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征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征

来源:保捱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卷第2期 2002年6月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Teachers College VoI.4,No.2 Jun.2002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征 薛宛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系,河北石家庄050801) [摘 要]中国民族声乐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情”为核心内涵;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 “声音”音色的选择具有独特性;具有“润腔”特征的创造性歌唱。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征;核心内涵 [中图分类号3J6O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8—6188(2002)02—0093—02 的艺术创造。用这种近于荒调的“哭音”行腔来表现人物的痛 极脱力,泣不成声,既含蓄又强烈,是真正的悲不离歌,以腔 中国民族声乐同欧州艺术歌曲和歌剧唱法比较,有如下 艺术特征: 一、以“情”为核心内涵 化人。对“含蓄”的注释,程砚秋也有一段很浅白的话:“演员 演唱的时候,必须以声音来打动人,以艺术来感人,不仅使人 听了说好,还要使大家百听不厌,绝不能在悲哀的时候扯开 嗓子一哭了事”。这一文化艺术情感表现的禁忌积淀下来,就 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性格的一部分,即“含蓄”。当然,笔者 之所以把“情”作为民族声乐特征之一来论述,并不否认西欧 及其它声乐艺术不注重“情”,而是强调,我们在“情”的表达 方式上有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观念和民族 性格决定的。 总之,真挚的情感,并非仅仅是正确无误的表现声音技 巧所能做得到的。掌握丰富的声音技巧,完全是为了以声音 技巧的全部魅力去表现深刻的内涵,因为,艺术的目的不是 技巧,而是创造。民族声音的“声情并茂”则是这种创造的最 高境界,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自古以来的审美理念。 对于音乐和歌唱的核心内涵,中、西方历来都有争议。在 西方,19世纪以来有“唯情论”与“唯形论”两种尖锐对立的 观点;在中国,也有“声无哀乐”与“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观 点之分。但从先秦以来典籍记载和近现代歌唱实践看,以情 感为歌唱基本表现内涵的观点具有一贯性和主导性。 从歌唱实践看,以聚族而居、农耕为主要特点的我国汉 族社区,从来把歌唱行为当作调节社区或族群内部人际关系 的认同手段。歌唱行为对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两种 基本社会活动内容的直接干预,以适应农耕宗法制社会以血 缘、婚姻、师承、隶属等“天然情感”(而非法律契约)为人际凝 聚纽带的组织特点,必然把情感表现作为歌唱功能实现的首 要条件。因此,无论是联络感情的“酒歌”,“对歌求偶”的情 歌,还是靠煽情以招来听众的各种曲艺、戏曲歌唱,均把情感 表现放在声音谐美的技巧之上。由于历史和社会的铸造,我 们在民族性格——主要是表达情感的习惯和方式上,与情感 二、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不同于西欧各声乐学派,其中很大的 因素是语言所致,语言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民族声乐艺 表现更加外露、强烈和个体化的欧洲声乐艺术不同,中国民 族声乐艺术则更讲究含蓄、中庸和群体化。春秋时代即已得 到明确表述的情感审美理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 为一条重要的价值标准贯穿于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汉族音 术的独特性质。因此,中国传统歌曲的旋律走向总是与歌词 声调走向大致吻合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听清歌词。此外,在口 传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农耕文化中,人群的生存知识、行为规 范、审美意趣等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口头语音传承,而歌唱行 为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行为之一。这类社区的听众在欣赏歌 唱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歌词方面,企望从中获得知识教益 乐中。京剧旦角苟慧生,他在表演尤二姐被害临死时最惨痛 的那句唱腔“痛断肠染黄沙”(二黄散板),是怎样运声的呢? 他说:“唱时像游丝百转,缠绵而拖长,到煞尾似平近乎荒调, 表示泣不成声,使观众也有回肠荡气,不忍卒听之感,只有这 样才能达成悲剧音响效果”。这种“哭音”是他在声情并茂上 以解决具体的生存问题;对唱歌者的优劣评价,也偏重于吐 词咬字的清晰方面。而声音的优美与旋律的动听,则是满足 [收稿日期]2002—03—21 [作者简介]薛宛秋(1971一).女,黑龙江桦南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系助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4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6月 了“字正”标准后第二位的标准。 