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

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

来源:保捱科技网
中原文物 2010年第3期51

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

聂晓雨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河南 洛阳 471002)

  Abstract:ThecapitalcitysiteofWesternZhouoccupie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capitalhistoryof

China.However,becauseoflackofhistoricaldocumentsandrecords,wehavenointuitivegraspofthecitysite.Accordingtosomerelativedocumentsandarchaeologicalmaterials,thearticlediscussesthelayoutofthecitysitefromtwoaspects,suchasitslayoutintheterritoryandtheinnerplanning.

Keywords:Luoyang;thecapitalcitysiteofEasternZhou;layout

摘 要:东周王城在我国历史及古代都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历史文献的欠缺,对其一直难有较直观的认识。本文将有关记载东周王城的历史文献和建国以来对其所做的科学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梳理,从东周王城在周朝疆域中的布局及王城内部的规划格局两方面,对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洛阳;东周王城;布局

  西周末年,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犬戎的入侵,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自镐京东迁,兴建东周王城作为国都,其后历20余世300余年,始终为周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历史文献中的东周王城布局

有关东周王城城市布局的记载,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不全面,仅散见于《逸周书》、《周礼》、《左传》、《玉海》及东周青铜器铭文。如《玉海・宫解》:“王城面有三门,凡十二门。”《左传》上提到的圉门为正南门,乾祭门为正北门。《春秋大事表》还说鼎门为东正门。《逸周书・作雒解》说“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乃位五宫:太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令方彝等青铜器铭文则提到王城内有康宫,它由康寝、新宫、康宫大室、康公徉大室、康刺宫、康穆宫、康邵宫等部分组成。而关于城之大小长阔,《帝王世纪》谓“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晋《元康地道记》则云:“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折合今制,《帝王世纪》和晋《元康地道记》的记载基本一致,均是南北较长而东西稍短的长方形,非正方形。《考工记・匠人》云:“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明《永乐大典》所载周王城“三礼图”完全依据《考工记・匠人》所云而绘,街道方格网状纵横交错,整个城市方正规整。(图一)《元河南志》所载庄璟绘制的《周王城图》亦基本依据《考工记》绘制,不同的是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方形。(图二)

二、考古发现所见到东周王城的基本情况1954年,为配合洛阳市的城市建设,找到

并确定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以便于城市的规划,文化部组织考古人员进驻洛阳开始对东周王城进行勘察工作。至1958年,经过数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终于在洛河以北的涧河两岸找到该城址。此后又经过洛阳的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考古发掘,对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已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东周王城由四面土城墙组成,城址整体形状为长方形。其北城墙西起涧河东岸、东干沟村北的土冢(这是周王城的西北角),向东呈直线沿78°31′的方面至中储公司801仓库西围墙内(东距隋唐洛阳城西城墙约200米),全长20米,宽8~10米;东城墙北起北墙的东端,向南沿174°方向至洛阳市二十七中学后逐渐消失,残长

52考古研究

1800米,宽5米左右;西城墙北起北城墙的

西端,向南沿涧河东岸至王城公园西折,跨过涧河至七里河村北,再曲折南行至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南院南围墙内折向东止,全线曲折多变,呈阶梯形,墙宽5米左右;南城墙西起西城墙南端,向东呈直线沿°方向至洛河北岸消失,残长800余米,宽14米左右。在北墙之外发现东西向渠道一条,深5米左右,估计应为当时的护城壕;在东墙的东侧唐宫路一带,亦发现南北向渠道,

可能也是护城壕。(图三)文献中《左传》提到圉门为正南门,乾祭门为正北门;《春秋大事表》说鼎门为正东门;《玉海・宫解》说:“王城面有三门,凡十二门”;《考工记・匠人》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而目前在东周王城的四面城墙中,并未发现城门遗迹,可能已遭晚期破坏或考古工作尚未到位。

在东周王城内的西南隅、涧河入洛河处的瞿家屯村东北一带,发现两组南北毗邻

的大型建筑群基址。北组建筑的四周有夯土围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44米,南北宽约182米,方向近正南北。围墙的北面和西面有河道相绕,其正门推测设在南面。围墙内为长方形、方形和其他形状的夯土基址,其中最大的两块位于围墙中部偏北的地方,呈长形,南北并列,相距约6米。

图二 《元河南志》周王城图(庄璟)

图一 周王城“三礼图”(《永乐大典》)

