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5期 理 论 观 察 Theoretic Observation No.5,2015 Serial No.107 (总第107期) ●●史海钩沉 民族英雄袁崇焕与明末辽东防务 冀 宁,王 阁 (南开大学。天津[摘300071) 要】对明末辽东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明和后金与辽东局势有关的人物进行了评价, 得出袁崇焕是唯一可以与后金军对抗之明军将领的结论。进而从军事角度对袁崇焕的生平进行 了分析,得出袁崇焕的所有做法均是为了战胜后金军的结论:并对崇祯皇帝妄自加给袁崇焕的罪 名进行了逐一驳斥。最终得出袁崇焕是民族英雄的结论。 【关键词]表崇焕;民族英雄;辽东局势;后金 [中图分类号]K24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5—0072—04 关于袁崇焕的讨论,一直都是史学界的热点,对袁的评 价有3种观点:民族英雄、汉奸和一般历史人物。广大历史 爱好者、甚至一些历史学家都是选择性地采纳了对己方有 利的史料,得出有争议的结论。本文将从尽可能全的角度, 对相关史料进行总结。 一孙承宗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亲临山海关督 师( ,经营将近4年.组训了十几万辽军,选拔培养了如马 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恢复失地四百余里,逼迫努 尔哈赤后退七百里.营造了著名的关锦防线,为后来的宁远 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 然而孙承宗在具体战斗指挥中.表现并不理想。他与后 、明末辽东防务: 讨论袁崇焕,离不开明末辽东形势,这里,笔者将详述 金(清)的战斗主要包括:(1)耀州之败 ],导致他被迫去职, 包括明和后金双方的统帅、将领及情况。 (一)辽东形势概述 进而导致辽东防御体系几乎全面崩溃㈣;(2)遵永大捷[9],收 复了在“己巳之变”中被后金军所占据的滦州、永平、迁安、 后金的缔造者努尔哈赤…在李成梁 ]的扶持下起兵.逐 渐统一女真各部。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终于向明帝国亮出 了他的屠刀㈤,攻克抚顺、广宁等十数城,斩杀明杜松、刘廷 等总兵官十几人。明经略、巡抚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化 贞或自杀殉国或下狱论死,辽东形势岌岌可危。 (二)辽东经略熊廷弼 遵化四城;但皇太极已经率领后金主力撤走,孙承宗此胜, 并不是针对后金军主力所得;(3)大凌河之战[埘,明救援部 队战败,守将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大凌河失守,孙承宗辞 职。 总的说来。孙承宗没有临阵指挥、化战略战术准备为战 略战术胜利的能力。 (四)与后金作战的明将: 本节讨论一下明和后金战史上一些重要的将领: 祖大寿,明与后金战争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参与 熊廷弼在职期间,招集,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 器,浚壕缮城“),很好地遏制了后金的发展势头,却因为党 争被免职。后在后金攻破辽阳时,临危受命,再任辽东经略, 但与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天启五年 了广宁之战,结果战败逃回;宁远之战,与袁崇焕、总兵满 桂、守备何可纲守卫宁远,击退后金军r4 ;宁锦之战,与袁崇 被杀。并传首九边[ 。 熊廷弼是第一个能够遏制后金的人,他曾经在泰昌元 年八月.亲自督阵,击退努尔哈赤的进攻。然后就因假名增 税,勒索小民等罪名被下诏于狱【4]。 熊廷弼在第二次任经略时,一直没有得到兵权,在王化 贞于广宁大败后,下令撤回关内,并因此被杀。 总之.熊若能获得足够的权力,是可能压制后金,守住 辽东的;但能否消灭后金则难以判断,毕竟靠守城,是无法 消灭敌人的。 (三)内阁辅臣孙承宗 焕、赵率教、满桂等力退后金军,取得宁锦大捷[4 ;北京之 战,与袁崇焕一起,率领关宁军入援,将后金击退“”,后 又与孙承宗合作,取得遵永大捷;大凌河之战,在孙承宗的 指挥下战败,被迫假降逃回锦州,继续坚守;松锦大战,与洪 承畴等合作战败,迫不得已降清。 