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卷第1期 西部教育研究 V 01.10.No.1 2010年3月 West China Education Research Mar.,2010 浅论《大学》的德育思想 曾庆荣 【摘 要】《大学》是‘‘四书”之一,是我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作。 《大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集 中体现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中。深入解读大学的德育内容、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思想对当今我 国实现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德育;思想 【作者简介】曾庆荣。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级研究生。 在宋代, 《大学》与《论语》、 《孟子》、 人交止于信。”fll“仁”最初只有“人”字,后指 《中庸》被称为《四书》。朱熹认为, 《大学》就 二人相爱而成“仁”字。孔子视“仁”为德育的 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自元代起,《大学》成 至高境界,是无上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朱熹 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 在《近思鲁》中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 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大学》的核心思想体 理则无序而不和。”嘲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现在大学之道中,即所谓的“三纲领”:明明德、 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知勇宽恕、敏惠 亲民、止于至善。01“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 礼恭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 用作动词,意思是懂得、知道并彰显和发扬; 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 “明德”是指存在于人本身的美德,是人的固有属 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 性。亲民,就是要求人要像天天洗澡一样地把人 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中的“仁”,要求一个 精神污垢清除干净,‘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社会人, “仁者爱人。”【l】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新。”【I】通过推己及人,最终达到“至善。”“至 做君主、皇帝或国家领导人以及地方行政领导者, 善”要求一个人达到内圣外王的思想境界,如朱 对下属、对老百姓,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 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嘲《大学》里秉承的 务,甘于奉献,不畏牺牲。做下属的,从事具体 ・是一种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了人 部门工作的人员,要对上级负责,对自己从事的 美好的一面,做好“修身”,即人的品德修养,然 工作负责,要有敬业精神。在家中,一个人要扮 后能“齐家”,再能“治国平天下。”要“修身”, 演好作为家庭成员的角色,对长辈孝顺,对子女 必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它要求人们主 慈爱。在社会中,做人要讲诚信,老实做人,人 动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 无信不立。 认准目标,孜孜以求,不汲汲于富贵,最终走向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中的德育目 “慎独”O《大学》充分体现了儒家德育的内 标涵盖着一个社会人是立体人的思想。作为单独 思想,是《十三经》《礼记》中的一部儒家经典。 的个体,立足于工作层面,要“君仁臣敬”。作为 一、《大学》的德育目标 家庭的个体,要“父慈子孝”。作为社会的个体, 《大学》的德育目标在于使人“至善”。 “至 要“诚信做人”。如果一个人同时扮演好了这个多 善”体现了儒家德育的一种唯美主义思想,就是 重角色,那么他(她)的德行就能提高到“至善” 人要最终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但对于各个具 的境界,在任何情境,其行为和思想都能符合当 体的人,它的道法要求却完全不同,必须与他所 时社会的道德规范,不断完善他的人格,直至 扮演的社会角色相一致。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 “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要至善,用张载的话来 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说,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第1期 曾庆荣:浅论‘大学>的德育思想 ・l05・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sl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 间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德育的根本目的应该 是如何使一个人更好地认识和适应周围的社会环 境,从而更好的改造环境。从整个社会看,要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人员各安其位,各 得其所,遵循社会公序良俗,社会才真正达到和 谐。 三、《大学》的治家治国思想 《大学》之所谓修身,目的为治人。统治者需 要的治国人才,应该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应先修身,后齐家,家齐 然后治国,能治国后才能治天下。现实生活的普 遍法则就是如此,一个人只有等他的思想成熟了, 品德高尚了,有社会阅历了,才能够更好地 二、《大学》的德育方法与功能 《大学》的德育方法源于其内思想,它强 谋生,而后再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做好子女的 楷模,搞好家庭建设。 “先扫一屋,然后扫天下; 调人的内在思想境界的,即“修身”。至于修 先安一家,然后安天下。”f1 以此类推,先治好家 身的具体方法,它用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后能治村,能治村方能治县,能治县方能治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阶段进行论述, 能治省后能治国。国是大的家,家是国的缩影。 也称“目”。实质上,前四目才是修身的具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 方法步骤,后三目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小家而 戾,一国作乱”l1)更是强调了领导者要以德立身、 大家、从一国而天下的生命历程。《大学》首先 以德治国、以德兴邦。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 使用倒推的手法,指出要达到德育目标,先要格 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1 德者才之帅,有德 物致知,即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实践、观察和理解, 之人行事中规中矩,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所谓爱 达到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同样,进行道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欲立而立 德修养,首先要有道德认识或道德认知。有了道 人,己欲达而达人”,IS]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德认知还不够,要修身,还要诚意正心。诚意, 先齐家后治国。要治国平天下,要身教重于言教。 