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生物《生态系统》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保捱科技网


生态系统

适用年级

八年级

所需时间

共6课时 课内共用5课时,课外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生态系统是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在“生物与环境”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这个主题是在学习了“生

物圈中的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等的知识后将学生的视野进

一步拓展到宏观

的环境,是对前面生物学学习的深化和提高,符合学科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主题主要阐述

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结构、功能等。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五个专题。

专题一利用课前准备的图片在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用第一人

称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围绕各成分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里建立起各成分的作用及各成分是相

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专题二以课前准备的各种生态系统成分的黏贴画为切入点,全节贯穿其中,循序渐进的逐一突破食物

链、食物网等重难点知识。

专题三紧紧围绕“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通过教材的“观察与思考”认识到能量传递的途径是

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食物关系,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是不能颠倒的,是单向的,而

且捕食生物不可能利用被捕食生物的全部能量,明晰能量流动的特点。在物质循环方面,充分利用“细

菌、真菌”主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与统一。

专题四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新知。

专题五是在学习了前面专题后,从宏观上把前四个专题融为一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能自我调

节,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生态意识。

这五个专题的设计主要依托济南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同时也借鉴了其他版本的生物学教

材,进行了整合和概括。

本主题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讨论和探究交流,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难点是对生态系统功能

的理解。

本单元安排了1个“应用实践”、1个“观察思考”、5个“资料分析”、 1个“模拟活动”、1个“调查

活动”等多种方式,旨在通过详实多样的背景资料,构建生物与环境的核心概念体系,同时培养学生爱

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价值。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点击打开链接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以图片为切入点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尝试解释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

5.掌握物质循环中碳循环的过程。

6.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7.明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

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说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4.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

5.借助各生态系统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播放《汶上优美风光宣传片》,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3.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的

世界观。

4.确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资源利用率。

对应课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 以你感兴趣的生态系统为例,描述其组成。

2. 假如没有了生态系统的某成分,将会发生什么后果?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生物学道理是什么?

4. 为什么肉比蔬菜贵? 一山为什么不容二虎?。

5. 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为什么破坏了生态系统?对你有何启示?

专题划分

专题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课内1课时)

专题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课内 1课时)

专题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课内1课时)

专题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课内1课时)

专题五: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课内1课时)

(说明: 结合研修手册,前三个专题设置成授导型。)

专题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所需课时

本专题使用1课时

专题一概述

本专题是整个单元的学习基础,只有在明确生态系统组成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了解其功能。本专题的主

要学习内容是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对图片展现的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分析,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在学生充分讨论、角色扮演基础上,分析各种成分的作用,尝试归纳各成分之间的联系。

本专题分为四个环节进行,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种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明晰生态系统

组成的基本知识,达到能够自主分析某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成分的作用,能够进行实例应用的分析。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其组成。

2.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

力和思维

迁移能力。

2.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播放《汶上优美风光宣传片》,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2.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的世界观。

专题问题设计

1. 以池塘生态系统(图片)为例,描述其组成。

2. 尝试解释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及关系。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网络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电脑、投影仪等设施 黑板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情境渲染,激趣导入

播放 《汶上优美风光宣传片》,同学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

【问题引领】:置身于家乡优美的环境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视频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生物,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

的,从宏观上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培养爱家乡的自豪感,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活动二:引领探索,愉悦学习

课件展示几张生态系统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问题引领】:探究分析图中的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

1. 小组分组讨论: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并记录观察结果。(教材P40表格)。

编号

名称

类别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

1

2

3

4

……

2. 分组展示交流,相互完善和补充,概括出生态系统的两大类成分。

3. 教师引领:其中的生物成分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承担怎样的角色?

4. 阅读教材P41页相关部分,小组内探究交流。(疑难问题可走组互助)。

4. 小组竞答,教师点评总结并完善。

(设计目的:在交流合作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分享彼此的知识与经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活动三:探究延展

板画出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解。

【问题引领】:假如生态系统中的其中一种成分消失,将会发生什么?尝试总结各生物成分的关系。

1. 自主学习,据老师提供的板画,阅读教材。

2. 各组假设是其中的一种成分,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我是.........,如果没有我,世界将......... ”切实理

解植物、动物、微生物对地球的贡献。

3. 学生分配角色并讨论发言。

学生成果展示:

4. 梳理归纳,达成共识: 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设计目的:通过假设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第一人称的描述适合学

生的身心特点,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全身心融入课堂,打造高效课堂。)

活动四:学以致用

【问题引领】:生态球应摆在什么地方?其内的生物为什么能长时间的存活?