总之。在这六战中,祖大寿和袁崇焕合作的战役,基本 都取得了胜利,但没有袁崇焕的战役,却都失败了,说明祖 大寿有一定实力.但无力逆转战局,只能作为袁崇焕的下 属 [收稿日期]2015—05一o9 [作者简介]冀宁(198l一),女,河北正定人,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 一72— 赵率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将领,他参与了辽阳之 战.率军战败逃回;宁锦大捷,在袁崇焕率领下坚守锦州,与 后金大战数次均取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之战, 奉袁崇焕之命,率部驰援北京,由于友军不予配合而全军覆 没( ”。 纵观赵率教的表现。虽有辽阳之战的逃亡,也算一员勇 将。经过袁崇焕的培养后,成为智勇双全的将领,在锦州保 卫战中。打出优秀战绩。遗憾的是,由于友军不配合而战死。 满桂( ].是与后金作战次数较多的将领,他是蒙古族, 自幼善骑射,被孙承宗赏识,提拔为副总兵,加入与后金军 的队伍(t2)。满桂和袁崇焕一起参与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北京之战。在袁崇焕下狱后,满桂统领所有保卫京师的 与后金军大战一场,兵败身亡【l 。 满桂作战勇猛.但在与后金军的战斗中,则不尽如人 意。两场大的胜仗都是在袁崇焕的领导下获得的。离开袁崇 焕后,在北京城郊几战都乏善可陈,最后一战兵败身死。 一战败亡或成擒的将领: 在明和后金的战争中,许多明将和后金只打了一战,就 兵败被杀或被擒。其中有几个是非常著名的将领: 杜松,明朝大将,勇悍善战,塞外民族皆称其为“杜太 师”.时任总兵,接替李成梁镇辽东,萨尔浒之战中,兵败被 杀。刘挺,明末著名将领,人称“刘大刀”,一生经历平缅寇、 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保等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 内,战功卓越,最后战死于萨尔浒之战。卢象升,明末著名将 领、民族英雄。崇祯十一年冬十二月在巨鹿同清军激战时阵 亡{133。洪承畴,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他颇晓军事,在剿灭流 寇上大有作为,后受崇祯重托,率领明军主力,救援锦州,与 清军大战一场,兵败被俘后投降[10]。 这4位在与后金(清)作战时的表现超过他人许多,但 也只是在接触战中略占得上风,战役胜利一场没有,更不必 说战略上遏制后金了。 毛文龙,明末将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 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1 ,开创东江镇,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颇 有战功。几乎所有评论袁崇焕和毛文龙的资料中,都涉及对 方.本文也不例外: 有胆有识:毛文龙在李成梁帐下开始军事生涯后.对辽 东的山川形势和敌情都加意考察,因此在辽东半岛及附近 岛屿上与后金军周旋,面对于巨大优势的后金,能够不 被剿灭,可谓“有识”;辽东局势每况愈下时,敢于深入敌后, 开辟根据地,可谓“有胆”[1 。 开疆有功、复土有限:毛文龙以一己之力,开创东江镇, 故称开疆有功rl6 ;但他在辽东半岛上的势力很有限,占领一 些地盘大都也未能守住,故而只能说“复土有限”[ 1。 杀敌是真。冒功亦实:毛文龙在敌后斗争多年.杀死一 些后金军是理所当然[18];但主力交锋,毛却一胜难求。 索饷过多,情有可原:毛文龙军民一体,身处敌后,难以 从事生产,军人固然需要饷银,百姓也需要生存,因此索饷 稍多,也情有可原[19]。 通敌难免,投敌难信:两国相争,不斩来使,通信是很常 见的;但说他投敌,则不太可能。毛文龙部大都是从后金占 领区逃亡出来的汉民。和后金方有毁家夺地之恨.毛很难率 部投降;何况毛文龙自身跟后金也有血海深仇.不到万不得 已.不会投降㈨。 私德有亏,举朝皆然:当时阉党乱政,贪糜成风,毛文龙 也难免;而且作为外镇总兵,讨好一下当权者,也无可厚非 {21]。