这种“靠前”的音色选择经过千百年实践,已积淀我国大 语义表达重于音乐表现。在民歌、说唱和戏曲的历史发 多数文化所共有的音色审美观念,它的价值已不在其形态本 展中,一直贯穿着这一原则。“字正”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字 身,而在于其为广大听众所认可的文化心理的刺激反应效 正”的基础上,“腔圆”才有意义。腔圆就是在字正的前提下, 用。它是由我国的传统喜好、社会风俗、精神情趣以及语言基 曲调要顺畅而完整,情绪准确而,符合人物性格。字正是 础决定的,符合我们民族审美习惯。 腔圆的语调基础,字不正,腔也就跑了应表达的意思。总之, 声音的美从属于歌词的清晰表达,字为腔之质,腔为字之文, 四、具有“润腔”特征的创造性歌唱 文质彬彬,方见其美。“字正腔圆”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所 “润腔”是指一些围绕在旋律基本音周围的时值和音高 特有的美学原则,它概括了我们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的最高准 变化随意性较强的“小音符”,表现在歌唱中,即构成“润腔” 则,揭示了我们对声乐欣赏上的民族习惯,也包含了我们对 手法的主体。由予这一手法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特有的,因此,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殊审美理想,可以说,离开了语言美, 它成为中国民族声乐中的一个重要风格特点,在民族歌唱审 就没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声音美,失去了受语言制约的声 美活动中,则成为判断声乐作品及其表演是否具有审美价值 音美,也就没有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了。 的一个重要标准。“润腔”既是表情性的,又有一定的技巧性,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以语言(歌词)为歌唱审美价值 所谓“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就是指腔调的润色作用, 中心取向的心理定势,是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依 它是以情为中心,以各种润饰弥补曲调表达情感不足,调整 据。2O世纪以来,偏重发声技巧的“科学”共鸣的欧洲唱法之 字与曲的矛盾,刻划性格及意境,它虽不可存在,但却有 所以在中国争取不到广大听众,亦在于其与我国听众的歌唱 烘云托月,与曲调相辅相成的作用。 审美心理定势的矛盾,即“字正”与“腔圆”孰先孰后的矛盾。 “润腔”赋予民族声乐艺术以特殊的美学风格,这一风格 三、“声音”的音色选择具有独特性 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被称为“韵味”。韵味的价值规定是以 “独特性”为准绳的,而这一“独特性”则建立在民族歌唱艺术 一种文化对歌唱音乐的选择,根本上是以其语言语音为 与其生存背景的联系基础上。 依据的。与意大利语、英语等印欧语音相比,我国汉语的语音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 特征,是发音舌位普遍靠前靠上,元音共振中心在口腔前部 艺术结晶,作为历史的瑰宝,它是客观的,是由中国声乐艺术 硬腭部。由于歌曲是音乐与语音综合构成的复合符号系统, 的特殊美学思想所决定的,是中国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心 前者在生成关系上受后者强大制约,因而歌唱与语音的共振 理特征、思维方式、表现方法、审美情趣在声乐艺术上的综合 中心常常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样,就形成了以汉语语音为基 反映。由于不同的地理、政治、文化、经济等历史背景,与西欧 础的中国民族唱法在音色上的特征: 的声乐艺术在结构形态以及审美习惯上有着质的差异,形成 1.口腔上壁是硬腭,前方是齿列等硬组织,对声波反射 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尽管这种演唱并不尽善尽美,也尚 力较强,并因共振重点靠近口外,所以声音开朗明亮。 无系统理论,但这并不影响它成其为中国的声乐学派。 2.由于声音的共振点靠口腔前,与头腔和胸腔形成“三 因为,这是我们民族自己“心上的歌”,代表着中华民族千百 前线”,不像咽腔那样处于头腔和胸腔的中间。声音形成“垂 年积淀下来的审美心态。忽视了民族审美心理相吻合的艺术 直线”,因此,前者的共鸣不浓厚。 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所独具的鲜明个性特征,就没有中国的民 3.共振范围不如以咽腔为中心那样全面,所以音量泛音 族声乐艺术,也不可能对中国民族声乐做出全面和科学地认 较少而显得单薄,但声音明亮、清脆、集中。 识。 (责任编辑 丁保平) The feature of Chinese vocal music XUE Wan—qiu (Music Department,Shijiazhuang Teachers college,Shijiazhuang,050801,China) Abstract:Chinese vocal music has its unique aesthetic features:a)taking the emotion as the core;b) taking rhythmic and melodious tune as the direction of aesthetic judgement;c)its peculiar choice of tune color;and d)its creative singing of the variable short notes. Key words:chinese vocal music;artistic feature;core connot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