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

来源:保捱科技网
堂塑 曼 垦塑墼! 总第506期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 口 巴玉玺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 本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能够为“四个认同”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营造共同 的精神家园、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树立共同的价值准则,有利于“四个认同”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以行之有 效的教育为民族团结打牢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 作者简介:巴玉玺(回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北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培育研究” (130l1)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5)06—0031-0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不仅是对 “理论自信”的表现和具体实践,更为“四个认同”教育提供 了坚强的理论支撑。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 导“四个认同”教育,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学会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去正确认 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相关问题,有效消除各种不利 因素和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从而获得正确的国家观、民族 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正确认识个人、民族、国家之 “四个认同”是认识主体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和中国道路所持有的肯定性认知、态度、情感及信念,反映 着认识主体的国家意识和身份意识,体现着认识主体的国 家认同和身份认同,“四个认同”教育是一项旨在不断增强 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的国民教育活 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既是民 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更是实现的需要,对于促 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 国梦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均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间的关系,催发“四个认同”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固化。否 则,就会出现认识上的模糊或偏差,甚至会消解已有的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四个认 同感,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导致错误国家观、民族观、 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产生,影响“四个认同”意识的 同”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巩固,也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 形成,出现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行。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四个认 同”教育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 思想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中 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的根本思想保证。”川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 世界观和方,还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 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记录、传承着人类的历史文明,是 人类文明的灵魂和缩影,“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现自我认 同的力量所在,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智力资源和精神依 托 ̄9(4](PI49)。一个民族、国家区别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特征 大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些特征通过文化的形式保留在 人们的记忆中[51,使文化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和象 征”161 ”。文化上的差异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 认同,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甚至 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情感表现,引起人们情感上的隔阂。共 同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基础,能极大 地扩大人们对事物认同的一致性,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促 进情感上的亲和。 在多民族国家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同时具有民族身 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 质、明确方向。 ‘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 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处理个 人、民族、国家关系问题上的表现。当前,改革深水区的矛 盾错综复杂,与之相伴随,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 也更加明显和激烈。 ‘四个认同”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会 受到国内外各种消极因素和敌对势力的影响,侵蚀着“四 个认同”教育的实际效果。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坚持 2015・6誉 堂 堂堕墨垦塑墼! 总第506期 份和公民身份,与这两种身份相关联的是民族意识和国家 意识。由于国家意识属于国家层面,高于民族意识,表现 强烈的一体化;而民族意识是认知个体对自己本民族的 心理体验和归属认知,呈现出多元化。分属两个不同层次 的两种身份意识,使得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认同并不总是 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甚至矛盾,而这种张力 又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少数民族公民的身份认同。因此, 多民族国家中需要形成一种更高的、能够被各民族共同接 受的文化认同,从而消解这种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张力。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 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 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 丰厚滋养”,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通过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文化的力 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对 中华文化共同认知的基础上,生长出密切各族人民关系的 共同的关键精神认知要素,感受作为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心 灵体验。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然会得到各民族人民的 共同认同。拥有了“共有精神家同”为基础的“四个认同” 教育,以对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心 理认同为基础,催发其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 亲切感,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 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国情,又彰显了“各个少数 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 ’、中华文化是中国历 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历史事实,能够在各族 人民中形成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形成共同的 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在对个人、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和对 道路的认知上作出一致的、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提升“四个 认同”的教育效果,使“四个认同”意识在人们的感情、认知 和行为的积淀中得到不断固化,够有效消解因对不同民族 文化的认同差异所引起的身份认同张力,不断增强中华民 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四个认 同”教育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 共同利益和愿望,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 民要过上宽裕小康生活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选择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反复比较的结 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已为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和举世瞩目 的辉煌成就所证明,对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感受可 谓更加强烈。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 《 2015.6 民族和民族地区不仅仅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人背马驮” 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取 得巨大成就,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少数民族 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 各民族、发展各民族、振兴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 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 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就是要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 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 方式,引导各族人民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 各民族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 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团结奋 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就,并最终取 得成功。同时,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 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 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我国各民族共同 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的内涵。在不断 激发“四个认同”意识的基础上,将这种认同意识内化为个 人的思想素质,并使之不断固化和提升,进而把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上升为一种理性的价值追求,催人 奋进的理想信念;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 养,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充分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引领、导向作用,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 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成为个人事业奋斗的精神动力。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四个认 同”教育树立共同的价值准则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应弘扬 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仅要讲清“四个认同”的重要性,弄 清“四个认同”的丰富内涵,激发各族人民“四个认同”的意 识,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丰富“四个认 同”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明确的个人价值准则 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四个认同”的核心是对伟大祖 国的认同,“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国家的认同也 不是一种简单、抽象的认同,而是包括国家政权系统、政治 制度、治国理念的全面认同,与国家相关的各种要素都应 成为公民对国家认同的内容,其中既包含着对祖国的历史 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方面的认 同,还包含着对多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关系的认同。正如邓 小平同志所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 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党领导的(下转第35页) 堂 塞塞里墨塑墼! 总第506期 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 成立西柏坡精神理论研究论坛、举办西柏坡精神讲座等各 种方式,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 以传承弘扬西柏坡精神为契机,努力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 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中,实现大 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让学生时刻都 服务平台,让学生服务社会中传承红色精神的精髓。学生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发挥学校优势、培养学生 能力、深化学生思想为目的,有选择性地融合拓展学生志 愿服务平台。以“红色河北、寻根逐梦”为主题的学生志愿 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实现大学生红色文化 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努力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践行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西柏坡精神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重要历史 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以达到教育人、鼓舞人、 感染人、激励人的教育目的。 3.开展主题实践,弘扬传统,培育文明风尚。新 时期对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应以道路——理论——文化—— 关头,诞生于伟大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华民族优 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神——传承为主线,以传承弘扬西柏坡精神为 抓手,发挥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可以以社 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依托打造实践平台,开展提升大学生 实践能力的“知行”工程,教育引导大学生躬身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面向基层,扎根边疆,服务群众。一是要充 分发挥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效用,深化学生 的爱国情怀,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学校可以依托蕴含着 的伟大时代,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延伸价 值,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大学生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体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月娥.建设一个新世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丰富西柏坡精神资源的遗址、遗迹、纪念馆等物质载 体,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实地接受西柏坡精神教育,亲身感 受红色文化带来的正能量。二是充分运用好大学生志愿 责任编辑朱婧婧 (上接第32页)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 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至少 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 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 ” 将爱国与热爱社会 主义祖国分离的言论,不是因为无知或理解的片面,就是 事业之中,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成磅礴的中 国力量,促进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O周年大会 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Hnews.xinhuanet.corn, 2008-12一l8. 别有用心的蛊惑。讲爱国,最重要的就是热爱中国 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和祖 国统一,反对。 有了“个人价值准则”为内容的“四个认同”教育,既有 利于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转化为一种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把“个人价值准则”形成 [2】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 2006—11—13(09). 【3】光明日报评论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进步【N】. 光明日报.2013—12—24(01). 【4】余以德.苗学研究文集(一)【M】.贵阳:贵阳市苗学研究 会,2005. 为一种良好传统,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 开汉族,各少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传承下 去,形成一种社会记忆,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 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一种民族关系和谐、 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又有利于用“个人价值准则”引导 各族人民把“四个认同”意识内化为个人素质,外化为自觉 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践行“四个认 同”,把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国 家与民族、民族与民族的关系;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 一[5]吴玉军.国家认同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4). [6荣仕星,等.中国民族地区公共研究【6]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9. 【7]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在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 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 [9】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自觉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 责任编辑王娟 2O15・6 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