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91舔0裙4期年月惰报杂志JOURNALOFINTELLIGENCEVd.·29Apr.No.42010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AStudyoftheIntrinsicEvolutionMechanismforNetworkSentimentofPublicCrisisEvents史波(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1)摘要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杌理是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对网络舆情内涵、特性概括的基础上,构建了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体系,并分析了其内在逻辑性。从形成机理、发展机理、变异机理、作用机理和终结机理五个方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演变路径、演变表现和演变动因。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中图分类号G201网络舆情形成机理文献标识码A变异机理作用机理文章编号1002一‘1965(2010104—0041—05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观念重大变迁,经济加速改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露,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则不断增多。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已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矛盾加剧的特殊时期,公共危机事件由偶发转变为频发,公共危机管理成为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现实而又重大的课题。舆情是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党把建立社会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体现了党对舆情研究的重视uJ。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网络的影响力日趋增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征,并对的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置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和演变机理进行探讨,以便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找到相应的对策。1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定时期和互联网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尤其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以及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它是影响网络舆情的直接因素;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它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刺激物和态度指向物;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多种情绪、意愿、态度以及意见交错的总和,它体现了网收稿日期:2009—12—22修回日期:2010一Ol~25络舆情的错综复杂性;同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是在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互联网空间范围内。网络舆情与网络有着难以分割的密切联系,两者都反映了互联网上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愿望,有些舆情研究成果也存在着将两者相互混淆的情况【2]。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网络舆情和网络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的主体是网民,而后者的主体有官方和公众之分;前者一般形成的时间比较早,而后者一般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网络舆情并不一定和网络一样是公开表达的,常表现出一定的内隐特征,且具有分散性和易变性。因此,网络舆情和网络有如下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两者概念的区别也体现了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1网络舆情与网络的主要区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网民在互联网空间上对公共危机事件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既有常规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诸多特性:a.快速传播性。互联网上拥有的QQ群、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具有即时传播的特点,而人们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探求欲有很强的时效诉求,故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扩散,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两作者简介:史波(1981一)。男,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讲师,研究方向为灾难与危机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万方数据·42·情报杂志第29卷三分钟后就有网民进行信息互动∞J。b.情景依赖性。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公共危机事件密切相关,其内容往往貌似真实或合情合理,但这种情景依赖常由于虚假信息的渗入而造成虚假舆情。c.多级衍生性。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复杂多变,前一阶段逐渐消失的网络舆情有可能结合新的事态发展而产生新的变异,从而进行新一轮快速传播,例如杭州飙车案的胡斌替身传言。d.群体极化性。由于人们对公共危机事件具有更强的知晓欲和减压心理,群体极化倾向在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更容易形成极端的观点。2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在演变机理体系机理是指事物所遵循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而言,分析其内在的演变机理,就可以找到网络舆情孕育的源头,发现网络舆情形成的规律和发展演变的推动力,以便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找到相应的策略。从文献检索来看,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某一具体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范围较窄而不具备普适性;或者只是对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进行研究,缺乏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探索。因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体系。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机理:形成机理、发展机理、变异机理、作用机理和终结机理。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理概括了从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到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是整个机理体系的基本,也是相对简单的部分。网络舆情从形成到终结都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必然也要遵循某些内在规律来运行,这就是发展机理。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事件信息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变异或者扭曲,从而使得舆情偏离于事件的,则这是变异机理。网络舆情之所以影响力大,主要在于其作用机理,即体现在如何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和监督上。