袁崇焕自己也有过类似做法㈤。 虽有抗命,也有缘由:毛文龙不服从朝廷的节制。也是 他的一大罪状,但明辽东朝令夕改,历任辽东经略水平 参差不齐,欲从也难。 虽有牵制,作用有限:毛文龙在后金后方开镇,对后金 无疑起到了骚扰作用,但牵制作用有限。因为后金农业水平 低下,渔猎是他们经济的重要组成,另外就是抢掠明朝。毛 想要破坏后金的经济命脉是很难的。后金方人力有限,对城 池的得失并不十分看重,以抢掠人口和物资为主要目的。后 金凭借的只是一支强大的而已,所以毛文龙的骚扰,并 不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私自经商,无可奈何:毛军民一体,人数众多,明朝无力 全部供养,因此毛文龙经商来缓解这一情况,无可厚非。 锦上可添花,雪中难送炭:毛文龙在东江镇,给予后金 很大骚扰,但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战术上,虽然很有 些成功的战例,但战略上,无法遏制后金的战略意图. 无法对后金造成本质的伤害。 总之,要遏制后金,必须在正面战场上能够与之抗衡, 最次要守住;要消灭后金,就必须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后金。 虽然有各种原因,但毛与后金主力决战的信心都没有,距离 做到这一点还差的多。 (五)后金统治者 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包括制定最 有效的战略战术[3],分化瓦解敌人的联盟,训练一支强大的 ,灵活运用各种战略战术,用间以劝降敌人并派人潜入 敌人内部等等,他都用的得心应手;因此他一生征战,鲜有 败绩,击败明朝几十万,攻占城池七十余座.然而在袁 崇焕驻守的宁远城下。遭到了失败[3]。 皇太极:皇太极是一个比努尔哈赤更加可怕的敌人。在 他执政期间,后金才真正开始建立政权和国家㈨。这里只讨 论他的军事部分。 皇太极在与明军第一战的宁锦大战中,就遭受重大失 败。然而,他立刻就认识到在辽东战场上明军凭借坚城大炮 可以遏制后金骑兵这一事实。制定了相应战略战术.扬长避 短,长途奔袭北京城,逼迫袁崇焕的关宁离开坚城大炮 来和他决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4]。 接下来.皇太极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炮兵C233 .还针对后金 军难以攻克明军坚城这一特点,发展了挖壕沟围困,打击敌 方援兵的战术,在大凌河、松锦两次大战中,成功将明军主 力歼灭。 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袁崇焕能否遏制皇太极的这些战 略,因为在皇太极进步的时候,袁崇焕已经死了。 (六)明朝的统治者: 万历:有很多学者认同“明实亡于万历”的观点(24J,本文 也不反对。 万历时期,国家形势还可以.“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 利。在辽东虽有萨尔浒之败,随后熊廷弼就遏制了后金方的 发展势头。 万历的失策之处包括:没有将税收制度化、合理化.万 历朝的矿税、船税征收没有体系,且都在他死后取消.加派 到农业税上,导致大量农民的破产以及帝国财政的崩溃t253。 对宗室的赏赐太多,主要是指对福王的赏赐,使得明末已经 非常吃紧的财政情况雪上加霜汹]。忽略皇储的教育,在漫长 的争国本事件里,两位皇子长期得不到出阁读书的权利{273. 朱常洛的两位皇子朱由校和朱由检的教育更加被忽视.最 终酿成了悲剧{2s3。 天启:天启怠政,不能调和东林党与阉党的矛盾。导致 一73— 辽东能臣熊廷弼和孙承宗一死一走,最后袁崇焕也被逼走, 幸好袁崇焕离职期间后金方未采取大的军事行动。在天启 执政期间,辽东形势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明帝国的灭亡。 崇祯:崇祯虽然勤政,但是能力有限,不懂军事.不清楚 明与后金双方实力对比和优劣所在,导致明朝在与后金的 作战中,一败再败,最终主力丧尽,国破身亡。 