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对加强大学生硇道德教胄昀思考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李艳杰 [摘要】本文系统的阐述了道德暨道德教育的意义以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道德教育,以期强化高等教育 使社会更和谐。 [关键词】思想政治 爱国主义 理想信念 养成教育 传统美德 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谓之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 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谓之德。“德”字原创意(甲古文)为十四个人 条心,且是双立人,可理解为二十八个人同心。一个人的思想意识行 为,若能统纳至众心所致之视阈,那么这个人就谓之德高。德高之人是 一满。只有这样去想去做,才能真正地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 命。真正胸怀祖国和人民,始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已任,实现我们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 没有做不好事情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 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 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 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的力量,使人们 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 行为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 因此人们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必须为善、为正义、为公正、为诚实,绝 不能为恶、为非正义、为偏私、为虚伪。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力 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 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 的道德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 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未来发展的影 象。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差的一面。目前作为高 校,应从大学生的实际道德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着力从以下几个 方面加以认真解决。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党是执政党,因此对大学生必须首先要加强党的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等理论的学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通过“两课”的学习教育,把牢青年坚 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信社会主义能够拯 救中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然而,要实现她,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牢固 树立和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先进的科学 技术的层出不穷,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所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科学发 展。科学发展是优化人类生活的最灿烂最稳固的基石。大学生为什么要 上大学?上大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为这块基石添份儿、加工、成玉、 夺目,使人类的生活更美好而充电! 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女不嫌家贫”,没有一个人能脱离母亲和父 亲的生、养而活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国家现在仍处在发展中.我们做 儿女的要为自己的祖国——母亲的发展壮大、繁荣昌盛,成为最现代化 的国家,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富裕、幸福的生活而刻苦努力奋斗,掌握 一技之长或几技之长来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把她建设好了,就不至于 被别人欺辱,就不至于被动挨打了。因此,我们每位大学生都要学会报 效生我养我的父母,学会报效我们的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以贡献自己 的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及尊严为耻 的爱国情操,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青年人 能否建康成长,能否保持社会主义事业人的培养方向。教育大学生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目 标。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每个国民都各尽其力,务尽其 责。尤其是将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要素主体大学生以至研究生,定要精 尽其心,把自己锻造成家庭与社会的有用之才。个人是家庭的细胞,家 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壮大了,社会就丰满了。我们的社会的框架 结构的支撑是沿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路子走过来的。大学生在大 学学习期间只有刻苦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以打牢不断增长的本领为基 础,将来才能不断的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的资料,我们本身也就能自然拥有“人人为我”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 了。没有雨露小溪,也就没有江河湖海,其实,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富 强、人民的幸福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人民的福 祉(指若被动挨打或若没有世界性合作就很难在尽可能的短时间里办成 某些事情,就是没有人民的福祉);没有个人奋斗,就没有安居乐业。没 有社会中的每一分子的刻苦努力,就没有家庭、社会大分母的甘甜丰 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 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 的唯一基础,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道德存在于整个生活 之中,生活应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这 就告诉我们道德寓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和个 体品德的形成、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我们的生活来影响和改变。要引 导大学生在个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如组织开展青年志 愿者、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等道德实践活动,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 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高校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自身健全的人格,乐观豁达,自信自强,自尊 自重,自督自制,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勇于创新。大学生要学会关爱他 人,理解他人,学会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拥有自己独特的积极向上的缜密合理而又敢作敢为的人格魅力。 五、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人类把好的伦理道德按生活必备程序把它养成习惯,就是养成教 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 个方面为“八德”,亦可即为今天的“八荣八耻”,对下一代进行养成教 育。而这“八德”首要是孝敬父母,“百孝为先”嘛,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 得生命,应该从知恩感恩开始,即从父母启蒙,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 一直到大学,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知恩感恩教育,比如在大学,学校协同 辅导员统计大学生之父母的生日,再由班长定期提醒大学生本人,给父 母敬祝寿诞的感恩活动,再如感恩节或教师节时举行集体感恩活动(如 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感谢对自己或对自己家人有过特殊帮助的人的恩 情),以此强化学生道德好坏是从孝敬父母开始的意识。对父母的孝敬, 对老师的尊敬,对领导的忠心,对兄弟姐妹的关心爱护,对同学朋友的 关爱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在生命活动中,要始终做到心正言忠。 在为人处事时要忠诚、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学会礼貌待人,以德治事。 在社会活动中要公正合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做人要品行端正,洁身 自好,礼义廉耻常驻心田,对不起别人的事不做,对不起集体、国家的事 更不做。 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出了丰富的传统美德。如国学《第 子规》介绍的“虞舜耕田”,“闵损芦衣”,“黄香温清”,“李忠辟震”,“史感 恩师”;“赵孝争死”,“陈肪百犬”,“温公爱兄”;“比干死争”,“苏武牧 羊”,“岳飞报国”;“季札挂剑”,“刘平期贼”;“孔子尽礼”,“伯禽趋跪”; “仲淹义田”,“天祥衣带”,“关公秉烛”,“袁升还妾”;“孑L明洁身”,“杨震 四知”,“志敏清贫”;“勾践尝胆”,“相如称疾”,“三陌成亲”,“羲之书 法”,“三苏苦读”等等。这些古今圣贤的所作所为,呈现的是伦理道德的 高尚与真美,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极好榜样。人与人之间,不论贵 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关系——父慈子孝;君臣关系——(即 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夫妻关系——男主 外、女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兄弟姐妹关系——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 睦笃爱;朋友关系——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要处理好这五 种关系就必须博学、审问、慎思、明辩,即明白道理,就要认真去做。