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3分)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 1 -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异它甥。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
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及周武帝崩,后追思如丧所生。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
后事元贞太后,以孝闻。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能辨也。
炀帝时,高祖为扶风太守,有骏马数匹。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未几,后崩于涿郡,时年四十五。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以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因流涕谓诸子曰:“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帝有天下,诏即所墓园为寿安陵。谥曰“穆”,后祔葬献陵。 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太穆顺圣皇后。
(取材于《旧唐书·后妃列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窃言于帝曰 .
窃:私下 患:祸患 纳:宠信 工:擅长
B. 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C. 武帝深纳之 .D. 工为篇章规诫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B. 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C. 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D. 后事之/独怡谨尽孝/或淹月不释衣履/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辨也
- 2 -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窦氏是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后来嫁给高祖为妻。 B. 窦氏年幼时就曾劝说武帝以百姓为念,善待娶自突厥的皇后。 C. 窦氏父母商定,射中门屏上所画孔雀眼睛者才可娶窦氏为妻。 D. 高祖听从了窦氏的劝说直接将自己的骏马献给了炀帝,得到提升。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4分)
(2)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4分)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8.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9.“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 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 (2)《雨巷》中诗人反复拿丁香比喻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 ”。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纵火者
(美)伯纳德·杰克逊
①
①弗赖伊大厦共有十层楼。里面曾有许多气派的办公室,现在却人去楼空了。那些野蛮的汪达尔人不但往大厦的窗户里投石头,还用油漆在墙上乱喷乱涂。这两年来,弗赖伊先生,这座大厦的所有者,一直在设法卖掉它。但却没人愿买。
②不久,弗赖伊先生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希拉。一周后,他们两个面对面地坐在他的办公室里。 ③“纵火是一件危险的事,弗赖伊先生,”希拉告诉他,“它要靠一些你从学校中无法学到的技能来完成。”
④“是的,我明白。”弗赖伊先生回答。他过分紧张地吞咽着空气。
- 3 -
⑤“它的费用也很高。”希拉说着,用手指轻轻拍拍她的钱袋。
⑥弗赖伊先生把一个手提包从桌子上直接朝她推过去。“这里是我们说好的数,”他说,“你什么时候动手?”
⑦“今晚,”希拉一面回答,一面数钱,“你不会觉得太迟吧?” ⑧“今晚很合适,”弗赖伊先生回答,“我急需那笔保险金。”
⑨当晚11点,希拉开始沿着弗赖伊大厦里的一条狭窄走廊摸索着前行。找到能把自己引到地下室的楼梯后,她继续往下走。在那里,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她发现了她需要的东西。她在保险盒附近的一大堆垃圾里埋过一个炸药包。当炸药爆炸时,那些垃圾会首先起火。火灾调查员们将把电线短路当作这次火灾的起因。
⑩希拉把点火定时器调到十分钟那里,然后离开了大厦。多数纵火者都会立即从纵火现场逃离,希拉却不。她喜欢待在附近,看她的工作完成得如何。她停留的时间从不超过几分钟——确信自己能挣到那笔钱后就走。
⑪希拉慢慢地走向街对面,坐进她的车里。她假装正在等人。大街的另一头,一群观众正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没人觉得一个坐在车里的年轻女人有什么不寻常。 ⑫希拉听到了微弱的爆炸声。她希望别人都听不到。几分钟内,浓烟从几扇前门的底下钻了出来。火势迅速增强,烟雾开始从第二、三层窗户里往外冒。这时,希拉听到了警笛声。四辆救火车停到大厦前面。火苗蹿得更高,烟雾也越来越浓。连消防队员也不能接近这座大厦。人群开始聚集过来。几个人坐在她汽车的引擎盖上观望。
⑬“对不起,女士,你只能离开这里,”一名消防队员从街对面走过来说,“更多的救火车正在往这里开。到时候我们将要用这个地方停车。”说完,他转过身,对身后的消防队员们喊着命令。整座大厦都在冒烟。
⑭希拉已经看得够多了。她发动汽车,慢慢地沿着路边往前开。开到一个角落时,她从后视镜中最后望了一眼。街上塞满了救火车。更多的救火车还在远处尖叫。希拉微笑了。每件事都像计划的那样完美。
⑮她缓缓地往家的方向驶去。
⑯“现在我可以想想该怎么花那五万美元了,”她想,“可能会有一个悠长的假期„„我听说,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夏威夷是个不错的地方。是的,夏威夷听起来就像那种地方„„” ⑰当车开到她家附近时,她觉得好像出什么事了。她发现街上站着一些人,正在对什么东西指指点点。希拉放慢车速,眯着眼往大街的下方看。在这个晴爽的夜,火光以一种可怕的光焰把附近地区映得一片通明。
⑱希拉把车停在路边,从车里走出来。在她的前方,那座被火舌吞没的房子就是她的家!当屋顶被烧毁时,她能听到木头的噼啪声。
⑲希拉的邻居卢卡斯先生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根园艺胶管。一股涓细的水流消失在火苗之中。 ⑳“抱歉,希拉,”他说,“我很想浇灭它。可火势却越来越猛。这样一所小房子根本挡不住这么大的火。”
(21)希拉想着所有正在冒烟的家具和衣服。她也想到了别的。弗赖伊先生付给她的酬金就在那所房子里。五万美元正在被已经卷上屋顶的火焰吞噬!
