乐,可以释放疲惫,交流情感。人们对于一个空间的体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这个公共中心空间不是存在的,与各个单元的宅前空间通过道路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试想进入这个小区的居民,以小区的主要入口逐步到小区的公共中心空间,再从开敞的公共中心空间步入相对隐蔽私密的宅前空间,所感受的是一系列不同的信息,这种信息就是严整的空间连续性和层次感,社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这种空间秩序中充分体现。
“海蓝•阳光”住宅小区沿北侧滨海大道以南布置约300m三层大型商业带,在道路交汇的东北角区域结合原有地形开辟为一处约2000㎡的休闲购物广场,沿小区南侧规划道路为带底商住宅,这样形成了“海蓝•阳光”的外围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不仅便利居民生活,聚集人气,提升社区活力,也使住宅小区与外界形成自然的连接。特别是沿北侧滨海大道的商业带,人们可以借助屋顶作为观海大平台,一览滨海特色景观。结合小区最北部大面积沿海绿化区,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之滨的浪漫(见图3)。
“海蓝•阳光”住宅小区建设场地南北高,中段低,高差8m,地势起伏较大。因此,该项目充分尊重原有地形进行住宅总体布局规划及空间组织设计,沿东侧滨纬路形成住宅小区的天际线(见图4)。“城市的整体天际轮廓线因为地形与人造形式之间的密切呼应而成为人们认同的物体。”(摘自《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向
图4 天际线
外界彰显着“海蓝•阳光”住宅小区的独有魅力。5 结束语
“海蓝•阳光”住宅小区的外部空间主要由宅前空间、公共中心空间、商业配套、道路与绿化等构成。外部空间序列大致为:三个主要人行出入口—公共中心空间—宅前空间—底层架空的灰空间,周边商业配套和天际线实现了“海蓝•阳光”与外界的空间对白,较高的绿化率使居民增加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也带给居住者极大的安全感。这种开合有度、收放自如的布局构筑了“海蓝•阳光”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外部空间。因此“海蓝•阳光”住宅小区必将是一个益于身心健康的高品位社区。住宅小区的外部空间是居住者日常行为尤其是室外活动的载体,对居住者的行为活动有极强的导向性,生活于不同形态的外部空间的居住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设计者对外部空间的组织应兼顾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利用各种有形的元素营建一种舒适宜人、积极向上的空间序列。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居住的概念—走向图形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朱昌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胡仁禄,周燕珉,等.居住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