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祖本纪语法重点

高祖本纪语法重点

来源:保捱科技网


《高祖本纪》

一、一词多义(实词)

1、相

xiàng

①<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

②<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③<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⑤<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又】<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

⑥<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xiāng

①<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③<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相与】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结交;3、交好的人

2、固

①<形>坚固。《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名〉险固的地方。《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又】〈形使动>使……坚固;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形>稳固;牢固。《殽之战》:“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形>固执;顽固。《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副>坚决;坚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

⑤<副>本来;原来。《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⑥<副>当然。《垓下之战》:“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⑦<连>通“故”,所以,因此。

⑧<形>鄙陋。司马迁《报任安书》:“请略陈鄙陋。”

3、引

①<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

②<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③<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

④<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⑤<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⑥<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

⑦<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

⑧<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⑨<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⑩<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⑾<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⑿<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

⒀<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⒁<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⒂<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

4、辄

①去辄烧绝栈道 (就)

②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

5、解

①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②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

③秦人憙,秦军解(同“懈”)

6、让

①沛公又让不受——(推让)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谦让)

③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礼节)

7、易

①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高祖本纪》(轻视、看不起)

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容易)

③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鲁周公世家》(和悦)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交换)

⑤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改变)

⑥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更替)《愚公移山》

8、比

①比较,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 涉江》

②及,等到,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本纪》

③和……一样,乃并复丰,比沛

④勾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⑤接连,比三年大旱

9、壁

①营垒,汉王复入壁——《高祖本纪》

②驻扎,项王军壁垓下——《项羽本纪》

10、属

zhǔ

①<动>连接。《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②<动>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动>撰写。《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④<动>通“嘱”。托付。《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又】劝;劝请。《赤壁赋》:“举酒属客。”

⑤<动>通“嘱”,看。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属。”

shǔ

①<动>归属;隶属。《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

②<动>管辖。《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夸何也。”

③<名>部属。《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④<名>家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⑤<名>类;辈。《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数

shù

①<名>数目;数量。《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量。”

②<数>几;几个。《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名>算术。《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④<名>方法;技艺;方术。《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数。”

⑤<名>命运;定数。《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名>规律;法则。《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shǔ

①<动>计算;计数。《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

②<动>数说;列举。《<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shuò

<副>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形>密,与“疏”相对。《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2、谢

①<动>认错;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②<动>推辞;拒绝。《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③<动>告别;告辞。《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④<动>告诉;劝戒。《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⑤<动>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

⑥<动>凋谢;死。《芙蕖》:“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二、一词多义(虚词)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连词 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连词 如果)

2、因

①<动>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②<动>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③<动>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④<动>顺应。《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

⑤<名>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⑥<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⑦<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⑧<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⑨<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⑩<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以

①介词 把;乃以秦王属吏

②介词 因为;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③介词 用;啖以利

④动词,认为;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⑤连词 ,表承接;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4、然

①(连词 表转折,“但是”)然恐,不敢不服耳

②(代词 这样)不然,籍何以生此

③(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喟然太息曰

④(动词 认为……正确)沛公然其计

5、之

①动词 去、到;杨雄走之荥阳 / 驱之鸿门

②代词 代楚军;汉击楚军,大破之

③取独;项氏之所以失天下

6、为

①介词,对、向;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

②动词,做;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三、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常”通“尝”,曾经;“繇”通“徭”,服役)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掠卤”通“掠掳”,抢人抢物;“憙”通“喜”,高兴;“解”通“懈”,松懈)

5、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案堵”通“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6、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无”通“毋”,不要 ;“内”通“纳”,接纳;“距“通“拒”)

7、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意)

8、四月,兵罢戏下(“戏”通“麾”)

9、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乡”通“向”,面向)

四、古今异义

1、隆准 古:鼻子 今:准确

2、龙颜 古:上额 今:颜色,脸色

3、常有大度 古:远大的抱负(度,器度,抱负) 今:气量宽宏,能容人

4、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古:平民百姓 今:亲人,家属

5、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古:谋生职业 今:任务

6、纵观 古:任人自由观看 今:竖看,大范围看,放眼观察(形势等)