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机理则揭示了网络舆情随着公共危机事件完结而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五个机理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形成机理、发展机理、变异机理、作用机理和终结机理分别处于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周期的不同阶段。形成机理是机理体系的出发点,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切变化过程的基础,是舆情发展的始点,也往往会直接产生变异和发生作用。发展机理是机理体系的重点,网络舆情的发展体现在空间上横向的涨落和时间上纵向的涨落,其过程极易产生信息变异现象,其作用力也体现得较强。变万方数据异机理是机理体系的难点,信息变异导致舆情变异,从而产生很强的消极作用,其控制和应对也是最难的。作用机理是机理体系的关键点,网络舆情强大的影响最终是通过作用力体现的,它是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变异的集中点。终结机理是机理体系的结束点,无论作用力是大是小,产生效果是积极还是消极,网络舆情终会衰退,但同时它也可能不是彻底消失,积淀在网民心中的态度、意见会在新事件刺激下再次萌发。◆I发展机理h◆I形成机理卜H作用机理旨H终结机理I▲-I变异机理一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结束阶段图1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五个机理的逻辑关系3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在演变机理分析3.1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理3.1.1形成路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种“刺激一反应”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的发生时间较短。网络的隐匿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不仅加快了舆情的形成过程,更使舆情生产过程处于超控制之中[4|。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一经在网上出现,便会激起网民的强烈反应,各类信息迅速通过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扩散,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从时量特征角度看,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种突变的模式,但其形成路径依然有着很强的结构特性,即公共危机事件信息在网络传播后,经历了个体意见表达、社群意见碰撞、网络舆情形成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金个体态网|件度意络见舆形情\l/,息,\信.成与£它信息发布图2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路径公共危机事件一般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或者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故事件一旦发生,公众在获取信息后会在网络上发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由于公共危机事件信息具有刺激性的特点,其传播和扩散的速度远快于普通信息,这些信息与网民的原有背景知识第4期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43·发生作用,促进了网民表达各自的意愿、态度』和意见,并在小范围内产生意见的交流和碰撞。随着网民对事件信息的进一步探寻和对个人意见寻求支持而广泛交流,就会形成小范围的网民群体,而这类群体往往有共同的意见或共同的关注点。经过这类群体内交流碰撞和群体间的互动,在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等作用下,就会形成网络舆情。3.1.2形成动因。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能量,只有拥有适度的动力,它才能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趋势。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力主要来自于网民的事件需求,概括起来就是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这里的生存需求是指维持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有些公共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比如地震、暴雪溢f疫,所以网民对事件信息有着极其迫切的需要,希望彼此的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并根据这些信息不断进行意见的交换。这里的发展需求则是维持人类生存条件外的其他需求,就网民而言,有获得尊重、归属感需求,还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求等。当网民对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和其他人共同发表意见,并不断获得肯定或否定反馈时,他会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被他人的认可,从而获得归属感的满足。另外,网民可以对公共危机事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体现网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程度、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展现能及时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反馈,从而使得网民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获得很大程度的满足。因此,网民的事件需求是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动力。同时,网络媒介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具有互动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点,为公众表达和传播舆情提供了新载体,其形式包括博客、QQ群、网络论坛、新闻跟帖等。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作为传播主体的传统媒体处于强势地位,拥有直接的话语权,而作为传播客体的公众则是弱势群体,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传播者和公众处于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上,网民不仅可以方便获取信息,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因此,网络为公众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媒介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物质基础。3.2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机理3.2.1发展路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从形成到结束,都是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动的过程之中。网络舆情形成之后,由于网民的态度、意见等不断高涨,公共危机事件受关注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影响会越来越大,从而有更多的网民关注和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万方数据中去。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很少是直线上升或直线下降,更多的时候表现为波浪式的运动形态。波峰处体现为舆情上涨的顶点,波谷处体现为舆情下落的底点,波峰与波谷交替出现,此消彼长,波动向前。网络舆情的涨落是一种基本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虽然使得舆情暂时偏离了平衡态,却也支持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稳定。同时,对于同一公共危机事件。不同网民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但概括起来其倾向可分为支持、中立和反对三种,网络舆情倾向则相应地可分为支持主导、中立主导、反对主导和意见相当四种类型。持有某种舆情倾向的人数总处于一种动态的涨落之中,而网络舆情倾向也常常在这种涨落中发生变化。