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上册语文 山市-

七年级上册语文 山市-

来源:保捱科技网
word 山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00—102页。《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过程与方法

1.预习。本课生词较多,尽管都有注释,不多读几遍,仍恐难记住;文句要读得顺畅,也并非易事。

2.文中四字结构颇多:“相顾惊疑”、“(然数年)恒不一见”、“居然城郭(矣)”等,理解这些词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3.把解词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全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按“山市”的三个画面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联结起来。提问完毕,最好将全文再读两遍,要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山市”的图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美丽的幻景。

2.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1 / 12

word ◆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教学突破

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字面意思。

2.在理解文面意思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山市”的形成过程及神奇美丽。

3.还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背诵,从而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布置预习。

2.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准备录音机、磁带。 3.导入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准备

1.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讲故事,导入新课。

课学习。

2.检查预习,教学生字词、

2.学习生字词、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3.疏通文意,学习第一层。 4.疏通文意,学习第二层。

3.学习第一层。 4.学习第二层。

2 / 12

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故事,进入本

word 5.疏通文意,学习第三层。

5.学习第三层。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2.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学生活动 1.观看“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和有关的录像,了解海市蜃楼,进入学习状态。 2.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本课学习。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文学常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孤塔 耸起 青冥 碧瓦飞甍 黯然缥缈 直接霄汉 2.解释下列词语。 青冥: 未几: 连亘: 历历在目: 黯然缥缈: 逾时: 倏(shū)忽: 市肆: 3.本文选自什么书?作者是谁? 学生活动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略 2.解释下列词语。 青冥:(míng)青天,天空。 未几: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不久的意思。 连亘:(gèn)连绵不断。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 逾时:过了一会儿。 倏(shū)忽:突然。 市肆:集市。肆,店铺。 3.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zí)川(现在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三、疏通文意,学习第一层(约 分钟)

3 / 12

word 教师活动 1.同学们自己看一下第一层,看看哪些字词自己不能理解,提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 (1)邑:县。 (2)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3)青冥:青天,天空。 (4)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5)近中:近处。 (6)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7)始悟:才明白。 2.试着翻译一下第一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3.第一层讲了些什么内容?同学们归纳一下。 4.归纳得很好,现在大家把课文齐读一遍,巩固一下这部分的文言词语。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进行初步理解,并提出其中的难解的字词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解释。 (1)邑: (2)数年恒不一见: (3)青冥: (4)相顾: (5)近中: (6)无何: (7)始悟: 2.解决难字词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翻译文章。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3.写山市初生,既写了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又写了观看者的心理变化。 4.朗读课文,认真识记文言词语。 四、疏通文意,学习第二层(约 分钟)

4 / 12

word 教师活动 1.同学们自己看一下第二层,看看哪些字词自己不能理解,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1)未几:不久,一会儿。 (2)高垣:高墙。 (3)睥睨:指女墙,即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4)连亘:连绵不断。 (5)居然:竟然。 (6)莽莽然:形容尘土之大。莽莽,广大。 (7)洞开:大开。 2.试着翻译一下这一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3.第二层讲了些什么内容?同学们归纳一下。 4.归纳得很好,现在大家把课文齐读一遍,仔细体会一下其中描绘的山市。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进行初步理解,并提出其中的难解的字词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解释。 (1)未几: (2)高垣: (3)睥睨: (4)连亘: (5)居然: (6)莽莽然: (7)洞开: 2.解决难字词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翻译: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3.写山市的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4.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写的山市的美景。 五、疏通文意,学习第三层(约 分钟)

5 / 12

word 教师活动 1.同学们自己看一下第三层,看看哪些字词自己不能理解,提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下。 (1)裁:同“才”。 (2)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 (4)凭:靠着。 (5)逾时:过了一会儿。 (6)市肆:集市。肆,店铺。 2.试着翻译第三层。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3.第三层讲了些什么内容?同学们归纳一下。 4.归纳得很好,现在大家把课文齐读一遍,巩固这里学的字词。 学生活动 1.默读课文进行初步理解,并提出其中的难解的字词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解释。 (1)裁: (2)黯然缥缈: (3)往来屑屑: (4)凭: (5)逾时: (6)市肆: 2.解决难字词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翻译: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3.写了山市出现的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朗读课文,注意识记字词。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识。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分析文章结构。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3.扩展训练,开放性阅读。 3.进行扩展训练,拓宽思维。

6 / 12

word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本课学习(大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1.同学们,我们上次课分析了课文的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了课文。大家回忆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2.今天,我们将要探讨这篇文章的结构上和写作方面的特点。 学生活动 1.回忆上次课所学的知识作答:《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2.听老师讲解,进入本课学习。 二、分析课文结构(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课文中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进行归纳。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学生活动 1.根据老师提示,进行思考,并和同学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7 / 12

word 教师活动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2.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3.“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用原句回答) 学生活动 (2)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象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2.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3.根据上面提到的山市发生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注意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的顺序。要求用文章的原话回答,意在使学生熟悉课文的用语,不要搞成背诵,能用上大部分词语就可算达到了目的。 三、扩展训练,开放阅读(大约15分钟)

8 / 12

word 教师活动 1.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再造出山市的景象来。思考的时候可以按下面的问题提示进行: (1)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 (2)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 (3)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3.《聊斋志异》是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例如《地震》记录了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狮子》、《大鼠》、《螳螂捕蝉》等记动物趣闻,等等。同学们可以读读这些自然小品以扩大视野。 学生活动 1.不拘格套地展开想象并和同学交流。 要放开想,能画画儿的还可以任选一个镜头画出来。总之,这堂课一定要生动活泼地进行,不拘一格。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2.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3.课外自己找一些自然小品的文章来读。 本课总结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

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板书设计

山市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继续搜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9 / 12

word 2.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孤塔 耸起 青冥 碧瓦飞甍黯然缥缈 直接霄汉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2)居然城郭矣。 (3)惟危楼一座。 (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5)见山上人烟市肆。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诵读全文,理清思路,看看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在学懂本文后,回家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课文中描写的美丽神奇的山市。 教学探讨与反思

中华文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学习些古典文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文言的学习关键是要积累:理解、背诵,多加以积累才可以得以提高。 补充资料

1.作家和作品

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某某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

《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10 / 12

word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2.关于海市蜃楼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湖面或沙漠上,有时眼前会突然耸立起亭台楼阁、城郭古堡,或者其他物体的幻影,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这就是海市蜃楼,简称蜃景。

蜃景不仅能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柏油马路上偶尔也会看到。蜃景的种类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蜃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比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上空经常会出现蜃景;二是出现的时间一定,比如我国蓬莱的蜃景大多出现在每年的5、6月份,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

自古以来,蜃景就为世人所关注。在西方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我国古代则把蜃景看成是仙境,秦始皇、汉武帝曾率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还屡次派人去蓬莱寻求灵丹妙药。现代科学已经对大多数蜃景作出了正确解释,认为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所谓蜃景就是光学幻景。

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就拿下蜃的形成来说吧。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因沙土的比热小,温度上升极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空气的折射率是下层小而上层大。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下蜃。

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力强,同样会在路面上空形成上层的空气冷、密度大,而下层空气热、密度小的分布特征,所以也会形成下蜃。

11 / 12

word

12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