即指一个人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对自己认为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 正确的道德原则深信不疑,不视恶色,不听淫声, 不倍。”Ill 革除邪念,道德内功。正心,就是要树立自 四、《大学》的民本思想 己的道德标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偏不倚。诚 《大学》作为我国古代贵族教育的名篇,其宗 意正心,落实到修身的具体行动上,就是要我们 旨是造就统治者的人,虽如此,却通篇体现 怀一颗感恩之心,施仁爱于社会,与大家小家共 出一种民本思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 荣辱。 《大学》中的德育,已经包含了品德培养 之,此之谓民之父母。”【1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 的知、情、意、行诸因素以及家庭教育与国家社 急。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 会的紧密联系。 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1】这里,人是 对于道德培养, 《大学》还指出德育是一个 德、财、用的创作者翔使用者。 “国以义为利, 漫长曲折的过程,要日积月累,所谓“苟日新, 不以利为利。”f 】“财聚民散,财散民聚。”ll!只有 日日新,又日新。”德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 藏富于民,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才能 践中形成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德育与社 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国家才能长治 会环境密不可分,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久安。“未有上好仁而民不好义者,未有上好义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l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 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1 这三 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16]“近朱者赤, 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统治者的“仁”和“义”的 近墨者黑” ,环境很重要。 最终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在于“治民”,但其 对于德育的功能, 《大学》用齐家、治国、 能从群众的角度来进行思维,实属难能可贵了。 平天下来概括。于己,在完善家庭建设;于社会 国家天下,在于用社会道德标准来完善管理,使 参考文献: 之不偏离正轨,使社会国家形成“以义为利”的 【1]朱熹.四书五经(上册)【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 风气。 店,1984. (下转94页) ・94・西部教育研究 第l0卷 达。 历史条件有直接关联;四是政治权威的发展方向,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本身的素质和觉悟, 2、政治权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虽然恩格斯早在《论权威》中用大量的实例 和不可辩驳的逻辑论证了权威存在的客观性和必 但最主要的是靠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制约和保障。 4、适当的树立和培养各级领导者的权威,使 政治权威法制化 然性。但人们对政治权威的必然性和客观性的认 识是不稳定的。总是习惯于以某种得失为标准来 主观断定政治权威的价值和意义。在“”结 束的最初几年里有些反对势力想否定对中 正是因为社会对政治权威的要求。以及权威 本身特殊的功能,所以树立和培养各级领导者的 权威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树立和培养?在特 殊历史环境下主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 以在提出要求有权威和树立权威的同时, 华民族所做的伟大贡献;在20世纪8O年代末, 又发生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北京“政治风 波”,这些都对政治权威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以邓 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党人,以其敏锐的政治鉴 别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及时果断地抵制和批 判了这些错误思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 要营造一个“法治”的政治环境,但法制化的进 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现在我们有必要进一步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设计制定, 以及制度的维护、执行和创新同样靠的是人,要 不断的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 加大权威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政治权 威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使人们统一认识,维 护权威,进而保持政局的稳定,促进社会持 续稳定的发展。 3、政治权威运行有其规律性 人们对于权威存在的必然性没有一个相对稳 训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 境中,树立和培养权威较容易,但权威僵化也容 易。所以,我们需要以开放促进政治权威的良性 发展,用制度创新的办法使政治权威在新的环境 下法制化。 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没有科学的 认识和掌握政治权威运行的规律性。那就是说, 政治权威是一种有规律的政治现象,就是基于某 种特殊需要形成的权威,它不是随心所欲的,而 同样是遵循一定的条件和规律的。那么,政治权 威运行的规律是什么?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 是政治权威的存在是客观的,作为一种有效的资 源和工具,它对于任何人或集团都是重要的,但 在运行上又是因人而异的,其效果也不同;二是 政治权威是动态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条也 没有绝对正确的权威;三是政治权威的发展变化 【责任编辑:傅佑全】 参考文献: 【1]恩格斯.1874年共和固年鉴I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2】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张江河.利益与政治I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o02. [4]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许兴全.晚年的理论与实戢[MJ.北京:中田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与权威主体所依赖的社会基础、客观环境和具体 (上接105页) 【2】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 [MI.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朱熹著,张伯行集解.近思录【M】.北京:中华书 局,1985. 【6】 (春秋)孔子编著,吕斌注评.诗经【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7】马文熙.历代箴铭选读(太子少傅箴【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朱熹.四书集注(大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2. 【8]朱熹.四书集注・论语【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2. 【5】 (宋)朱熹著,吕祖谦煽订,陈永革注评.近思录 【M】.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