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

试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

来源:保捱科技网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3卷 2006年9月

试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

陈典平  贾爱青

  摘 要: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文化现代化定义为人类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状态,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对封建传统的猛烈批判,以及文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都对达到这种状态做出了贡献。当然,新文化运动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笔者试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新文化运动在促进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加以剖析。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文化现代化;内涵;作用

  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其对封建主义传统的猛烈批判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大力引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一座丰碑。毋庸置疑,新文化运动决非简单意义上的文化革新运动,她所带来的是冲破旧势力的种种束缚,以图引起社会全方位的进化。因此,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而在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其成效尤为显著。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新文化运动与文化现代化释义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认为:“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并不是要割裂传统文化,重新确立新文化,而是在中国旧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注入更多的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的成份。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应该起到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要注重团体的活动,即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因此,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应看作是以文化的革新为主要内容以图带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具有思想启蒙性质的运动。

现代化浪潮是有史以来发生的对人类影响最为

巨大的变化,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带来了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黎德化在其所著《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对现代化作了如下的界定:“现代化社会的产生,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得以发挥的体现,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因此,要理解现代化的实质,只有从人的自身实践状态中来得到说明,这种状态表现为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身之间矛盾的能力的空前提高和全面发展,也表现为自然、社会和人类心理对人们的自由自觉活动的障碍被广泛克服的一种社会状态。”对现代化的这种理解是较为客观、全面的,揭示了现代化的实质内容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伴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表现为人的自由活动空间的空前扩大的一种社会状态。

在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中,陈独秀对文化的规定只局限在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等方面,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文化的现代化,其文化的含义要丰富的多,不应仅仅在精神文化的层面,更应该从人的本质方面加以考虑。黎德化认为文化的最普遍、最广泛的含义,是指“人类特质的体现和表达,它具体表现为人类的思想、语言、行为、制度和物质设施等等。”相应地,根据这个定义,文化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状态。这样的一种状态,是伴随着人类知识的总量成爆炸性增长,人类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以及自然、社

作者简介:陈典平(1980—),男,陕西丹凤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79—

会和思维的障碍被广泛克服的社会状态而出现的。”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开端,至中国党的成立,新文化运动阵营走向,前后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意义也十分重大,而且还推动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爆发,更使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新文化运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喊出的两句响亮的口号,也是高扬的两面旗帜。民主在当时被称为,陈独秀说:“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是也。者,成人以往,自非奴隶,悉享此权,无有差别。”

科学在当时主要指自然科学,既包括科学技术,也包括科学方法。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陈独秀不但大力提倡自然科学,而且也主张研究一切学问都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含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21“孔家店”。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传统的批判,最激烈的莫过于“孔家店”的口号的提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普遍反对被康有为奉为国教的孔教,陈独秀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驳斥孔教,如《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复辟与尊孔》等,对康有为所主张的定孔教为国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抨击。李大钊在《孔子与》一文中说:“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这种猛烈的批判使孔子的独尊地位和传统儒学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重要内容。当时所认为的新道德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新道德,而旧道德则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旧道德。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指出:“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至今无以异焉;”“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个人无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

31文学。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带有救亡

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不仅仅对旧道德、旧传统作了

彻底的批判,在介绍新思想、新知识的时候还需要有新的形式,即语言、文风的更新,文学便起到了这种作用。最先举起文学大旗的是胡适,既而得到陈独秀、李大钊等的热烈响应。陈独秀在《文学论》一文中说:“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可见,陈独秀所主张的文学,在文学内容上进行全面革新,以促进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的发展。

4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宣传,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和推动文学等,而后一个阶段得益于十月社会主义的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开始转入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其中呼声最高,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李大钊。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庄严宣告:“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立即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新文化运动便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成份,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三、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缓慢的、被迫的、付出了巨大代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沉重包袱和两千余年封建文明的巨大惯性表现得淋漓尽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闭关自守的清王朝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无奈的被打开了,从此,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之下,古老的中华帝国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的嬗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西学东渐”的热潮悄然的而又是不自觉的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都应看作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尝试,当然也包括文化的现代化在内。

前面已经指出,文化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状态,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在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方面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民主制度注重个人意志

—80—

的表达,尊重和维护个人的自由权利。民主制度下人人都是主人,自由地表达思想和发表见解,这正体现了文化现代化的要求。科学精神的提倡使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不再为臆想中的超自然的力量,诸如神灵、上帝所控制,通过理性的思考,把握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周围的世界,这同样反映了文化现代化的要求。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注重孝悌,要求子对父尽孝,弟对兄尽悌,将其扩大化,则臣对君尽忠。同时还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戒律给人们套上精神枷锁,使孝悌及忠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绝对的服从,或者说是宣扬愚忠、愚孝,从而使人丧失了个性和主见,成为操纵在别人手里的工具。新文化运动中提倡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新道德,以个人为中心,恢复和尊重人的自由个性,这是作为现代化的人最核心的部分。人的是由传统人到现代人转变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实现人类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重要前提,因而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文学的一个彪炳千秋的贡献在于白话文体的推广。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层面来看,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言文体的体例特点决定了其难以推广,从而使得绝大多数的中下层民众望而生畏,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垄断。白话文体的推广为文化的下移创造了前提,更多的人能够掌握这种文体,自由的交流思想,抒发情感,为人的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状态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创造了最理想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人民当家作主,享受着最广泛的民主权利,从而可以自由的表达意志,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价值。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实践能力空前提高,从而加速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还是“孔家店”的疾呼,主张文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都为人的特质全面而自由地体现和表达的状态的实现做出了贡

献。中国的现代化在其肇始阶段是一个被迫的过程,而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新文化运动则可看作是资产阶级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所做的主动探索,其成效是显著的,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大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仍然历尽曲折,甚至出现了十年“”的历史大倒退。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改造的不够彻底以及受众面的有限显然难逃其责。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发起的,他们成长于新旧交替的历史大变动时期,他们既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受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影响,具有“西化”倾向。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对传统的反叛与对传统的遵从同时存在的双重性格。这就使得他们不可能彻底剥离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的因子,更何况陈独秀一开始就认为新文化运动不是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改进。

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只注重理论宣传,而忽视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陈独秀明确强调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是两件事,这就使得新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旧思想斗争异常激烈,而一旦涉及到改造社会的暴力,立即便出现了分化。这同样也削弱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和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实际作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80余年了,但她的内涵及其闪光的思想是具有恒久的魅力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然而挖掘五四新文化的深刻内涵,弘扬五四新文化精神,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必将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取得历史性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A].周均美.世纪先声———

五四・新文化运动文选[C].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黎德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1999.

[3]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A].周均美.世纪

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文选[C].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4]陈独秀.文学论[A].周均美.世纪先声———五四・

新文化运动文选[C].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