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乡下人进城”——简论现代化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的艰难跋涉与发展

“乡下人进城”——简论现代化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的艰难跋涉与发展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 1年2月 27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imao Teachers’College Feb.20ll .2 . “乡下人进城’’ ——简论现代化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的艰难跋涉与发展 刘明坤,王玉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 云南少数民族的城市化进程自古代就已出现,尤其明清两代表现特点非常明 显,而且在昆明、大理等地均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城市规模。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 与传统文化传承进行研究,首先可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自古至今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对云南城 市化的兴起到逐步形成过程有所了解,这可以突破学术界一直以来将关注的焦点定位在现代 经济发展及旅游这一方面。其次,也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 传承变化,本着实事求的原则,对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得失做一总体的归结。 [关键词] 现代化;云南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Q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1)O1一O044—04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国内研究领域是 比较受关注的,现代化①的问题也是一个热点,但 把城市化 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结 合起来,这是比较新颖的,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 有特点但又有相似之处和共同点,这些作为各民 族遗产与财富的民族文化是维系他们民族凝聚力 的重要纽带,也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同时也 是各民族包括汉族不断融合的重要力量,世界其 题,而中国的民族和谐是举世瞩目的,也是令世界 赞赏的,同时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东西部发 展不平衡的问题和差距问题。今后,如何让 相对落后地区的民族和谐相处并与时俱进、共同 发展,这是新时期很重要的问题,尽管实行了西部 大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活动,但维系一个民族的根 是他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所以,保护民族文化并使 他们传承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中国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城市化与 他文明古国衰落与消亡了,但作为有五千年文明 史的中华民族却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 断创新,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有复杂原因的, 民族文化的发展之冲突,尤为重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的 其动力不仅仅只是汉民族的贡献,各民族的融合 与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云南作为边疆大省,多民族 居住与共处的现实与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和谐发 传统文化,就是失去了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拥 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 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多极世界的格局使国际 局势愈来愈复杂,很多国家存在着严重的民族问 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 渊源的基因。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一直 ① [收稿日期]2010—11—23 [作者简介]刘明坤(1974~),男,山东泰山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元明清小说; 王玉超(1982~),女,黑龙江双城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 刘明坤,王玉超: “乡下人进城” 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且逐渐受到重视,其中的研 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研究多倾向于几个方面:一 是对云南民族文化做总体的介绍式研究,如《云 南民族文化概论》等著作,虽有一定的价值,但亦 有不足之处;二是多在少数民族本身的特点的研 究,如对傣、苗、彝等族的民族风俗特征的探讨,但 仅针对其民族本身;三是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 研究,如文学作品、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雕刻 方面,主要是从单纯的文学艺术角度;四是民族文 化的保护等范畴,这一方面在近几年来研究颇多, 诸如《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及其保护》等文;五是对 若干少数民族渊源的研究。从现在的研究中可 见,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尚 未涉及,一般若有提及也仅局限于云南现代旅游 业的发展如何破坏了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应对 这一文化加以保护等说法,但对少数民族的城市 化过程及文化传承的真实面貌研究还留有很大的 研究空间。如果试图在这一空间做一些新的探 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有重要用处的。 对于城市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们一 直认为城市化就意味着失去民族特色,而民族化 则意味着拒绝文明,实际上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虽 然二者在一些方面确实存在着冲突,但它们不乏 相互融合各得其利的一面。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城 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正可以正确地 认识少数民族的城市化发展,并且吸收、借鉴二者 在发展中的优点,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更是有好 处的。 一、云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云南的城市化进程是比较早的,从明代 起,汉人的大量移民,戍边,仕宦谪迁,贵、广 等之人来滇从耕,中原之人来云南经商等就是城 市化的典型代表。他们将中原的城市元素带人云 南,在无形之中促进了云南城市化的进程。 (二)清代的改土归流@等国家,改变了 各少数民族的各自封立的局面,从而形成统 一于政权之下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 成为改变民族原有生活习惯的动因,增强了 各少数民族及文化的流动,同时也使得他们与中 原城市的发展模式逐渐接近。 (三)教育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实行,尤其是 明代科举制度开始完备,提高了当地人的文化素 质,改变了他们原始的生活方式。汉文化逐渐形 成主流,如明代贬谪云南的杨慎,就形成了以他为 中心的“杨门六学士”的文学群体,对儒学的主张 和强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除 农耕之外的手工业和商业都兴盛起来,使得云南 (昆明)、大理、楚雄等居中腹之地都逐渐具备了 比较完备的城市规模。 (四)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阶段,很多民族 地区原本是农业生态的,则逐渐向着以旅游为主 的城市类型转变,但实际上,农村地区脱离农业的 转变并不代表着就是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就表现 出了其中的民族失去具有自己特色的生产方式, 而这一生产方式恰恰是完全不同于其它的文化, 如各地的民族村。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 陆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 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 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 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 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 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 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 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从而也就失去了民族文 化独特的方面。 二、城市化进程中云南少数民族 文化的变化 (一)客观地看,少数民族文化在城市化的进 程中,表现为原始生态环境下的少数民族个体或 群体的城市化,这不同于以往的农耕和渔猎生活, 这是对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这 一过程中也丢弃了原有的民族习俗,如在服饰、信 仰、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原有的民族特点;当 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有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一 面,如不同的节日及民族习惯等方面。 (二)自明以来由于科举制度的强化实行,使 得云南少数民族表现为逐渐成为汉学儒家的主体 知识结构。云南在明代的乡试名额由洪熙年间的 lO人逐渐增多,直至万历年问的45人,进士共 140笤。明代学校、书院等教育体系发展,知识分 子类型的增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但同时,由 于文化的汉化,使得很多少数民族本有的语言文 学逐渐缺失,而最后从属于汉文学。城市化的同 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在发生着其自身规律的变革, 即其本身的去糟粕取精华。 45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三)在云南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传 统的文化特征逐渐消失,如服饰、语言、民族音乐、 洞经音乐、舞蹈等。民间山歌及一些有语言无文 字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 保护也应采取动态保护的措施。单纯的民族村、 博物馆等保护,虽然能起到一定展示民族文化的 作用,但仅靠展示的方式是不能完全包含民族文 化全部意义的。静态的保护方式在很多时间略显 出来的文本化,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中口传 文学的遗失,另一方面表现为口述文学虽以渐渐 被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中动态部分实际上并未 达到保护的初衷和目的。