二、民族英雄袁崇焕: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着重介绍袁崇焕的生平事迹,主要 是其在与后金战斗中的策略及原因,将不懂军事的崇祯强 加给袁的罪名予以反驳 (一)简介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一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 C43,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 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万历四十 七年中进士,次年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二)最大贡献 袁崇焕长期处于一个受争议的地位.就是因为无人能 突出他的最大的贡献:在正面战场击败后金军主力。遏制后 金军的战略意图。 如果不能在正面击败敌人,想要获得最终胜利.是非常 难的。孙承宗两次经营辽东,一败于耀州,二败于大凌河,终 是徒劳无功。 明军在数败之后,将帅士兵都没有了战胜敌人的信心。 袁崇焕率部在宁远击退后金军进攻后,明军才意识到后金 也是可以战胜的,才有了和后金军作战的勇气。 (三 嗜杀与将威 袁崇焕虽杀死毛文龙.却并非嗜杀.如满桂得罪他后. 他只是请求把他调走[4]。将帅的“嗜杀”跟将威有关系,如春 秋末年,孙武在为吴王阖间演示如何训练之时,直接拒 绝阖间的命令,杀死其两个宠妃 】。 当时辽东局势,明军一败再败,明将战死的有几十员。 普通将领及士兵,畏敌如虎。闻风即逃,因为逃的人太多了, 朝廷也只能略施惩罚了事,最终导致明军的战斗力越来越 差。 这一现象被袁崇焕扭转:在他的里.与后金军作 战,或许还有生机,逃跑立刻死路一条——他不汇报.不请 示,直接处死。而且袁崇焕自己常常身先士卒,是以人皆效 命,方才练就一支有战斗力的。 古人云“仁不统军,义不经商”,并非无稽之谈。 (四)私德有亏,大义得存 这里主要是指袁为魏忠贤请立生祠一事[4].在阉党权 势滔天时,不与阉党搞好关系只能如孙承宗般离职.进而辽 东边防体系可能也随之崩溃[4]。孙承宗第一次离职后,关外 防务几乎尽撤,幸好袁崇焕坚决不肯离开宁远.凭借多年经 营的坚城大炮及将士卖命得以守住城池。才基本保住了孙 承宗在辽东几年经营的局面。 (五)觉华之失.崇焕无过 宁远之战.还有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觉华岛的失 守。但宁远之战发生时,明实录记载,“袁崇焕已经升任按察 使。仍管宁前道”003,并无资料显示袁崇焕管理过觉华岛的 事务。决意经营宁远城的是袁崇焕,决意经营觉华岛的是阎 鸣泰,袁崇焕一直在宁远经营,修筑防御工事、练兵,从未和 觉华岛有过联系。 (六)不救朝鲜 在“丁卯之役”[3”中.毛文龙战败逃入云从岛,并向朝廷 告急,朝廷命袁崇焕发兵援助,并拣轻兵捣巢,袁崇焕上疏 ...——74---—— 无虚可捣.仅派遣水师予以牵制I4],并未发兵救援。 这是因为:(1)后金有足够的留守,出征的主帅是 阿敏,并非皇太极,因此留守沈阳的,最少也有皇太极的嫡 系,两黄旗;(2)袁崇焕的没有进攻沈阳的实力,宁 远之战中,凭借坚城大炮,才勉强击退后金军,几个月后,就 去和敌军的优秀骑兵作战.胜机是非常渺茫的。 (七)议和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与皇太极一直有联系,也就是所谓 的议和.但其实双方各怀“鬼胎”。袁意在修筑城池,训练军 队;皇太极意在安顿内部,并乘机打击毛文龙及朝鲜 )。因 此议和对于双方意义并不太大,最多也就算互探虚实罢了。 而且袁崇焕并非如秦桧一样。通过打击主战派将领[ 来表 达和谈意愿,他训练,加固城池,完全是备战的姿态。 (八)放弃关外,愚不可及 认为袁经营关外拖垮了明经济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 袁崇焕用掉的辽饷.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练兵发饷.购置器械 马匹,这些即使在关内经营,同样需要花费。而且,辽民是辽 东的主体.他们为了自己的土地会努力作战;而迁入关 内,这些人还需要安置,不仅需要土地房屋等生产资料,还 容易成为不稳定因素。 (九)计斩岛帅。有胆有识 杀毛文龙是袁罪名之一.历来为后人争论不休。本文从 下面几个角度来分析。 为何杀:因为毛文龙不听令,统一将令的重要性对于将 帅是不言而喻的。毛文龙如果不主动配合。毛军就不可能服 从袁崇焕的指挥。因此,在毛文龙拒绝了最后的退休提议后 r4].袁崇焕只能强杀毛文龙。 为何不请示:这是因为毛文龙一直处于半状 态.朝廷基本节制不了,请示后.