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借贷纠纷债权人起诉需要法庭审判立案,胜诉后可申请执行立案。行动建议包括准备起诉状和证据材料提交给立案庭,参与开庭审判,如胜诉后债务人不还款可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分析
通常是审判立案。
1、民事借贷纠纷债权人起诉的是需要法庭进行审判的,所以说是审判立案。
2、只有在法庭判决债权人胜诉后,债务人仍旧不还款的,在债权人的申请下才会进行执行。
行动建议:
1、这些人需要准备的是起诉状以及相应的证据材料提交给的立案庭进行立案。
2、立案庭在立案后通常会安排时间开庭,在开庭的整个过程都是属于审判的。
3、当法庭判决债权人胜诉后,如果债务人还是不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还款,债权人就可以向申请强制执行,这个时候进行的就是执行立案。
拓展延伸
欠款纠纷:起诉审判与执行立案的取舍
在欠款纠纷中,当债务人拒绝偿还债务时,债权人面临着选择起诉审判或执行立案的取舍。起诉审判是通过进行诉讼程序,依法判决债务人承担法律责任;而执行立案则是通过强制执行手段,追索债务人财产来实现债权的方式。在选择上,起诉审判通常适用于争议较大、涉及法律解释等复杂问题的案件;而执行立案则适用于债务人有实际可供执行的财产的情况。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债务人的财产状况以及追债成本等因素,债权人需谨慎权衡,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结语
在民事借贷纠纷中,债权人面临选择起诉审判或执行立案的抉择。起诉审判适用于争议较大的案件,执行立案适用于有实际可供执行财产的情况。债权人应准备起诉状和证据材料,提交给进行立案,并在法庭判决胜诉后,如债务人仍不履行还款义务,可申请强制执行。维护权益需谨慎权衡,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三十四条 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三十一条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或者与第一审人民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执行。
法律规定由人民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四十二条 人民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