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3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V01.22 No.3 2006年6月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June 20o6 “人龙舞’’的社会文 化价值 苏雄 ,曹春宇 ,曹卫 (1.广东海洋大学体育系,广东湛江524088;2.湛江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37) 摘要:“人龙舞”起源于雷州半岛,具有中原“龙”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文化特征。“人龙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娱乐性、民俗性、 凝聚性和经济性等社会文化方面。“人龙舞”的存在和发展应遵循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不断扩大自我 的存在空间。加强理论研究力度等。 关键词:人龙舞;龙文化;海洋文化 中圈分类号:c,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g1006一柳6(2006)03—0037—03 Social culture of“human dragon dance” SU Xiong ;CAO Chun—yu ;CAO Wei (1.Guangdong Ocean£,n矗邪 ,Zhanjiang 524088,Ch/na;2.Zha,,j/ng Institute ofEducation,27l 培524037, 一 dong,Ch/na) Abaract:The“human dl'll ̄n dance”that orig fromthe Leizhou peninsula,hasthe du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where one is“the d艘 ”eultmal 0f the棚south 0fYellow River and the otheristhe sea culture.The value of“human dlag0ll dance”mainly manifests in social culture aspect,such a,s the enteaaimnem,the folk custom,the condensation and efficiency and s0 on.The exis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0f“human dl'll ̄n dance”砌ust fol— low the mle 0fthe cullural own devdoIm ̄ent and also must adapt the market economy mle to麟paIld the self—exi.gt.ence splice unceasingly and to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dylRl ̄C8 and 80 on. Key words:human dl'l ̄n dance;dFagon culture;sea culture 1“人龙舞”的起源与表演形式 人,气势雄伟壮观。“人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 具有“东海一绝”美誉的“人龙舞”源自于广东省湛江市东 “龙头”是最重要的部分,演龙头者必须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 海岛开发区的东山镇,属于大型广场舞蹈,是国内一项独一无 演技巧熟练。表演过程中,“龙头”除了双手握住两个盾牌,还 二的民间舞龙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人龙舞起源 必须同时身负分别饰“龙舌”、“龙眼”、“龙角”的三个孩童。其 于明末清初。相传福王朱由嵩南下海南建立反清复明基地,在 中,饰“龙眼”孩童两手各持一灯笼或电筒。闪闪发光。“龙身” 路经东海岛东山镇的时候恰逢中秋,当地乡绅为了让士兵能够 是龙的主体部分,每个大人的肩上支撑着相继做俯仰动作的小 过中秋,就把流传于孩子中间的一种杂耍组织起来进行表演, 孩。小孩身穿龙服,头戴龙缨、龙冠,分节架接而成。“龙尾”的 从而形成“人龙舞”的雏形。“人龙舞”由此逐步得到流传与发 大人也肩负一个小孩。“人龙”起舞时,由锣、鼓等敲击乐器有 展,并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庆盛世,迎丰收,娱佳节、乐民众”的 节奏地配合,扮演龙头的小孩子高举灯笼或手电筒,以示龙眼 民间文娱活动。每年八月中秋,全镇东、西两街的“人龙舞”都 闪光。而龙身左盘右旋,上下起伏,如波逐浪,随着龙头缓缓前 会倾情连续演出三个晚上,场面热闹非凡,年复一年,约定俗 进时,龙尾亦随队形左摆右摇。整条人龙舞表演起来威武雄 成,“人龙舞”一直舞到现在历久不衰。 壮,气势宏大,场面热烈,充分显示出龙的威猛精神,也体现出 之所以被称为“人龙舞”,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据 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智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海康县续志・风俗>中云:“载龙舞,舞龙艺人为龙头,后为龙 传统的“人龙舞”演出时间主要为农历八月十五,演出场地 尾,次一人,举手抱前者脚夹后者挨次递抬向街直走,则念日: 集中在海边、圩镇小街等。后来,随着影响的扩大,“人龙舞”逐 骑龙头,龙头落下水;骑龙尾,龙尾竖上天。”也就是说,人龙舞 渐走出海岛。进入“广场”和“舞台”,演出时间也不再限八月十 与其他舞龙形式的区别,主要在于“人龙舞”不需要借用其他任 五,只要有节日或重大庆典,它都舞动起来。而且,随着多年来 何的器物或媒介,而是由精壮汉子和儿童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组 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等方面的挖掘、整 成,并依靠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构成“龙”形,龙是人,人是龙。 理和改造,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 “人龙”的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人数达到数百 人龙舞日臻完善。 收稿日期:2006—0l—o7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课题(课题号04GH89002)。 作者简介:苏雄(1973一 ),男,广东湛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2卷第3期 2OO6年6月 父子在当地的康王庙前斗力斗智,谁先把对方拉倒就胜出,后 期吸收了中原“龙”的图腾与寓意而成【2J。