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舒忧解郁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舒忧解郁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山西中医 2006年6月第22卷第3期         SHANXIJOFTCM June.2006Vol.22No.3

舒忧解郁方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梁文华 张维颖

摘要:目的:观察舒忧解郁方早期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用常规西药治疗并加服中药舒忧解郁方。对照组(32例)单纯用西药治疗,对治疗前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忧解郁方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并能明显促进中风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中风;抑郁症;舒忧解郁方;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2006)03-0020-02

ClinicalObservationontheEffectofShuyouJieyuFormula(SJF,舒忧解郁方)inTreatingDepressionafterApoplexy LIANGWen-hua,ZHANGWei-yin(QiaoliHospitalofTCMinDoumenDistrict,ZhuhaiCity,GuangdongProvince,Zhuhai,51912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SJFintreatingdepressionafterapoplexyintheearlystage.Method:patientswithdepressionafterapoplexy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treatmentgroup(32cases)treatedwithwesternmedicineandSJFandthecontrolgroup(32cases)treatedwithwesternmedicinealone.Andthetwogroupswerecomparedbeforeandaftertreatment.Result:Thescoresof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andneuralfunctiondefectscaleinthetreatmentgroupweresuperiortothatinthecontrolgroupsignificantly(P<0.01).Conclusion:SJFhasgoodeffectintreatingdepres-sionafterapoplexy.

Keywords:apoplexy;depression;ShugouJieyuformula;therapyofTCM  中风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研究统计其发病率约占中风患者的30%左右,并且是影响中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自2000年6月至2003年9月,笔者应用舒忧解郁方早期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42例,出血性卒中22例。符合中等以上程度的抑郁表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16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1~75岁,平均58.6±4.4岁;入选时HAMD评分18~30分,平均22.6±3.8分;MESSS评分16~39分,平均22.3±4.8分。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9~74岁,平均61.2±3.2岁;入选时HAMD

评分18~29分,平均22.4±3.6分;MESSS评分16

~38分,平均21.6±4.5分。两组在性别、年龄、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脑卒中的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2)抑郁症的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1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16分。

1.3 病例纳入标准:(1)初次发病且发病在48h之内;(2)符合本病西医诊断标准;(3)年龄在40~75岁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1)肿瘤、血液病、外伤所致脑卒中;(2)有器质性精神障碍史和病前有抑郁史;(3)神志不清、失语、痴呆及不能配合临床体检和精神检查;(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积分增加达到40分以上者;(5)年龄≥75岁,HDMA≤17分;(6)严重心、肺、肝、肾疾患者。  作者简介:梁文华,男,1969年8月生,主治中医师,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珠海 519125);张维颖,中山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山西中医 2006年6月第22卷第3期         SHANXIJOFTCM June.2006Vol.22No.3    ·21·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出血性卒中者: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低流量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缺血性卒中者:低流量吸氧,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次,每日1次,舒血宁1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口服阿斯匹林100mg/次,每日1次。若颅内压过高时,予20%甘露醇溶液250mL快速静滴,每8~12h一次,视病情予抗感染,控制血压、血糖、护胃及支持对症治疗。配合必要的康复治疗。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舒忧解郁方,药用:柴胡12g,郁金、柏子仁、酸枣仁、香附、石菖蒲、五味子、山萸肉、女贞子、枸杞子各15g,大枣20g,炙甘草6g。由我院用自动煎药包装机统一制备,每包100mL,每次1包,每日两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

3 治疗结果3.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x±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n3232

治疗前22.6±3.822.4±3.6

治疗后5.2±3.31)2)

多种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许多研

究表明,中风病人常因抑郁、悲观、失望而对治疗丧失信心,不愿与医务人员配合,甚至拒绝进食和治疗,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发生关节强直、褥疮等合并症。身体的诸多不适又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日趋恶化,最终导致康复失败。因此临床上仅重视躯体功能的治疗,而没有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常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影响中风患者的全面康复。中风后长期的抑郁状态亦会对躯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中风再发,故对中风后抑郁症应积极干预治疗。4.2 中风后抑郁症在中医学属于郁证范畴。笔者认为,中风患者因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而难以承受打击,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最终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抑郁。故中风后抑郁症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各脏的气血和阴阳失调有密切关系。舒忧解郁方中柴胡、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石菖蒲养心安神通窍;大枣、炙甘草健脾养血;山萸肉、女贞子、枸杞子补肾益气,养血安神。诸药合用,使气顺郁解,心神得养,清窍得开,髓海得充,诸虚得补,使患者最终达到整体康复的目的。临床应用表明舒忧解郁方早期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

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5-48.[3] 冯蓓蕾,王翘楚,顾丽芬.脑卒中后抑郁症研究现状[J].国

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1):14-15.

(收稿日期:2006-03-01)

本文编辑:王福岗

[3]

14.2±3.91) 

注: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2)与对照组治疗后

比较,P<0.01。

3.2 两组治疗前后MESSS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在治疗后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ESSS评分比较(-x±s)

组别治疗组

n32

治疗前22.3±4.8

治疗后8.8±3.62)3)

对照组3221.6±4.513.2±4.4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1。

启  事

凡因故未能在邮局订到本刊的读者,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2006年每期定价3.50元,全年定价21.00元。另有少量1994年平装合订本,每本15元;1994年精装合订本,每本25元;1997、1998、1999年合订本,平装每本25元,精装每本35元;2000~2005年合订本,平装每本30元,精装每本40元。

汇款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东华门23号,《山西中医》编辑部,邮编:030013。

3.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4 讨论

4.1 中风后抑郁是脑血管意外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目前有两种学说:一为“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即中风后抑郁的发病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二为“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家庭、社会、生理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