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渊源
1. 马歇尔最早将产业内部结构称之为产业组织,他又把组织作为第四个的生产要素提出来;他对分工、规模经济、专业化、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代表性企业、收益递增与收益递减等现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他还揭示了产业组织中最本质的一对矛盾—规模经济和垄断之间的矛盾。2.斯拉法从质疑完全竞争理论的角度,论述了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不相容性3.张伯伦首先以纯粹竞争作为亚就得出发点,通过否定纯粹竞争存在的条件,引申出垄断和竞争的混合及垄断竞争的概念,其次,他又分析了双垄断和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机制,再次,他研究了影响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即产品差别,最后,他以产品差别为基础,分析了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并指出广告和其他非价格竞争是导致产品差别的重要因素4.琼 罗宾逊从消费者偏好和产品可替代性出发分析造成不完全竞争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垄断条件下的价格歧视和买方独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家对劳动力的买方独占所导致的剥削。 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一家企业在销售完全相同的产品时,根据购买数量、购买者特征或各种销售条件等,对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价格的定价行为,其实质是产品的销售价格与他们的边际成本的不对称性。条件: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企业必须能够了解或推断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企业必须能够阻止或地价购买再高价出售给其他消费者
的转卖行为。一级:指一家垄断企业了解并能够向每个消费者索取他愿意为每单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在完全价格歧视中,每一单位产品都具有不同的价格,垄断者通过对每单位产品索取不同的价格获得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二级:实质是产品价格与购买者的身份无关,只与购买者自身在不同产品之间的自我选择有关,价格取决于购买数量、质量及产品组合等有关消费内容。方式:两阶段消费,起购点与数量折扣,质量选择。三级:指企业根据购买者的不同特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并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定价行为。条件:企业拥有足够的信息,能够分辨消费者属于哪一类群体,并知道每一消费群体的总需求曲线,两类消费者群体总需求曲线的需求弹性也有所差异,如果企业能够阻止两个群体之间的转卖,那么它向两个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将会有利可图。方式:对拥有较高的需求弹性、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群体收取较低的价格或提供价格折扣,而对拥有较低的需求弹性的消费者群体收取比较高的价格。利用信息差异、时间价值差异、地理位置差异为基础进行价格歧视。 混合兼并和多样化经营
多样化经营是指企业不在单一产品或服务上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和销售,而是生产和销售一系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或在不同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类型:产品扩展型,市场扩展型,所有其他类型的混合式多样化经营。动机:追求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充分利用经营资源,分散经营风险,分摊固定成本,节省交易费用,获得税收优惠。影响:使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和地理区域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
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加企业的绝对规模,是企业拥有相对充足的财力;可有效的降低进入壁垒,可促进相关市场的竞争,降低其市场垄断程度,还可驱逐对手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还可使企业加强对原有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提高新企业的进入壁垒;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节约生产和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但可能拖累主营业务,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陷入困境。
我国产业组织目前面临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市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1.产业集中度低,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低位和作用较小2.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规模经济效益较差3.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低4.产品差别和进入壁垒较低,而退出壁垒较高。企业市场行为及存在问题:1.企业的市场交易行为逐步建立在经济契约的基础上,但违约行为也日见突出2.企业的价格行为逐步趋于正常,但恶性竞争也时有发生3.企业的非价格竞争日趋普遍4.企业的竞争意识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不正当竞争行为5.在行政垄断存在的同时,某些产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较弱。原因:1.历史形成的企业结构格局制约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合理布局2.政企不分的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一些国有企业仍未成为的市场行为主体3.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性垄断仍然阻碍着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4.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的企业兼并与联合的动力机制5.长期缺乏明确的产业组织的指导和有效的配套措施。对策:1.营造
激励有效竞争的制度环境(1)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首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其次,消除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再次,建立健全维持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体系。(2)深化经济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以塑造的市场竞争主体,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首先,进一部深化企业改革。其次,进行财政金融改革。再次,进行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降低企业的退出壁垒。(3)加快职能的转变,消除地区和行政垄断。2.实施产业合理化。(1)确定适当的进入和退出门槛,以确保企业的经济规模,避免规模不经济和过度竞争(2)促进国内企业的竞争与联合,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建立与发展(3)促进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现代化以及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4)适时地引入国外竞争,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5)促进国内大企业与公司进行并购和建立国际战略联盟3.培育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诸要素(1)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2)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和专业化的人才(3)促进知识和经济信息的传播与扩散(4)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广告就是告知公众某一事物、事件或某一规则,他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手段。功能:广告可以提供信息改变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从而影响市场结构。能提供关于产品价格、质量、有效性、服务保证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增加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可能性,提高某企业的市场份额。作用:推销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类型:1、搜寻品。指消费者
在购买之前通过检验就知道其特性,特别是质量产品,如家具、衣服可以通过视觉触觉检查而确定的产品。2、经验品。指消费者必须通过使用消费才能确定其特征的质量产品,如饮料、洗涤用品、食品、软件设计等难以确定质量的产品。对于搜寻品而言,(信息性)广告提供有关产品性质的直接信息,它可以准确描述消费者不能直接观察的物理特性。对于经验品而言,(劝导行)广告传递的信息是广告本身,即某产品或企业的知名度,它提供的是间接信息,并试图通过这种宣传广告告诉消费者某种产品上市,或某种产品质量好。 广告和价格竞争都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取得市场力量的基本竞争战略。关系是:1、有关产品特征的广告能够增加产品差别化程度,从而削弱价格竞争。2、价格广告加剧了价格竞争。做广告的原因:一是广告存在囚徒困境,二是并非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一致的,三是在存在转售价格控制的情况下,价格水平较高的行业,广告只是在提醒消费者零售商的存在。广告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广告强度与需求的广告弹性成正比,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成反比。广告规模经济与广告对进入壁垒的影响:广告费用的增加将促进集中。广告的福利效果:在一些情况下,广告会增加竞争并促进福利,如大量的经验表名有关相对价格的广告会增加竞争并改善的消费者福利;非价格广告能显示质量,从而解决劣质品问题。在另一些情况下,广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消费福利下降,如过度的劝导行广告和信息行广告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企业开始时将价格降低到成本以下,以便迫使竞
争对手退出市场和吓退潜在进入者,待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获取更多利润的行为策略。实行原因:1.通过暂时忍受亏损,将竞争对手赶出市场2.发出低成本信号3.获得强硬的名声4.获取成长的市场。采取措施避免价格竞争:说服老企业实行兼并;新企业可以在掠夺发生前与买主签订长期合同,预先确定价格;可在掠夺期减少产量以减少损失。夺取成功优势:规模优势,信念和声誉等有益的优势,空间优先权。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企业通过投资于研究与开发来降低它未来的成本;企业通过边干边学来积累经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1.相对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1)直接方式:干扰竞争对手的生产或销售过程;干扰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工作(2)间接方式:借助于管制来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利用互补性产品的生产来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提高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提高工资或其他投入品的价格2.提高全体企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