一块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另一块东西长80米,南北宽30米。南组建筑紧靠北组建筑,整体呈长方形,其中部有两道南北向并行的夯土墙基,间隔约20米,将南组建筑分成东西两部分,但未见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推测南组建筑可能是北组建筑的附属建筑。在南北两组夯土建筑的东部,有一条宽约20米的南北向大道。两组夯土基址内出土大量东周时代的筒瓦、板瓦和半瓦当,表明这里应是东周城内的主要建筑之一。近几年来,在这片区域又发现三处大型夯土基④

址。其中一处呈长方形,因环境所限只发掘了西北角,知其南北长超过30米,西边和北边有宽115米的回廊,外墙基有包边砖。该夯土基址的西边亦紧邻南北向河道。《国语・周语》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指示周王宫大致的位置。而考古发现的这几处大片夯土基址所处的位置,与文献所记王宫的位置相接近。所以,这几处夯土建筑基址所在的东周

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53

图三 东周王城遗址布局图

王城西南部高地当为王城的宫殿区。宫殿区内布

局和结构,由于保存现状的残缺和考古发掘的局限性,目前尚不清楚。

20世纪70年代,在宫殿区的东南部,发现了80余座大型地下仓窖,集中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近300米的范围内,由东至西、由南

向北大致成行成排,排列有序,分布集中。如此众多、巨大的仓窖群只应是国家粮库。民以食为天,粮食乃国之根本。将仓窖区置于宫殿区附近是必要和科学的。

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相继在东周王城的西北部(东干沟村东北)和东北部(金谷园路中段)分别发掘出两处战国中晚期陶窑遗

址,总数近40座。其中一处窑场附近还发现有制骨、制玉和铸铜的作坊遗址。1998年在王城西北隅再度发现一处战国陶窑遗址,发掘范围

内发现陶窑达18座之多。这表明,东周王城的北半部当为手工业作坊区。

在王城内的一般性建筑基址发现的较少,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遭到后期的破坏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从东周文化层堆积较薄或缺失以及小型墓葬的分布散乱等情况来看,可能当时王城内居住的人口并不多。

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在周王城内发现万余座东周墓葬,并已发掘了其中3000余座。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周王城的东部地区。在南起洛阳市二十七中学、六一二所,北至纱厂东路,东起市邮政局,西至纱厂南路这个范围内,先后发现十余座带墓道的“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大型墓葬和大量中型墓葬,以及众多的小型墓葬。其间陪葬的殉葬坑、车马坑和马坑也多有发现。1957年发掘的西郊1号“甲”

54考古研究

字形大墓墓室长10米,宽9米,距地表深12米多,南端斜坡墓道长达40米,积石积炭,出土

带有墨书“天子”字样的石圭;1974年4月在人民西路西侧发掘的“甲”字形积石积炭墓

中出土“繁阳之金”剑;2001年在洛阳市27中学院内发现带4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1座,“中”字形大墓2座,已发掘的“亚”字形墓墓室长715米、宽615米,积石积炭,南墓道长37米,东、西、北三面墓道长10余米,出土

“□王作宝尊彝”铭文铜鼎;1982年在偏北部发现一座战国陪葬坑,出土120余件青铜器和23枚石磬,其礼组合鼎、簋各10件,超越了《仪礼》诸典籍所载天子“九鼎八簋”的制度,无疑当为周天子的陪葬坑;2002年7月在东周王城文化广场发现两座“甲”字形大墓和18座

ωλ󰁠

车马坑、兽骨坑,其中一座大型车马坑残存车25辆,马70匹,有一车由6匹马驾驭,验证了《王度记》所载“天子驾六,诸侯与卿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的记载,可知该车马坑属天子的规格,应为天子墓陪葬。从以上资料可确定东周王城的东半部当为王陵区。

限于历史文献的缺乏和考古发掘的局限性,对东周王城的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和王陵区只能作一个粗浅的认识,其原始面貌尚有今后大量的考古工作来揭示。

三、对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的认识

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王城在周朝疆域中的布局,一是王城内部的规划格局。

在周代的礼制中,“中”为最尊,“中”处四方之中心,既为四方供奉及拱卫的核心,也是控制四方的基点。《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荀子・大略篇》:“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种“天下之中”的礼制思想,也就成了古代的建都原则。

东周王城在周王朝的疆域中,位居天下之中。四周有群山为屏,其内河流纵横,水陆交通发达,为建都的最佳之地。《管子・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郑樵《通志》:“建邦设都,皆凭险阴。山川者,天之险也;城池者,人之阴也;城池必以山川为固。”《史记・周本纪》也说:洛邑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王城凭借其依山傍

