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公事文书)之劳形(形体、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二、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三、理解文章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9、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10、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1、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文中写室内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 13、文中写室外景物的句子是:【草色入帘青】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何关系?(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用不高的山、不深的水比喻陋室,用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类比陋室有了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就不觉得简陋了,以此引出全文的主旨,暗示陋室不陋。】
2、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9、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0、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陋室主人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11、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
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2、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3、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4、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5、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6、类比 【《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甚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我)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 )........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更加)清,亭亭(高耸的样子)净植(立),.....可远观而( )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 )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二、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三、理解性默写 1、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2、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周敦颐《爱莲说》中咏莲的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4、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问题探究 1、本文选自【《周敦颐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讲究辞采。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本文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2、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质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 3、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 、不显媚态;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内心通达、为人正直、不攀权贵、美名远扬; 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6、《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菊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莲——“花之君子者也”,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菊——“花之隐逸者也”,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7、莲花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写莲花?
【莲花象征一种高贵的品质。 作者以莲花自喻,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质和坚贞的节操的感情,委婉地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上文的“予独爱莲”;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慨叹当时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更少。】 1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12、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五、拓展延伸 1、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我们曾学过它的【《桃花源记》。】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作者以物喻人,抒物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
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现象?请你结合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受.
【比喻人在浑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主观试题答案自拟。】 9、写出两句描写莲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③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南朝乐府《西洲曲》 ⑤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