(22)“救火车在哪儿?”她疯狂地大叫起来,“没人给消防部门打电话吗?”
(23)“我给他们打了,”卢卡斯先生回答。“但所有的救火车都去对付布雷迪街的大火了。你没听说?弗赖伊大厦起火了!”
【注】①汪达尔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五世纪入侵高卢和西班牙,455年占领罗马并大肆破坏掠夺。后来,人们用“汪达尔人”这个词指代那些恶意破坏他人财产或艺术品的人。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希拉对纵火一事信心满满,但没有想到自家却被同时纵火,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善恶
- 4 -
有报的观点。
B.文章第四段弗赖伊听说纵火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后,显得非常紧张,是因为他清楚纵火毕竟是违法事件,良心感到不安。 C.炸药按时爆炸,火灾制造成功,火灾调查员把电线短路当作火灾的起因,以致希拉微笑了,每件事都像计划的那样完美。
D.小说以策划弗赖伊大厦纵火开始,以因救弗赖伊大厦火灾而未能顾及希拉家火灾结束,作者巧妙地将两起火灾联系起来,结局突兀而自然,令人深思。
E.弗赖伊大厦人去楼空,被人恣意破坏,也一直卖不出去;更有弗赖伊以策划纵火案来牟取私利:这暗示了他是一个唯利是图、阴险狡诈、不得人缘的人。
(2)小说结尾惊奇地出现希拉家火灾,作者是如何巧妙地使故事的发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6
分)
(3)文章第十二段多处描写了弗赖伊大厦火灾时的火势,这个场面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4)无巧不成书,希拉在纵火的同时,自家的房子也被焚。请就该起纵火案的纵火者、作案动机、作案
时间及作案经过等,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像梁任公先生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 的话是很难听得到的。
(2)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 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些则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
(3)散文,就像这山谷的“岩滴”,道旁的“野花”,引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所”,走进一个丰富而 的“极乐世界”。
A. 自负 蕴含 深邃 B. 自得 内涵 深沉 C. 自得 蕴含 深沉 D. 自负 内涵 深邃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捉妖记》火了,很多人在诟病“妖界”动画过于美国化,引发对小妖王胡巴的前世今生的质疑,但
不能否认它的卖座得益于一些创新精神和冒险的勇气。 B.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已经
被大多数人在今天接受。 C. 最后在全国各地出现的一波天空蓝让民众惊叹,大家认为,关停高能耗的污染企业,优化汽车燃油标
准,提升居民使用燃料的品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这变乱发生在唐中叶,把唐代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政治和经济都起了剧烈的变化:
①这一切都反映在杜甫的诗中
②此后唐代的诗歌便脱去了色彩斑斓的浪漫的衣裳
③经济上,由于连年的战乱,生产力大大降低,社会的贫困一天比一天加深 ④杜甫也在这些诗里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
- 5 -
,有一部分走上了现实主义朴质的道路。
⑤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住外族的入侵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①④②
C.⑤①④③②
D.③⑤②①④
15.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 分)
汉字经历了① 两大发展阶段。这里讲的“古”“今”有特定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汉字就是古汉字,② 。事实上,这里的“今”是相对于汉代而言的。汉代通用的字是隶书,多数文字学者就把③ ,而把晚于隶书(包括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今汉字。如果细分一下,古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汉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16、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人,仿照划横线的句子,续写段落。
要求:①人物精神内涵概括准确且符合段落主旨;②句式相似。(6 分)