7、素易诸吏 古:看不起 今:容易

8、高祖竟酒,后 古:留下不走 今:方位,之后

9、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古:妇女小子 今:儿子、女儿

10、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古:德行忠厚的人 今:敬辞,称长辈

11、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 古:坐具,像板凳一类的东西

今: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

12、所过无不残破 古:毁坏 今:残缺破损

13、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古: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 今:省名

14、至固陵,不会 古:没有来会合 今:不能够

15、大王起微细 古:平民 今:非常细小

16、起为太上皇寿 古:敬酒献物,祝人长寿 今:祝人寿辰

1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古:没有恃以谋生的手段,此处指没有出息

今:放撒泼,蛮不讲理(作形容词)

游手好闲,品行不端正的人(作名词)

18、慷慨伤怀 古:感慨,叹息 今: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19、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古:规约 今:使不超出范围

20、吾所以有天下者 古: …的原因 今:表结果

21、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古:免除赋税徭役 今:重复

22、有功者害之 古:嫉恨 今:陷害

五、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使……坐)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至阳夏南止军(使…停止)

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

3.名词活用为动词

高祖常繇咸阳(服徭役)

沛公引兵西(向西行进)

吾当王关中(做王)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灭族)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建都)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素车白马)

不如仲力(勤奋) .

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

夜往见良 (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用眼睛)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向北)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天天)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 (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 (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

项羽妒贤嫉能(贤能的人)

诛暴逆(暴逆的秦朝)

六、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决胜于千里之外。

沛公兵遂先(于)诸侯至霸上

降(于)轵道旁

与项羽决胜(于)垓下

大败(于)垓下

啖以利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宾语前置

何以得主约?(何以:以何)

不然,籍何以生此?(何以:以何)

6. 省略句

(高祖)仁而爱人 (高祖)好酒及色

(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代(之)为上将军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于)昌邑,因与(之)俱攻秦军

高祖大朝群臣,置酒(于)未央前殿

四月甲辰,高祖崩(于)长乐宫。 与(之)偕攻开封。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己)与沛公俱西入关。

7.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所以:……的原因) ..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表比较和选择的固定句式,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

是以兵大败(是以:因此)

七、难句翻译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译: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从事一般老百姓所谋生的职业

2、廷中吏无所不狎侮----被。

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被他戏弄耍笑的。

3、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译: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

4、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

5、公始常欲奇此女

译:你起初总是想使这个女儿与众不同

6、诸将过之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定语后置

译:经过这个地方的各路将领很多了。我看只有沛公才是个德行高尚忠厚老实的人

7、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译: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提起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

8、二世使使者斩(之)以徇-----省略句

译:秦二世派使者将他斩首用来示众。

9、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译:凭借张良终于占领了韩国的轘辕险道

10、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武关,破之。

译:于是采用张良的计谋,派郦生,陆贾前去说服秦将,用利益利诱他们,乘机袭击武关,攻克城池。

11、乃以秦王属吏

译: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

12、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译:各官吏都一切照常。

13、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译:不要接纳诸侯军,逐渐在关中征兵来增强自己的兵力,抵抗诸侯军。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

14、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译:项伯想要使张良活下来,在夜里前去见张良,于是用道理明示项羽,项羽于是打消计划。

15、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译:沛公使上百骑兵跟从,赶马到鸿门,面见向项羽。

16、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译: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这样,我凭什么到这种地步。

17、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宾语前置

译: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

18、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译:离开时就全部烧掉陡壁上架起的栈道,用来防备诸侯或其他强盗偷袭,也是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之意。

19、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假设

译:(如果)等到天下平定之后,人们都安居乐业了,就不可能再用上他们了

20、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译:不如立即决策,率兵东进,与诸侯争权夺天下。

21、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

译:项羽的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会战,不利,向后退却。

2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译: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23、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译: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有名无实的人,是不应该把持皇帝之位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

24、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译: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人总是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会疑虑不安。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坚持(自己的意见)。

25、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译: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一定认为这样合适,那我也就从有利于国事上来考虑吧”

26、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译: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27、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译:高祖捧着玉制酒杯,起身向太上皇献酒祝寿,说:“当初大人常以为我没有才能,无可依仗,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28、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译:我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29、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译:高祖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最不能忘,我只是因为当初丰邑人跟着雍齿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沛县父老父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