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导演姜文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贡献与启示
“让子弹飞一会儿”
--------姜文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反思
在叫好又叫座的《让子弹飞》里,自信的张麻子有句重复了两次以上的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现实的中国电影产业正好和《让子弹飞》相映成趣。如果我们把贺岁片市场比作战场,那么在这个并无烽烟弥漫的战场上,姜文打响了漂亮的一。
17年来,姜文一共只拍过4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三部作品都证明了他并不认可“电影是娱乐时代的消费品”的观点,他试图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大量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人性的思辨性内容。一度,姜文在“站着赚钱”与“跪着赚钱”间迷失。2005年,姜文推出《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积攒了7年力量的爆发之作在票房上惨遭滑铁卢,剧情被指晦涩难懂。姜文表示,这部电影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教训,让他重新思考如何与观众相处的问题。在电影市场上,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懂得如何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的导演,才能笑到最后。姜文因此做出了改变,他努力研习市场之道,学会了如何克制个人表达,适度迎合观众以赢得一个“大大的天下”。因此,被定性为“拳头加枕头”的《让子弹飞》比起《鬼子来了》在影像表达上更加克制,同时,比起《太阳照常升起》则更照顾观众的感受。
不难看到,《让子弹飞》中,商业大片风格颇为明显,姜文说他遵循的是“好莱坞最遵循的模式”。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故事架构,《让子弹飞》在剧情上通俗易懂、脉络清晰,同时节奏紧凑,还带着些许荒诞主义的色彩。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尊重对生活的感觉,而《让子弹飞》更尊重电影的本质,就是要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如何拍出一部能够吸引人的电影?“心态放下,舒舒服服地拍。”显然,姜文所说的“放下”,需要有别于以往所谓文艺片的心态。
相反,在电影商业化的时代,第六代导演几乎集体失语于电影江湖,集体失语并不是他们失去了表达的机会,而是这种表达受到重视的程度越来越小。电影兼具商品和艺术属性,但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作为商品的电影自然重过作为艺术的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逐渐形成商业化雏形,在一大批电影人的努力下,国产电影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商业化之路。然而,十几年间,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商业电影却寥寥。一些胸怀崇高艺术理想的导演纷纷转投商业片,而这些影片在取得高票房的同时,也一次次透支了中国电影人的信誉。中国导演们忙于跟上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步伐,但无论是电影理念还是电影技术,都表现出无法弥补的差距。然而,商业片并不只意味着商业化的元素、商业的宣传、包装和发行模式;明星、噱头和俗文化也不是商业的内核;商业电影的真正本质,是用符合商业逻辑的方法来操作电影。从《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三年间,姜文的变化,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他在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上变得圆通了。
如果我们把子弹比作中国电影产业的话,那么,中国电影产业的复兴,并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衡量。中国电影票房过百亿,是现象,能够说明的是,随着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有了提升。正是广大观众的旺盛需求和购买力,才支撑起这么庞大的电影消费市场。电影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的地
方在于,电影产品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偏好。也就是说,国人爱国产电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2011年,不过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某一个年份。从现象来看,形势大好,但回到问题的基本面上,电影产业发达的基础工程还没有打好。因此,子弹能够飞多久,取决于我们对基本问题的正视和解决。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电影产业的复兴更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电影人踏踏实实的做好份内的每一件事,路还很长,我们亦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