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