ϖλ󰁠水、气候适宜、“天下之中”的地理条件满足周王朝统治四方的政治需要,更能凭借其险要的地理位置达到周王朝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目的。

周代堪为我国风水理论之发韧。早在周初周公营建新都成周之时,就先派召公来洛考察占卜问吉:“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

)东周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尚书・洛诰》时期的《考工记》、《管子》、《周礼》等著作,总结了城市建筑的经验,制定和提出了建国与营国制度以及城市的选址理论,亦为风水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周王城的选址,在其位置、气候、阴阳等方面均符合风水理论,是建都的最佳选择。

《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一朝一夫。”这是周人理想的城市规划原则。另外,周人的阴阳观念认为:南为阳,北为阴;东方居左,属阳;西方居右,属阴;东、南方位尊,西、北方位卑。王城的宫殿区属政权的象征,等级高,位于城址南部,居南方尊位;以商业为中心的市及手工业区,等级低,位于城址北部,居北方卑位,这符合“面朝后市”的原则。王陵区为安放祖宗的地方,位尊,故布局于城址的东部,即宫城之“左”。尽管目前考古尚未找到“社”的踪迹,但也能看出颇符“左祖右社”的原则。东周王城的布局虽与《考工记》记载的规定要求不完全一致,却大体上是符合这一理想化的模式。

此外,从王城内部的地理环境看,宫殿区选在城南部除了“位尊”这一主因素外,也与这里的地势较高且平坦,相对,较为安全有关。仓窖区紧邻宫殿区的东部,一方面是出于便利、安全和重要性等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亦与这里高亢的地势和直立性强的黄土宜于建窖储粮有关。西城墙蜿蜒曲折的主要原因不详,但估计与当时的河道走向有关。

ξλ󰁠

①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洛阳发掘报告》,

燕山出版社,19年。②④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资料。

⑤ 徐治亚、赵振华:《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

物》1981年第11期。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洛阳发掘报告》,

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

北京燕山出版社,19年;徐治亚、赵振华:《洛阳东周王城内的古窑址》,《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

⑦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

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第4期。⑧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发

掘记》,《考古》1959年第12期。

⑨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出土“繁阳之金”剑》,

《考古》1980第6期。⑩ 刘富良、安亚伟:

《洛阳:从车马坑找到东周王

陵》,《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55

ϖλ󰁠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路战国陪葬坑发掘

简报》,《考古学报》2002年第3期。

ωλ󰁠 俞凉区:《洛阳东周大型墓地及车马坑群》,《2003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4年。ξλ󰁠 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6年。

ψλ󰁠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6年。

(责任编辑:李丽娜)

(上接第50页){|∼λ󰁠λ󰁠λ󰁠陈淳、龚辛:

《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

究》,《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

υµ󰁠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257~348页,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0年。

ϖµ󰁠 李学勤:《秦公簋年代的再推定》,《中国历史博物

馆馆刊》第13、14辑,文物出版社,19年。ξµ󰁠 王国维:《古史新证》,4~6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年,李学勤:

υν󰁠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

究》,18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

ϖν󰁠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317页,12・60・2,

中华书局,1983年。

ων󰁠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

《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ξν󰁠 翦伯赞:《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郑杰祥编《夏

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ψν󰁠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73页,人民出版

社,1954年。

ζν󰁠 胡厚宣:《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殷墟博物苑

苑刊》19年创刊号。

{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0年秋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3期。

|ν󰁠 王迅:《五帝时代与夏代史迹的考古学观察》,《考

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ν󰁠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密县黄寨遗址的发

掘》,《华夏考古》1993年第3期。

∼ν󰁠 李维明:《二里头文化骨刻字符试介》,河北易县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9年。

《郭沫若先生对夏代的研究》,

《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ψµ󰁠 《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公布了此器的照片、

铭文拓片以及李学勤、裘锡圭、朱凤瀚、李零等先生的考释文章。

ζµ󰁠 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李学勤文

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江林昌等:《证认夏代始祖大禹》,《寻根》2003年第4期;余世诚:《国宝“遂公{µ󰁠 陈梦家:

1988年。

”的发现及其史学价值》,《中国石

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殷虚卜辞综述》,338页,中华书局,

|µ󰁠 徐锡台:《殷墟卜辞中

安)1984年第5期。

字考》,《人文杂志》(西

}µ󰁠 詹鄞鑫:《华夏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第5期。

(责任编辑:李丽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