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商朝 太宰、冢宰、阿衡
───────────────────────────────────────
西周 三公、太宰、冢宰、小宰(副宰相)。
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和太保。太宰或冢宰,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
───────────────────────────────────────
东周 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春秋时期,上卿、左相、右相(齐国),正卿(晋国),庶长(秦国),大夫(越国),左师、右师(宋国),令尹(楚国)。
战国时期,大良造、相国、左丞相、右丞相(秦国),令尹(楚国)。
───────────────────────────────────────
秦朝 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
───────────────────────────────────────
西汉 丞相、相国、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令、大司徒、宰衡、大司马(太尉)、大将军、御史大夫(副宰相)、大司空(副宰相)。
汉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
汉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
三公为大司马(掌兵权)、大司徒(掌民政)和大司空。
───────────────────────────────────────
东汉 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尚书令、相国、丞相、大司空(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
汉光武帝时,三公又改称司徒、太尉、司空。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
魏 司徒、太尉、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丞相、司空(副宰相)。
魏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监比令位次略高。
───────────────────────────────────────
蜀 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
诸葛亮任丞相,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
吴 丞相。顾雍、陆逊曾任过丞相
───────────────────────────────────────
西晋 尚书令、相国、丞相、尚书左仆射(副宰相)、尚书右仆射(副宰相)。
太宰、太傅和太保称上公,为虚衔。
大司马、大将军为荣誉头衔,在地方充任都督。
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司,也为荣誉头衔,但尚保留着一些宰相权力。
以上诸公合称八公。
───────────────────────────────────────
东晋 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副宰相)、尚书右仆射(副宰相)。没袭西晋制度。
───────────────────────────────────────
十六国 前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冉魏、前秦、后秦、后凉,大多以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丞相、司徒为宰相;
后赵、南凉、西凉、北凉,大多以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尚书左右丞为宰相。
北燕、西秦、大夏则先后以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尚书、左辅、右弼为宰相。
───────────────────────────────────────
南朝 以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副宰相。
南朝的三公、八公为尊宠之衔,不是实际宰相;录尚书事偶而设置;中书监和中书令多数情况为荣誉职位。
───────────────────────────────────────
北朝 北魏的三公、八公为名誉官衔,但在北魏初期具有一些实权。
北魏的宰相是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而以尚书令为首相。
东魏和西魏由北魏而成,北齐则由东魏演变而成,这三个王朝的宰相职称与北魏相同,但也有少数权臣以丞相、大丞相的名衔行使相权。
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名誉官位,而以大冢宰、大司徒为宰相,大冢宰为首相。
───────────────────────────────────────
隋朝 内史令为内史省的长官,纳言为门下省的长官,尚书令为尚书省的长官。
中书监改称内史令,侍中改称纳言,与尚书令三者同为宰相,职权同南北朝。
以别职加上“参掌政事”、“参掌朝政”之衔,也可视为宰相。
随朝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既无实权也无属官,为荣誉官职。
───────────────────────────────────────
唐朝 唐高祖时期,以内史令或中书令、纳言或侍中、尚书令为宰相。
唐太宗即位后,新设尚书左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主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
唐太宗后期,改以其他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
事”等名衔并为宰相职;唐高宗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
唐中宗、睿宗、武则天时,一度将中书省改称凤阁、门下省改鸾台、尚书省改称文昌台,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左右相(即原尚书省左右仆射)为宰相。
唐中宗复辟后,又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宰相。
唐玄宗即位后,一度将中书省改称紫微省、门下省改称黄门省、尚书省改称文昌台,以紫微令、黄门令、左右丞相(即原尚书省左右仆射)为宰相。不久又恢复中宗复辟后的官称,一直沿用至唐朝灭亡。
───────────────────────────────────────
五代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为宰相
───────────────────────────────────────
十国 暂缺资料
───────────────────────────────────────
北宋 宋太祖开国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分别为首相和副相。
正副宰相和枢密院的正副枢密使合称为宰执,或宰辅。
宋神宗改革官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分别为首相和次相。另设副相四员,依次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沿书右丞。
宋徽宗再度改官制,以太宰为首相,少宰为次相,副相四员的官名依旧。
───────────────────────────────────────
南宋 宋高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宋孝宗时,改设左、右丞相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一直没用至南宋灭亡。
───────────────────────────────────────
辽朝 设左宰相、右宰相,并设总知军国事、知军国事为副宰相。
───────────────────────────────────────
金朝 开国之初,设相当于宰相之职的“勃极烈”4人为宰相。
金太祖在攻占燕云地区后,在这一地区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为宰相。
金太宗在汉地建尚书省,设尚书左右仆射,作为汉地的宰相。
金熙宗时期,统一了内地和汉地的官制,废除了勃极烈制度,以尚书令、左丞相、右丞相为宰相,并设左丞、右丞为副相,另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官作为正、副宰相的助手。此时的尚书令为荣誉职衔,以左丞相、右丞相为实际宰相。
海陵王时期,再改官制,以尚书令为宰相,而不设左右丞相、参知政事,并废除平章政事;
金世宗时期,又再改官制,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官,又以左右丞、参知政事为执政官。
───────────────────────────────────────
元朝 元太祖成吉思汗丞相一职称为大必?赤。
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后,以中书令、左右丞相为宰相,由大臣担任。
元世祖忽必烈时,仿照汉制的官制,以中书令为宰相,常以皇储兼领,但形同虚设,而实际上的宰相为左、右丞相,又设平章政事为次相,而以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
───────────────────────────────────────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为中枢机构,设左丞相、右丞相为宰相,以平章政事为次相。
洪武13年(公元1370年),废除丞相一职,改设内阁,置学士协办,皇帝亲理国政,六部掌中枢大权。但这时的内阁大学士公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
明仁宗在位时,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侍郎等担任,地位明显提高,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然后皇帝裁决。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害部门。
明世宗朱厚骢(嘉靖)以后,内阁成为的、凌架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内阁明朝大学士称阁老,或阁臣、宰辅。宰辅少时为一人,多时人,为首的称首辅或元辅,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明朝设有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谨身殿;
南明是明朝的残余势均力势力,先后在南方建成立过六个小政权,都沿用明朝的宰相制度,以内阁大学士为宰辅。
───────────────────────────────────────
清朝 清太祖努乐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只设五个大臣作为辅佐。
清太宗皇太极,又设立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合称三院(后称内三馆),内三院各以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其长官,是为清宰相的前身。
清顺治15年(公元1658年),仿照明制,将内三院改称内阁,设置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其正副长官。
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内阁正式成为朝廷中枢机构,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也正式成为正、副宰相。
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时,成立军机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要政,总揽军国大计。军机处设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为宰相。军机大臣在任命时,按其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设领班一人,以满族大臣担任,总揽军政,是为首席军机大臣,即首辅。从此军机大臣就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大学士则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军机大臣常挂以大学士的名衔。
清宣统三年(末年即公元1911年),军机处撤消,先后成立过皇家内阁和责任内阁,设内阁总理大臣,即宰相。奕劻任此职,后改任袁世凯,不到半年辛亥爆发,清王朝崩溃。
清朝以皇太极至雍正朝的大学士、朝隆帝至清亡的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为宰相,而以乾隆帝至清末的大学士作为名誉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