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是事实,但从文化上看,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 这个文化资源同时是很多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 通过文本保存下来,但诸如山歌等虽有歌词,但已 失去曲调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动态发展。 (四)云南少数民族的城市化,尤其在现代旅 游的不断发展中,虽然仍然可以看到各个少数民 族的风俗习惯,但是由于现代城市商业化的过分 浓重,使得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而只流于形式而已。如傣族波水节,本具有原始 宗教意义@现在其文化内蕴已不复存在。 三、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的文 化保护 首先值得肯定是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云 南民族文化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其保 护仍然需要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方式。 (一)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选择态度 在面对城市化的进程中,现代精神的融入是 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少数民族文化虽然 作为非主流文化,但对其取舍的态度要客观和慎 重。它们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有其特 殊之处,也正因其特殊才构成了文化的完整内涵。 故首先要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意识上端正态度。 (二)将教育作为增强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推 动力 通过现代教育让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了解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真正内涵,这样才能使少 数民族文化不致流于形式的保存。近年以来,受 市场经济大潮的驱使,民族地区的许多青年纷纷 外出打工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 的环境,而且,大部分青年由于接受了新的价值观 念和生活观念,难以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 识,对传统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等方面的兴趣愈 来愈淡漠,例如在部分民族地区就出现了“苗寨 无人学苗歌、侗寨无人吹芦笙”的尴尬局面,而这 些正是民族文化之根断裂的重要表现。 (三)应采取动态保护措施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受城市化进程及文化本身 发展规律的影响是动态的,因而对于这一过程的 46 假如能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资源,使得它发展起来, 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可以成为支 柱产业。 (四)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及合作开发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加强民族文化与中国其 他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交流以及合作开发,使少数 民族文化在大的城市化的趋势之下,合理地接受 现代影响,同时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增 强民族文化传承与研究的意识,使其文化根蒂更 加深固。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意 义 (一)云南民间文化博大精深,体裁丰富,不 仅表现在文学作品,而且在现有的民俗如节日、习 俗、服饰等里面仍然有所体现,这对于了解这一民 族的发展,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的渊源,追其本溯 其源有着重要意义。如“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 表征”的观点,联系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来看,这 一命题就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果说,一些大 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 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的千奇百怪的 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多元化 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它并不仅仅代表了某个少 数民族,而是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 展,对于整体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着重 要的意义。如彝族的家支制度,这是迥然不同于 其他的特殊的家族文化,与中国自古保留的家族 制度看似没有联系,但深入探究即可发现,二者在 很多方面存在着相近之处,其中缘故大有可求。 从房屋内的装饰上可以了解民族的起源面貌,民 族心理,生活方式。 (三)少数民族文化本身有其审美、教育和文 刘明坤,王玉超: “乡下人进城” 化传播的功能,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少数民族特有 的性格,民族文化在民族内部起着重要的纽带作 用。 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 等。 ②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 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 (四)有的民族文化是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 称之为口述文学,虽然后来有一些用文字记载下 历史过程。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 市化。 来,比如山歌,并且翻译成汉语意义,但是必须认 识到,山歌是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内 容十分丰富,而且在本民族里有很多山歌的歌词 ③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 治措施。明代在西南地区废土司制度设 并不固定,它本身就是动态存在的,这是文字无法 一一记录并且概括全部的,对于这一部分文化的 保护也应采取动态的措施,对其保护的意义不能 局限于认识民族文化的狭隘性上。并且,口述文 学具有口述史的功能,至少具有补史、证史的“佐 史”功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中的“口述史”文学或叫“口述史”文化。⑨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它也是维系一个民 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 力的源泉,它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发展。了解一个 民族,必须了解它的文化,从这一方面人手,才能 制定合适的;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他的文 化,只有这样,才能不发生民族问题;发展一个民 族,必须发展他的文化,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 荣。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 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云南边远山区就更为 重要,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 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的现实意 义。因此,基于云南少数民族情况的实际和文化 保护的现实,应加强这一方面的措施。 [注释] ①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 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 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 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 一切的全球性过程。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 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关地区等地 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 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 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 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 贵州布政使司下置八府。清代在云、贵、 川等省大力实行以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 代替土司管辖地方的措施即改土归流使原土司地 区的地方行政与内地趋于一致。 ④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 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 傣族地区。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 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 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 诚的祝福。 ⑤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即以搜集和使用 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 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广义地说,它始现 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 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 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 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狭 义地说,口述史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 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1:7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 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把中国文学 中具有“口述史”功能的文学称为“口述史”文学, 保护与研究“口述史”文学,对研究与保护少数民 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 [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 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仇学琴.云南民族文化探源[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