一旦泄密,就无法成 功。 毛文龙的牵制作用:毛牵制作用本就有限,在“丁卯之 役”后.受损严重,牵制作用更加有限了。 后果:袁崇焕在任期间,恩威并施,毛军基本接受了他 的改编.形势比较理想;至于东江后期的叛乱,跟袁关 系已经不大了。这支在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计划中.会 起到什么作用,也都随着袁崇焕的死而无从得知了。 因此。杀毛文龙,是为了平辽大计。 (十)己巳之变,崇焕无责 己已之变是明清战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在这一节中, 重点论述的是:己巳之变的发生是否袁崇焕的责任。 防区归属:后金军突破长城的关隘及占领的城池,都是 属于蓟辽总督刘策㈣的防区,而不是袁崇焕的防区㈨。 先见之明:袁曾经数次上书,请求朝廷注意后金可能从 这些地区入侵,已经充分尽到的自己的责任 ],但未得到朝 廷重视。 提前防备:袁曾经派去协防。但是被顺天巡抚都御 史王元雅05 遣回了。 总之在己巳之变发生前,袁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是没 有责任的。 (十一)蓟州纵敌。舍名求实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赶到蓟州城驻防,但后金军绕过蓟 州时,袁军并未拦截;因此“纵敌长驱”,成为袁崇焕的一个 “罪状”。然而事实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原因如下: 驻防原因:袁驻防蓟州是因为后金主力在攻城战中,几 乎每攻必下。己巳之变中,连克永平、遵化、迁安、滦州[3 等 城池。因此如果后金军进攻蓟州,袁崇焕就可以凭借蓟州城 坚守.处于有利的地位。 纵敌原因:如果在蓟州城外拦截,对于袁军是非常危险 的。明军在和后金军主力的野战中,一场未胜。何况袁军少, 而后金军多,进行野战,胜机渺茫。 因此袁崇焕的策略并无问题,其失误是对皇帝夸VI说 “必不令越蓟西一步”。㈤这句话了。但袁崇焕以大局为重, 不因为自己夸口就在战略上犯错误,还是值得肯定的。 (十二)北京之战,胜在将威 蓟州之后,战火就烧到了北京城下,袁军在极为不利的 情况下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大战,击退了后金军。 袁军当时情况如下:(1)行军太快:袁军从关外数日长 途奔袭到北京。九千骑兵掉队四千,步兵不能兼进 ],也就 是说。袁军最初只到了五千人;(2)极度疲劳,士气难振:数 天的急行军。自然非常疲劳,却未能进城休息,估计士 气不会非常高了;(3)以少敌多:袁军战前约九千人,对阵的 是后金左翼,具体人数不详,但人关后金军有十余万, 此处两三万应该是有的;(4)友军支援有限:在袁军与后金 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时,北京卫戍没有提供有效支援。 总之.袁军几乎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有占到,能够击 退后金军的原因如下: 将威:袁在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余威,使后金军心存 畏惧㈨;(2)拼死不退:袁军死战不退,终于导致了后金军的 撤退;“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主帅如 此,其他人可知;(3)地利和人和:虽然北京城内给的支 援有限,但对后金军在心理上是有影响的;而且依托城池, 不容易被敌军包围。 (十三)反问计 笔者认为。反间计的有无与袁崇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 范围。 (十四)罪名分析 袁罪名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 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 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人城。”[397下面逐条分析袁崇焕的 所谓罪名: 付托不效:分析其他罪名,就知道“付托”是否“效”了; 专恃欺隐:明末通讯手段有限.