信仰直接关系着灵魂的高度。一个人是否背负着信仰前行,直接决定了他生命的贵贱高低。背负起信仰,让生命高贵。背负着“义”的信仰,面对“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项羽坚决不肯渡江,认为无面目以见江东父兄。是“义”的信仰,让项羽这钢铁铸成的生命,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谱写了一段“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生命传奇! 备选人物:司马迁 杜甫 鲁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请以“我在”为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观点。
注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6 -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一、1、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本题,首先根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照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而C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
2、D. 【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因为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方法规律】回到原文,仔细对照,注意说法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故意改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
3、D. 【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
【方法规律】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二、4.C(接受)
5.C
6.D(高祖并未听从窦氏的劝说直接将自己的骏马献给献给炀帝)
7.(1) 就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孔雀,暗中约定能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得分点:辄、潜、中,句意1分)
(2) 这些(鹰马都是)可以进贡(的良品),不可久留(在自己这里),如果有人和皇上说的话,必然会连累到您,希望您仔细考虑。 (得分点:进御、累、熟,句意1分)
(3) 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太子啊!(大 意 1分,“劫”“以”各 1 分)
8.(5分)颈联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2分)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1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1分),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1分)。(意思对即可)
9.(6分)长、畏(2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4分) 10.(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丁香一样的芬芳,哀怨又彷徨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11.
(1)D E 选D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选A、B不得分。A项“表达了的观点”错,“欲扬先抑”应为“欲抑先扬”;B项“良心感到不安”错;C项“火灾调查员把电线短路当作火灾的起因”只是预判,当时还未发生。
(2)①小说开头介绍弗赖伊大厦,说“里面曾有许多气派的办公室”,然而主人近两年却“一直设法卖掉它”,但“没人愿意买”,这暗示着弗赖伊的信誉、人缘等方面有些问题,帮助他不一定能得到好报; ②弗赖伊借策划纵火案来牟取急需的那笔保险金,这说明他濒临破产,是一个为私利铤而走险的阴险小人; ③两人在办公室商量纵火之事时,希拉要价很高,弗赖伊则是“过分紧张地吞咽着空气”,这形象说明弗赖伊精于算计,想方设法复制希拉的伎俩; ④希拉家房子最后失火源于急缺钱的弗赖伊想拿走五万酬金。房子失火却无救火车可来,这又是因为所有的救火车都派去了弗赖伊大厦。(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得三点得5分,全对得6分)
(3)作用有:①火势很大,“连消防队员也不能接近这座大厦”,这就为下文紧接着的第二次火灾突发因所有的救火车都派去了弗赖伊大厦而不可挽救作了有力铺垫; ②爆炸声微弱、浓烟钻出、火势迅
- 7 -
