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起源于宋朝,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
慧又饶有兴趣,所以
流传过程中深受人们的欢迎。
采访: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 张宝章(作为海淀区来说,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一个很著名的米家灯,北京市的各个灯市,比方说在灯市口、前门外、后门这些灯市都有米家灯展示,就有很多诗人写了很多关于米家灯的诗:西沟桥上月初升,西沟桥下水澄澄。奇石回廊都不见,游人还问米家灯。)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