因此,在“人龙舞”举 行期间,各村群众奔走相告,夹道相迎,以各种形式欢迎“人龙 舞”队伍。 2.2“人龙舞”的海洋文化特征 “人龙舞”除了具有典型的中原“龙”文化特征之外,还具有 海洋文化的特征。雷州半岛地处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我国 最南端,南北贯穿厚实的红土,半岛三面临海,如同红色的火龙 在海面上腾飞。同时,湛江东海岛兼之自然灾害特别多,干旱、 雷火、台风、暴风、暴洪、暴雨、海潮、海啸……时有发生,加上人 为的祸患,人民灾难深重。这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 造就了半岛人火暴刚烈,阔大深广而较为复杂的典型性格,从 2“人龙舞”的社会文化特征 一而造就了“人龙舞”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特征。 方面,“人龙舞”作为中国龙文化的一支奇葩,秉承了中国 “人龙舞”的海洋文化特征首先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与表演 风格上。由于受到海洋气候等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不同于 中原地区的器物龙,“人龙舞”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器物,而是通 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形成。这种人龙的构成反映了雷州人 的直率与豪情,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于海洋的敬畏 与崇拜。 传统的龙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中原龙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产 生于雷州半岛的“人龙舞”还具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的特征。 2.1“人龙舞”的中原“龙”文化特征 湛江,古代称为“雷州”,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又是瘴疠之 地,俗称“南蛮之地”,所以成为封建时期贬黜的首选地,如 苏轼、苏辙、秦观、汤显祖等文人墨客,就曾经被贬黜或途经雷 州半岛。文人墨客的到来或经过,以及大批中原人的南迁,给 雷州带来了诸多的中原文化,包括中原的“龙”文化。中原文化 的出现不可避免地渗透并影响到雷州的本地文化,从而使得 “人龙舞”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秉承了中原“龙”文化特征,具 体表现在兼容性、民俗性和娱乐性等方面。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自然属性的动物,而是居住在中华 其次,“人龙舞”的海洋文化特征还体现在观念内涵上。 “雷”象征雷州半岛人民火烈的个性,而“海”又象征雷州人民柔 情的一面,这正是红与蓝色调的完美结合的文化。在对海洋龙 神的崇拜与敬畏之外,“人龙舞”还体现了人的群体力量对于自 然的抗争。“人龙舞”的表演由于没有器物的借助,因此要求舞 龙者之间必须具有高度密切配合的团体协作的群体意识,它需 要凝聚众人之力才能完成,这既是“人龙舞 最为复杂的表现形 式,也是“人龙舞”得以在条件艰苦的海边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原 因,体现了海洋人在面临诸多灾难时候能够战胜苦难的决心与 信念。 国土上的古代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产物,龙是中国 人独创的精神文化,是一种人文动物……随着社会政治、宗教、 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 化[1]。 人龙舞”的兼容性具体表现为,尽管“人龙舞”不需要借 用器物或媒介而直接依靠人与人的连接而成,然而“人龙舞”在 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融合了中原的“龙”文化特征。这种兼容性 3“人龙舞”的社会文化价值 首先,中国的舞龙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它 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华夏民族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的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内聚力量。副总理撰写的<深 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中指出:“从更为深层的意义 上说,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龙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 强不息精神的代表。~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 不仅表现在“人龙舞”同样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等部分 组成,而且还表现在“人龙舞”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神秘力 量的崇拜与敬畏,表达企图通过舞龙活动达到消灾驱病、丰收 吉祥的良好意愿,同样属于对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艺术 形象的认同。 “人龙舞”的民俗性体现在其表演时间不是偶发性的,而是 精神内涵 。“人龙舞”作为一种“龙”文化,在其产生之初就 已经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特征,其社会文化价值底蕴是 丰富而深邃的。“人龙舞”从形成之日起就具有了鲜明的地域 性和民族性等基本属性,容易成为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 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民间喜庆等节日期间,是民间自发遗留下来 的文化传统活动,类似于中原文化中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的 “龙灯节”、二月二的“春龙节”等迎龙、舞龙活动。东海岛东山 镇的东西两街在每年的八月十五都会自发组织“人龙舞”,人人 积极参与到“人龙舞”活动中,并一直沿袭到今天。“人龙舞”与 族精神的有效形式。无论是“人龙舞”的产生还在其发展过程 中,“人龙舞”都体现为一种凝聚群众力量的象征。例如,在日 本1943年侵占雷州半岛到1945年投降的抗战时期,“人龙舞” 就曾经激励与凝聚过无数的雷州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敌,以 求得民族的与。 , 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它在民俗活动中生存、发展,并履行着民俗 活动赋予的任务。 “人龙舞”的娱乐性表现为“人龙舞”本身就属于民间的一 种消遣娱乐活动,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生活。“人龙舞”产生之 初是由于农村农闲时村民为寻开心,大人便扛着小孩与另一对 38 其次,“人龙舞”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丰富。一方 面,“人龙舞”是通过人的组合和直接的身体活动而表现的身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苏雄,等“人龙舞”的社会文化价值 No.3 20o6 龙舞”要想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不能仅仅局限在狭小的湛江 或者广东,不能囿于地域性的文化,而应该走出湛江,走出 广东,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抓住发展的机遇,与国际文化接轨, 文化,属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丰富和 调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可以给人们以精神激励和审美的 享受。“人龙舞”通过鼓乐的击打节奏将武术和舞蹈艺术有机 结合起来,舞龙者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在 动态和静态造型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糅合于舞龙技巧 当中,完成各种高难、优美的动作。这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很 在发展中求生存,在发展中宣传自我,在宣传中得到发展,让世 界认识并接受“人龙舞”,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第三,引进竞争机制,发挥文化的市场适度调节机能。“人 龙舞”的存在与发展必须要适应两个规律,既遵循文化自身的 发展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这是“人龙舞”在发展中 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加速自身发展的前提。一方面要正确处 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来说也是一种健康休 闲、调节身心的方式。舞龙的表演和比赛,精彩激烈、气势不 凡,充满吉祥和欢乐,为节日增添喜庆,给生活增添欢乐。另一 方面,“人龙舞”作为中华“龙”的一种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丰富 和发展了中国的“龙”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 性。1992年人龙舞应邀参加电视台“五一”晚会演出,并在 该台<五月潮》节目里现场直播,还荣获“演出优胜奖”和“纪念 奖"I 。20O6年2月,“人龙舞”还被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当地和有关部门正努力 将此民间艺术瑰宝推向2O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4 再次,“人龙舞”作为一项民间文化形式,还具有相应的社 会经济价值,带动地方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文化搭台,经济唱 戏,以“人龙舞”为重要内容而形成“东海岛开发区”和“湛江工 业博览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 贡献。“人龙舞”不仅带动地方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扩大了地方 的社会知名度。 4“人龙舞”的发展前瞻 首先,“人龙舞”在其发展历程中已超出了纯粹的民族传统 体育范畴,成为凝聚华夏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因此,作为具 有中国“龙”文化内涵的“人龙舞”,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应该进 一步融合“龙”文化精神,不但在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 等方面改造,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还应在民俗性、娱乐性等 方面有所突破,使“人龙舞”的表演时间和地点扩大,以体现“人 龙舞”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其次,扩大生存的空间。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人 理好“人龙舞”的地方文化特色,“人龙舞”的发展不能丢弃本质 的东西,也就是尽量保持“人龙舞”文化的原始风味和独有特 征,反映红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 “人龙舞”表演队伍和市场的管理,使舞龙运动的竞争性更趋公 平化、公开化,表演内容更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管理制度更趋 完善和合理,使文化生产更好地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 要,共创建美好的和谐社会。 第四,加大对“人龙舞”的理论研究力度,探讨“人龙舞”走 向世界的客观规律与文化起因,提炼其中人类体育文化共同的 价值元素,使“人龙舞”运动理论化、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以实现走与国际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开拓型、外向型的发展道 路。 参考文献: [1]闻一多.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J].人文科学学报, 1942,(2). [2]莫菲.走访人龙舞的故乡[OL].2004—3—26.http:Ilhwxz. zhjnc.edu.cn/WriteClub/view.asp?ArticlelD=2836. [3]雷军蓉.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J].北京体育 大学学报,2OO4,(10):11330—1332. [4]李满青,王一鸣.湛江:人龙舞获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项目[0L].2OO6—2—16.http://xcb.jx828conCne ̄,,/0206—2— 16/200621620308.Html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