《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 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可以说这2O个字既有传统的东 西,又有现代的东西,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 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尤其要加强诚信教育,这是做人 做事成功的基础。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我们中华民 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继承下来,传承下去,以使社会安定,世界和谐。 总之,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艰苦的工作,我们高 校要不断调整并完善德育教育内容,优化德育教育 (下转第54页) 一53—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加强工作 促进和谐帔园建设 西安邮电学院 王晓红 [摘要]由于学校工作在协调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因此,充分发挥工作的优势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建 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阐述了高校工作对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工作 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服务,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 发展的局面,是统一战线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 大局的必然要求。而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下的一个分支,是构 建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 由于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在协调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等方面具有独 特功能,因此充分发挥工作的优势,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着重阐述高校工作之于和谐校园的重 大作用和意义。 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对于构建高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是至 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基础。党外知识分子 是我国高校目前知识分子队伍中人数众多的群体,一定要充分发挥他 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和谐校园建设。工 作能够有效地协调关系,反映问题,这是工作的一大优势,很容易 将各方面成员团结起来,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工作的广泛 性和普遍性,决定了它必须联系各团体,调节利益冲突的任务 只 有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了解,生动活泼的和谐校园建设才可能顺利达成。 3、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工作有利于实现真正的民主办学。中国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 本制度,对于高校而言,参事议事、民主监督是工作的基本职能。只 有重视各民主党派在学校重大事件、事项的建议,才能充分发挥政治协 商的优越性,做出最正确的决断;只有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效能,倾听 来自民主党派的声音,才能保证学校各项的有力执行。杜绝一切不 和谐因素的出现;只有真正地做到重视民主党派的参事议事能力,民主 办学才能得以实现,和谐校园建设才能更加和谐。 4、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工作可以充当桥梁和纽带,增进学校之 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由于民主党派和民主党派人士的广泛存 在,高校工作有了更宽广的平台,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知识 讲座、联谊活动等)增进校与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认识、了解,使构建 和谐校园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孤立的工作,而成为学校与整个社会之间 群策群力的共同工作,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 三、发挥优势,构建和谐校园 l、促进校园政治文明发展。实践证明,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是行之 有效的,是要坚持的。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要继续贯彻“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充分尊重和保证民主党派 的各项权利,在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使各民主党派有效参预,着重 听取其各项提议、批评,推进各政党之间的和谐相处,进一步增强党的 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民主办学真正得以实现。 2、协调关系,增进了解,使校园充满活力,一片繁荣。工作要深 入基层,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多方面 积极性,促使校园安定团结,使和谐校园建设成为充满活力,人尽其力, 人尽其能,全体师生共建共享的和谐校园。 3、尊重党外知识分子,提高和谐校园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 力是国家屹立的钢筋铁骨,是民族振兴的希望,而教育则是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的关键。工作一定要落实党的工作方针,团结一切党外知识 分子,为他们提供合适发展的平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高校教 育、科研的双向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参考文献 、和谐校园的内涵 高等院校是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化及服务社会为其主要 任务和存在条件的,校园是社会的一角,是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由于 其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故社会要和谐,校园先和谐。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和谐校 园的建设不但要体现和具备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还要符合其自身功 能属性的要求。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治校,安定团结, 师生互动,和谐发展的和谐校园。民主治校,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参预,真 正落实民主办学;安定团结,就是校园秩序稳定,矛盾得以妥善处理,全 体师生安居乐业;师生互动,就是发挥广大师生的聪明才智,使构建和 谐校园深入人心,形成全体师生共谋共建的局面;和谐发展,就是学校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 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人才强国,科教兴国 战略,贯彻“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开 创和谐校园建设的新局面。 二、高校工作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和作用 统一战线历来是党的总路线、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各历史 时期其性质和任务有着不同变化,但它为党服务始终不变,没有统一战 线的团结就没有社会的团结,没有统一战线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高校统一战线是党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是推进高校发展,维护校 园稳定的重要保证。高校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沟通思想、化解矛盾、 维护安定团结等优势。 l、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工作能够争取人心,团结力量,从而为 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高校对象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工作要 遵循党对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 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有宗教信仰人士,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工作 的基本原则,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夯实和谐 校园的基础。 [1]十届全国五次会议《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O07 2、工作能够协调各方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高校和谐 发展。高校汇集了众多方面的人才,学者,学术带头人,专家,教授,怎样 (上接第53页)过程,使德育教育师生互动,发挥德育教育专业队伍 特长与教师身正为范相结合,还要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相结合,更要以 校园文化管理与学校道德环境建设相辅相成,以信息网络教育与课堂 教育相结合,形成上下互动,由表及里,全员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达才 成德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祖国的栋梁,成为社 会有用之才,使天下父母之心宽慰,使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人民幸 福安康。 参考文献 , [1]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8,(1) 一[2]闫秋实.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实务一工作[M].北京:中 史出版社。2005. [2]弟子规(国学启蒙教育读本) [3]王德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2,(3) [4]杨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o05, (5) [5]李远贵.试论加强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O02,(2) [6]秦宣,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河南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