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襄阳市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思考

襄阳市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思考

来源:保捱科技网
物流平台襄阳市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思考■张莉莉

刘铁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要: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为地方物流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作为国家建设的枢纽城市之

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从构建多式一,襄阳市必须研究如何建设和加强物流枢纽为产业服务的功能。文章结合现有区位和交通优势、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划提出具体建设建议。联运大通道和培育相关产业集群两方面着手,抓住机遇扎实发展,

关键词:物流枢纽;生产服务;

建设路径2019年,国家依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人口分布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襄阳市作为全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为襄阳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如何充分利用产业和贸易平台、交通和区位等优势,紧抓窗口期,加大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和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真正建设成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亟待研究破解的问题。

一、襄阳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定位和外延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

明确指出,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为:(1)商贸、制造业物流集成;(2)供应链物流服务;(3)区域分拨及配送组织;(4)干线物流组织或对接干线物流组织;(5)多式联运转运组织能力;(6)国际物流服务等。

襄阳国家物流枢纽按照生产服务型枢纽有关要求,应发挥传统制造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农业主产区等基础优势,为农产品加工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服装业、医药化工业提供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储运、分销等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服务。

作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同时还应发挥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发展与其他枢纽间的干线运输,优化组织运营,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网络。要不断推动拓展高端物流服务功能,包括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支撑、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服务等,为企业提供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到流通等全方位的一揽子服务。

二、建设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的基础状况1.区位和交通设施优势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内西北部,居汉水中游,是汉江流域重要中心城市,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也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建设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非常显著。

二广、福银、锡海高速穿城而过,全市共有27个高速路口;襄渝、汉丹、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郑渝、西武高铁在此联接,市域内建有高铁站、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各一座,其中包括一座双向纵列式三级七场特等编组站,是八纵八横运输网络的核心枢纽之一;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穿境而过,可通过汉江直达长江各港口;襄阳刘集机场距市区18公里,老河口机场距襄阳、十堰和南阳均在百公里以内,形成了通巴蜀、连京广南粤的空中走廊。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已使襄阳

与毗邻地区的物流衔接日益紧密,

经济辐射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襄阳市着力推动“四港一区”(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水运港、综合保税区),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域辐射能力逐步扩展,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铁路物流中心、公路港的作用不断扩大,汽车产业物流和煤炭物流在区域中的优势地位显现。目前已建有一批与制造业、农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类物流园11个、港口货物堆场10个、货运站场(公路和铁路货场)11个、各类城乡商贸流通网点400多个,服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2.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随着“产业襄阳”的建设,襄阳市建有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若干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对生产服务型交通枢纽的建设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017年4月,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获批,以汽车产业为龙头,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支柱的主导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之一,襄阳地处湖北汽车工业走廊中心位置,2018年,襄阳市汽车整车产量38.4万辆,是湖北省的六分之一;作为全国产粮大市,襄阳是汉江流域首个粮食总产量过百亿斤的城市;纺织产业综合实力多年来位居全省第一,产值占湖北省1/6左右,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成为接一连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经过多年的发展,襄阳市已形成了以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零部件加工、轴承、模具、铸锻件为主的四基产业;以工程机械、电气装备、农机装备、应急安全产业为主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时在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行业也具有广泛开展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

作为经济外向度较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地,襄阳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在鄂西北乃至汉江流域范围内,以襄阳为核心要素,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纺织、建材等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依靠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劳动地市场以及区域文化等因素,共享、技术、物流服务、信息等资源,获得产业集聚效应。

三、建设完善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功能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

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41

物流平台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打造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必须立足襄阳实际,结合区域特点,通过建设公铁联运体系、智能货运平台体系、干支先配送体系、区域集疏运体系等物流枢纽核心功能体系,构建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枢纽大平台,并与区域内商品贸易体系、服务贸易体系、市场配套体系以及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襄阳市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1.加大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式联运大通道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将广泛应用。为提升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提高联运换装转运效率,襄阳还需进一步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国家物流枢纽单元化、

集装化运输比重。通过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提升“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之间高效联系。全力建成蒙华铁路、郑万高铁襄阳北段和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积极争取合西高铁过境襄阳。加快实施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绕城高速联通等续建工程。开工建设汉江新集枢纽,实现雅口枢纽蓄水通航,力争完成小河港区一期陆域工程。重点完善联通武汉阳逻港、

宁波港、上海港、盐田港等国际贸易前沿港口的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水联运等运输方式,并积极拓展襄欧班列的合作开行范围,

强化与北京、上海等一类航空口岸的衔接,构建铁、陆、空、

水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2.加强物流发展建设,

培育物流产业集群现代物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产业,当所服务的产业达到规模化和网络化经营运作时,物流服务成本及综合效率方面的优势将会充分显现。因此,物流辐射力与产业集中度强相关,物流辐射范围与产业关联性强相关。

以物流枢纽为核心,加快整合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力争早日建成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区域物流服务大平台,推动产业要素与资源向物流枢纽快速集聚,从而带动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采用统一标准,将贸易、货代、船代、铁路场站、公路场站、仓储等通过互联网连接,组建信息资源共享、自由交换的物流信息系统。所有行业用户在平台上高效运转,

数据实现快速传递,提高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形成生产服务跨地区、界的无缝信息流。

建立健全针对物流枢纽运行情况的行业统计工作,建立物流枢纽经济统计调查和信息沟通机制,实施物流枢纽经济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完善货类、货量、货值、流向、运价和行业贡献等统计指标。

加强产业载体和产业生态建设,不断加宽延伸产业物流服务链条,着力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全链条的物流业产业集群。

3.创新机制建设,打造产业城市的服务体系

通过物流枢纽的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机制保障,找准增强经济动能的着力点,补齐襄阳产业发展的“短板”,着力打造规模大、层次高、链条完善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推动现代

42

2020年5期

总第914期

服务业和流通业全面发展。全面破除阻碍枢纽建设的各种障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以“放管服”为重点,建立以事后监管为主的市场监管框架,推进市场监管由行政为主向法治为主转变。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取消不必要的前置性审批。推进交通、商务、、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诚信系统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建立行业许可、市场信用、市场监测等体系,完善社会诚信管理制度,推动商贸业、物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共享,培育商贸业、物流业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分类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为产业体系培育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枢纽运行和相关的物流基础设施将成为襄阳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枢纽的建设和运转为区域产业发展、参与国际商业贸易服务等营造更好的环境。依托国际、

国内货运班列通道的优势,通过互联互通推动湖北自由贸易区襄阳片区融合建设,形成以运输服务工业生产、以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以经济提升吸引链条聚集、产能培育推进运输服务的良性循环,使枢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在循环中不断增强自我提升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

打造国家物流枢纽为襄阳市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对于襄阳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成长为湖北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作用。襄阳市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必须利用好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

进一步建设交通网络,打造多式联运,培育物流和相关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加快枢纽建设,推动城市能级的跃升。参考文献:

[1]国家,交通运输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年)[D].2019.[2]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3]徐原青.现代物流业支撑中心城市发展的动因分析[J].价值工程,2005,24(8):36-39.[4]潭清美,王子龙.城市物流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1):-91.[5]陆华,刘凯.物流枢纽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J].综合运输,2013,(2):39-42.[6]苗治国,杨倩洪,王文杰.铁路现代综合物流园功能建设和运作模式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6,38(1):1-5[7]姜超峰.从物流中心到物流园区再到物流枢纽[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20):50-51.[8]余启龙,蒋惠园.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8,37(1):14-18.作者简介:张莉莉(1988-),女,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讲师;刘铁(1978-),男,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讲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