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舞台剧和电影艺术在时空感上的区别:看,是我们从外界获得信息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在
电影里,我们是通过银幕看到视觉形象的。在舞台剧里我们直接看到视觉形象,只是在这里距离决定效果而已。电影的透镜和麦克风决定了电影时空的真度的性质。
电影属于后艺术 电影更接近生活。视觉与听觉的和谐。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
作为一门艺术,电影的本质特征可以从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四个方面来思考: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和非同一性;作为一门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作为一种思维类型的特征和方法;电影和其他关联艺术的区别。这个四个方面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
舞台剧的传统源远流长,曾经有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
现代传媒的发展电影、电视、互联网开始占据了我们大多数的阅读时间,而舞台剧更多的成为了小众艺术,观众不在踊跃,观众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足不出户的欣赏电视电影。但只要细心就可以发现,电视电影所带来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舞台剧的演出。电视剧作为现代主要的表演媒介,它的出现更多的丰富了艺术的表演形式,当然其中也不乏烂俗拙劣的表演,但就宏观而言电视剧拥有着强大的表演优势。电视剧往往能用40个小时去演绎一个故事,人物的塑造以及人物性格不再沿用以往的方式,在传统的戏剧中人物所站的位置往往说明了人物的重要性,而人物的人格取向观众则可通过演员的化妆进行判断,白脸的红脸的黑脸的,一目了然,立场分明。而现代电视剧,则再也不用这些原始直观的表现手法,电视剧能慢慢的从人物的成长历程切入,用20个小时去表现人物的人格,用真实的道具去丰富表演,这一点现代舞台剧无论如何是无法比拟的。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舞台剧的末日来临。
电影里观众因为距离和表演方式并不能通过镜头特写去发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演员与观众的必然距离决定了此前细腻的表现方式的不可行,但舞台剧有她自己的表演空间,在濮存昕扮演的周萍夸张的哆嗦中,在他那一惊一诈的脚步中舞台剧用着自己的语言同样很好的透析出人物的性格。而电影从时间上更接近现代话剧,同样每场约2个小时的演出,叙述故事的侧重面不尽相同,电影则以宏大的场景以及绚丽的色彩的表现占据着市场,这些舞台剧永不可触及,但舞台剧特有的细腻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表演,确是以上二者永不可为的。电影、舞台剧都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表演方式,而他们都以时代为背景,以时代的眼光解读着作品,现代舞台剧不会因为电视、电影的介入而悖离自己的方向。电影和舞台剧有不同的性质,它们代表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思维方式。
剧是人体艺术 戏剧是表演艺术 戏剧需要 演员 角色 和观众 缺一不可。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音乐的音响与表演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只有视觉和听觉效果达到和谐统一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够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2. 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不同:一部电影,不管是小片还是大片,短短两三个小时,我们
不能期望它承载多么厚重的思想,也不能期望它能够解决多少社会问题,它就是讲一个故事。做电影的目的,首先是让观众愿意看,喜欢看。观众来就是图个痛快,痛快地笑,痛快地哭,狠狠发泄一把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就足够了。
对商业电影来说,合理合法地赚钱是第一位的,作为电影人,咱们能够捎带着推销一些个人想法,不管推销多少都是额外的赚头。一部电影,既能赚大钱,又能表达想法与千千万万观众分享,甚至影响大众,实现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那才更难得的吧。
“电影的艺术性好比一个小孩,天马行空,比较认真、任性;电影的商业性好比爸爸,比较有势力,也比较负责任,因为他得赚钱养家。”陈可辛导演这样形容电影商业性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在高度物质化的现代社会,即使是一部艺术电影也必须或多或少地考虑到自身的商业化效果,商业性跟艺术性本身就是分不开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电影都需要。
商业性可以让电影有更多形式,同时也有更多的表现元素在里面,同时特别是在现阶段,电影的宣传也是非常耗资的事情,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在电影上映之前狂轰乱炸,可能就造不出来一定的“势”,就可能失去一部分市场,观众对此就没有非常强烈的观影欲望,当然票房自然就会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讲,商业性是电影的衣食父母,没有商业作为支撑,就没有办法来拍摄电影,演员要拿钱,一切拍摄的费用都是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在国内小成本电影也要几十万,大的需要几亿元,都是一个钱的问题。 商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片人考虑的事情,而艺术性则是导演主要考虑的事情,导演要把握剧情、人物关系等等,一句话那就是,怎么样讲好故事,让观众喜欢看,而且非常耐看,同时什么样的故事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来看,在看的过程中不只是哈哈一笑,而是带着更多的思考,或者是社会责任感,或者是人生价值等等,总之不能非常的空洞。在此期间,还要有很好的审美效果,让愉悦观众的身心,让观众看了非常的舒服,或者达到一种共鸣,或者是有更巧妙的特殊效果,也是观众非常期待的。
太强商业性导致的结果就是艺术性的缺失,请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不要重拍。
艺术电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所谓艺术电影的主题都是探求哲理、挖掘人性之类的深奥题材,拍摄手法不拘一格;而商业电影往往为了迎合广大观众的欣赏口味,拍摄手法以视听感官的刺激为方向,于是这个导演看见那个导演的方法受欢迎就拿来借鉴,日久天长就难免落入俗套。
艺术电影讲究艺术本身的完美或创新,艺术性是其至高的追求。而商业电影主要是为博取世俗大众的一笑,或者是某些不良社会成员的嗜好而拍的!这在某种层度上也可以说是把二者分了下层次,大家或许都愿意把自己和艺术电影扯上边,但是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更乐于看商业电影的!为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减压啊!
1广告与美2.品牌形象3,广告定位情感诉求在广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