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推测,并说出理由。

(设计目的:利用家庭中的摆设回扣本节重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评价要点

可评价要素:

1. 观察生态系统的图片(活动)

评价方法: 基于量规的现场评价(师评+生评)

评价要点:(1)认真观察图片,较准确的找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组

成,无遗漏。

(2)善于合作,认真记录,完成活动报告。

2. 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作用及关系(探究与交流)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根据学生学习成果和互动展示情况评价)

评价要点:(1)积极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究,组内有分工,有合作,沟

通顺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就遇到的问题及时

有效的交流并解决。

(2)在展示交流中能较准确概括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 第一人称描述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评价 师评+生评)

评价要点:学生不仅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将其内化,用自己的语言表

达,语言流利顺畅,逻辑性强,思路清晰,连贯,体现较

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个性得到发展。

专题二

食物链与食物网

所需课时

本专题使用1课时

专题二概述

本专题是上一个专题的延伸,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后,生态系统的各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食物联

系。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承上启下的联系有助于

下一专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知道食物链的存在,并以食物链为切入点,引出营养级,研究一种生物在不同

食物链的位置得出营养级的可变性。进而顺理成章的导出食物网的概念。学习重点和难点是明确生态系

统中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本专题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通过探究学习理解生物由食物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进

而出现食物网。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明确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3. 解释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能力目标:

以图片突破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态系统和自身生活环境的关系。

专题问题设计

1. 尝试借助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植物和各动物之间的关系。

2.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表示方法和注意事项。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用粘纸板自制的“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图片”拼图材料

教学支撑环境

电脑、投影仪等设施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我动手 我创作

利用课前准备的生态系统各成分的黏贴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创作生态系统图。

【问题引领】:把以上图片“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设计目的:通过趣味实用的课堂游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温习旧知,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

脑,优化学习方法。)

学生成果展示:

活动二:探究新知

【问题引领】:尝试以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植物和各动物之间的关系。

1.小组内尝试形成链条式联系(食物链)。

2.组内探究如何表示一条食物链。

3.教师引领分析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

4.阅读教材P45页图片,分析讨论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的特点。

(设计目的:循序渐进,明确本节教学内容,建立食物链。)

学生成果展示:

活动三:循序渐进

模拟建立食物网

【问题引领】: 活动二中不同组的同学建立了多条食物链,一种动物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上,所处的营

养级也可以不同,我们把多条食物链放在一起,会发现什么联系。

(设计目的:以自我修正、扩大视野的态度积极探索,完善知识体系。)

组内合作尝试建立食物网。

1.学生成果展示及评价。

2.自主学习找出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学生成果展示:

评价要点

可评价要素:

1. 创作生态系统图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评价要点:(1)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合作实施效果好

(2)各成分“组装“有序、无误

(3)图片设计美观、合理

2.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建立

评价方法:投影展示+学生讲解(师生共评)

评价要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建立正确、有序。

(2)表达交流清晰,语言流畅。

(3)展示成果的多样性(如食物链多条)。

专题三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所需课时

本专题使用1课时

专题三概述

本专题是本单元主题的深化,在了解了生态系统和食物链、食物网的基础上,通过设疑引入新课,探

究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会运用能量流动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物质循环部分,从已有的知识经验

为切入点,描述碳循环的过程。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都是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意义。

本专题分为三个环节进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明白能量流动的过程、

特点并指导我们

的日常生活。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

2.掌握物质循环中碳循环的过程。

3. 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和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培养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2.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的世界观。

3.确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资源利用率。

专题问题设计

1. 通过课件中展示的问题,总结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2. 如何做才能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

3. 以碳循环为例尝试描述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支撑环境

电脑、投影仪等设施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激情设疑 导入新课

假设你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

没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1. 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 先吃玉米,然后吃鸡

3. 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 4. 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

【问题引领】:你知道这种野外环境下的生存技巧吗?为什么第一种方法更科学?

(设计目的: 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带着疑问进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打造高效课堂。)

活动二:探究交流 逐一突破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引领】: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是怎样的?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观看多媒体演示,可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同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组讨论后展示成果。)

【问题引领】:通过课件中展示的问题,总结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1. 学生阅读课本、结合课件,小组内探究交流以上问题。

2. 分小组分别展示各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并补充完善。

3.动画展示不同营养级的数量对比。

4. 师生共同参与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能量流动,提高资源利用率

图片引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满足人类的需求。

【问题引领】:你还知道哪些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法?

1.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动物性食物。/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发展节约型产业/大力植树造林等。)

2.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忆细菌真菌主题中的知识经验。尝试描述循环过程。

【问题引领】:以碳循环为例尝试描述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1.小组内看图交流。各组派代表交流。全班交流。

2.师生达成共识,物质是循环的。

(设计目的: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学生能做的,教师一定要让给学生去做,学生是学习的主

题。)

活动三:拓展、应用

回归导入新课时的问题引领,“【问题引领】:你知道这种野外环境下的生存技巧吗?为什么第一种方

法更科学?”

(设计目的:同样的问题再次解答,会有不同的认识,增加学生掌握新知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评价要点

可评价要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评价方法: 现场评价、学生互评(根据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的表现

进行评价。)

评价要点:(1)能够与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完成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设

计。

(2)能够正确分析探究的结果和结论。

(3)能解决与能量有关的相关实际问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和互动展示情况评价)

评价要点:(1)能够完整表述物质循环的内容。

(2)能够忆起细菌真菌的旧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