速增强、警笛声响起„„一切如所料,有力烘托出希拉自以为计划完美的志得意满的心情; ③纵火者也是受害者,巧妙暗示了人物希拉自作聪明的悲剧性命运; ④火势的凶猛、声音的嘈杂,有力渲染了紧张不安的气氛。(答对一点得两分,若改点只有干巴巴的结论,没有必要的解析文字,得1分。答对三点就可得6分)
(4)纵火者:弗赖伊。(2分) 作案动机:为了钱而不择手段。急需保险金周转,策划、雇凶纵火;不想损耗一分钱,复制纵火计划。(2分) 作案时间:当晚十一点左右,即希拉纵火的同时。(2分) 作案经过:弗赖伊依葫芦画瓢,用同样的手法亲自实施纵火,同时趁机拿走本属希拉的五万美金酬金并销毁四、12、(D)
13、C (A. 缺少成分,“引发”残缺主语;B. 语序不当,应改为“在今天已经”;D.“大约”与“左右”重复)
14、B
15(5 分)①古汉字和今汉字 ②今天的汉字就是今汉字 ③早于隶书的汉字的各种形体统称为古汉字(第①处 1 分,第②③处各 2 分) 16人物精神内涵概括准确且符合段落意思,4 分;句式相似,表达流畅,2 分。 示例: 背负着“儒”的信仰,因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凄苦遭遇,杜甫没有凄凄于自己的“庐破受冻”,而企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儒” 的信仰,让杜甫这贫病缠绕的身躯,强大到可以扛起天下百姓的苦难,没有一朝一夕的懈怠 和轻松,矗立起一座“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的诗圣丰碑! 五、写作(60分)
17.作文:文题中的“我在”,可以指我还活着,我存在;可以指我在现场,我是目睹者和见证人;可以指我正在做什么,如我在跑步、我在唱歌、我在微笑等。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可见“我在”的前提是我思考。毕淑敏说过“我很重要”,我在,便是一切。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我存在的明证。“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我在,不仅仅是想象,更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载。“我在”,写作的空间很大„„文中重点突出的是“我在”的意义和价值。
附录: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是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的女儿。窦氏的母亲,是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出生时头发垂过脖颈,三岁时(头发) 和身子一样(长)。读《女诚》、《列女》等文章,看一遍就不会忘。周武帝尤其喜爱和看重她,在皇宫里抚养她,(对待她)不同于其他甥女。当时武帝娶突厥女 子为皇后,(却并)不宠爱。窦氏还年幼,私下对周武帝说:“四面边境还未宁静,突厥还很强大,希望舅舅控制(自己的)感情(对皇后多加)抚慰,以百姓为 念。只要有突厥的帮助,那么江南和关东就不足为患了。”武帝由衷地接受了她的建议。窦毅听说这件事,对长公主说:“这个女孩才貌这样(出众),不能轻易地 将(她)许配给别人,应当为(她)找(一个)有才能的丈夫。”就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来求婚的公子,就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孔雀,暗中约定能射中 孔雀眼睛的(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前后(来了)几十个人都没有人能射中。高祖后来(也)来(求婚),射两(箭)各射中了(孔雀的)一只眼睛。窦毅非常高 兴,于是将(窦氏)嫁给了高祖。等到周武帝驾崩,窦氏追思(他就)像失去了亲生父母一样。隋文帝受禅时,窦氏听说后痛哭,扑倒在床上说:“恨我不是男人, (不能)拯救舅舅家的危难。”窦毅与长公主马上捂住(她的)嘴说:“你不要胡说了,(否则会)使我们家族灭门啊!”窦氏侍奉元贞太后,因为孝顺而闻名。太 后身体弱、年纪大,又得了病,并且性格一向严厉,媳妇们都很畏惧,没有敢去服侍她的。窦氏侍奉她,却和悦恭谨、恪尽孝道,有时一个多月不脱衣服鞋子(地伺 候太后)。(窦氏)擅长写文章来作为(天下女子的)规范,行文素雅得体。又擅长书法,(临幕的字)与高祖的字放在一起,别人分辨不出来。隋炀帝时,高祖做 扶风太守,有几匹骏马。(窦氏)常常对高祖说:“皇上喜欢雄鹰和骏马,(这是)您知道的。这些(鹰马都是)可以进贡(的良品),不可久留(在自己这里), 如果有人和皇上说的话,必然会连累
- 8 -
证据,让希拉误认为钱毁于大火。(2分)
到您,希望您仔细考虑。”高祖(还)没下决心,最终就(真的)因为这件事情遭到贬谪。不久,窦氏在涿郡去世,时年四十五 岁。高祖回想起窦氏的话,才考虑为自己谋求安全的计策,多次寻找好的鹰犬进献给皇上。不久(就被)提拔为将军。于是流着泪对儿子们说:“(如果)我早听从 你母亲的话,(那么)做这个官(已经)很久了。” (后来)高祖拥有了天下,下诏在窦氏埋葬的陵园修建寿安陵。封窦氏谧号为“穆”,后来(与高祖)合葬在献陵。上元元年八月,改尊号为太穆顺圣皇后。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