许多时效性和绝密性的 军事机密,无法事事请示: 以市米则资盗:袁向蒙古喀喇沁诸部落卖粮,是为了拉 拢蒙古,崇祯提出了根本无法操作的屈辱性方案 ]。使得蒙 古直接倒向了后金: 斩帅:已经有过详细讨论。不再赘述细节: 纵敌长驱:崇祯不懂军事,是以无法理解袁崇焕的安 排: 顿兵不战:明末敢和后金“战”的人基本一战就兵溃身 死了,故而袁军采用守势; 援兵四集,尽行遣散:袁崇焕将刘策军调防其他地方是 完全合理的,因为蓟州城不需要他们协防; 兵薄城下:袁部野战非后金对手,是以需要借助北京城 的力量来对抗后金军; 潜携喇嘛,坚请人城:带几个喇嘛,算什么罪名,无法理 解;袁部急行军,疲惫不堪。请求进城休息,理所当然。 总之,袁崇焕的罪名绝大部分都是军事部署。让崇祯这 个外行评判袁崇焕这个内行,自然会得出错误结论。 (十五)五年平辽: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历来是他被广为诟病的主因.但 袁崇焕的所作所为,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最终是否能实 现,笔者不敢臆测,毕竟皇太极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 军事、政治、经济天才。但从客观上说,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何况五年期限还未到。 三、总结: 总之,袁崇焕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是明朝抵抗后金 之不可或缺的英雄。袁崇焕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能够战胜后 金军。然而在明末因为皇帝的和的.这不可能 实现。 [参考 文 献] [1]张杰.清文化与满族精神・水滴石斋前集[M].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376. [2]孟森.满洲开国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l17. [3]阎崇年.努尔哈赤传・正说清朝第一帝[M].北京:北 京出版社.2006. [4]明史.卷259. [5]明熹宗实录.卷57. [6 J明熹宗实录.卷14. [7]三朝辽事实录..卷l4. [8]明熹宗实录..卷58,59. [9]明史一卷250. [10]阎崇年.论大凌河之战[J].清史研究,2003,(O1). [11]明实录・崇祯实录.卷2. [12 J明史.卷271. [13]明史.卷261. [14)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 [15]江旭奇.皇明通纪集要.卷45. [16]温体仁.大明熹宗实录.卷23,卷31. [17]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61. [18]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3. (19 J崇祯长编.卷2O. [20]毛承斗.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5. [21]明季北略》,卷4。 [22j明熹宗实录:4022. [23]清史稿.卷2,卷3. [24]明史・神宗本纪. [25]王宏钧.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 [26 J明史・福王传. [27]明史・本纪第二十一. [28]甲申朝事小纪. [29]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ol明实录・明熹宗愆皇帝实录.卷66. [31]东华全录. [32]宋史.卷473. [33]明史.卷73. [341钦命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等处兵部尚书臣袁崇焕谨 题为乞汰冗官以纾国用等事. [35]崇祯实录.卷2. [36]崇祯长编.卷28. [37]程本直.白冤疏. [38]清史稿. [39]国榷.卷91. [40]明清史料.甲编第8本:兵部行(督帅袁崇焕题)稿. (责任编辑:张平凡] 一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