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材复习答案

教材复习答案

来源:保捱科技网
《烛之武退秦师》自我检测答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高二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1 4/6/2013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

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荆轲刺秦王答案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高二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2 4/6/2013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六、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军中无以为乐 动词,做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答案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五、古今异义: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 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 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高二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3 4/6/2013

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 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 五、文言句式 2. 省略句:

1. 沛公军(于)霸上。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3. 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4. 介宾短语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5.宾语前置: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籍何以至此? 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在? 7、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

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六、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

高二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4 4/6/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