例如哈尔滨事件,网络舆情就出现了多次的舆情转向和舆情。3.2.2发展动因。网络舆情的这种波动方式往往是多方因素共同角力的结果。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现实根源,事件的刺激性越强,网络舆情也越容易不断高涨。的危机管理行为也影响着舆情的波动,若不作为或处置不当,批评、声讨和不满的声音就会不断增长,若应急处置符合公众利益,则会得到公众的支持,反对性舆情就会逐渐淡化。另外,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既可能导致舆情高涨,也可能化解舆情。网络舆情与事件信息的传播密切相关,传播渠道闭塞往往会造成小道消息和谣言四起,而媒体对事情的澄清和对公众关心信息的公开,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正是上述因素的影响,有了新的事件信息或有了新的刺激性的意见,网络舆情就会上涨,或者出现了强大的阻力造成网络舆情的下落。网络舆情持续一段时期后,若有新的刺激性事件出现,多数网民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从而使原事件的舆情慢慢淡化或消落。但有些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沉寂下来,但是实质上转化成了“隐舆情”,一旦出现相关联的公共危机事件,原有事件的网络舆情会顿时爆发,再度成为网络的焦点。3.3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异机理3.3.1变异表现。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异是一个系统演化过程。具体而言,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的基本模式有如下三种:同化,即以网民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解释和传播事件信息;异化,即网民对事件信息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简化,即省略大量有助于了解事件的细节。在网络环境下,事件信息的传播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对一”或“一对多”,而更多的是“多对多”或“网状”形式。因此,考虑到传播主体的利益差异性,网络舆情信息在网民-44·情报杂志第29卷互相询问、交谈、转述中会不断同化、异化、简化,不可避免出现分岔或嬗变,从而出现各种变异的情况。这些变异的情况包括灾难恐慌、政治流言、经济获利等。灾难恐慌常见于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件瞬间降临破坏了有序的生产生活秩序,人们容易被一种突如其来的莫名恐惧所笼罩,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制造和传播恐慌性信息。例如2005年哈尔滨停水事件,由于初期采用了信息封锁策略,加上前期林甸地震背景的诱导,停水原因迅速变异成了近期有地震的恐慌性谣言,导致出现哈市居民抢水、抢食物、出逃外地的恐慌现象。是公共危机事件处置的主导者,在某些件中甚至是主体者,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具有很大的话语权。若不及时公开必要信息,网民容易产生各种揣测而引发各种流言;若及时公布事件信息,但网民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而往往产生政治倾向性的解读,尤其是处于危机中高度紧张的群体,更容易采用一些非理性的情绪性认识,造成政治流言四起。同时,网络舆情发展中还会出现经济获利的变异现象,即某些人根据公共危机事件的发展态势,网上编造对事件处置必需的物质信息,以提高物价获取经济利益。例如2003年SARS事件中,中医非典预防措施在网络中的疯传使得板蓝根和白醋全国范围脱销,不法商贩从中作梗、囤积物资,扰乱了市场秩序ⅡJ。3.3.2变异动因。从表面上来看,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与其它信息传播没有区别。但实际上,网民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多是在表达一种情绪或态度,或者说是一种潜意识的释放。由于受到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事件信息的成分会不断受到增减或修改,从而出现变异的情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便会处于不协调的紧张状态,故会努力减少它以达到认知上的协调怕J。因此,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网民会对事件信息中的模糊部分提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进一步增强信息的变异性。由此可见,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异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利益(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舆情变异的动力来自于利益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利益差异性导致事件信息发生变异或者扭曲,从而使得舆情偏离于事件的。网民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倘若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个人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非理性认识容易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附和,继而使得网络舆情变异成为可能。同时,一些别有用心者也常常借题发挥、混淆视听地传播一些虚假信息,从对网络舆情的万方数据变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3.4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机理3.4.1作用表现。和传统的社会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的作用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网络舆情的作用广度空前增大。舆情的地域性特征逐步消失,而呈现出地方舆情全国化、国内舆情国际化的倾向,“蝴蝶效应”愈发明显,可以让小的热点演化成大热点、新热点延拖成老热点、简单热点衍变成复杂热点,也可以使得一件以往简单平常的民事案件顷刻间发酵膨胀为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其次,网络舆情的作用力度大大增强。不管是意见领袖的振臂一呼,还是草根网民的真知灼见,都会出现应者云集的现象,网络舆情的星星之火可以迅速成为燎原之势。网络对那些原本零乱、分散、无序的观点和意见起到了积聚、放大、传导的作用,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影响更加巨大。最后,网络舆情的作用速度明显增快。即时性、交互性是网络的突出特点,舆情形成、发展、变异的过程因此大大缩短,网络舆情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作用更加直接和迅速。3.4.2作用路径。舆情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势必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带来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的影响和监督上。例如,周久耕天价香烟门事件体现了网络舆情对决策的积极影响;跨省追捕王帅事件的公正处理,则反映了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督作用。在发展机理分析中,网络舆情倾向可分为支持主导、中立主导、反对主导和意见相当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的作用机理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支持主导或反对主导的网络舆情,这说明网民的舆情倾向是比较一致的,舆情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的危机管理者只有顺应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有力支持。中立主导的网络舆情说明网民对于事件的处置还是比较满意的,或者还处于观望状态,这时候危机管理者则不用过多的采取事件处置措施,而是以完善自我为中心。意见相当的网络舆情则说明支持、中立和反对的舆情势均力敌,这对于而言,是最为复杂和最具挑战性的。危机管理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慎重决策,并且需要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适时的舆情引导。3.5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机理3.5.1终结路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终结是指网络舆情的作用能力开始减弱到消失的过程。终结是发展、变异、作用的后续。根据终结过程的长短,网络舆情终结可以分为快速终结和逐渐终结两种模式。有些公共危机事件从停止到结束时间比较短暂,的危机响应也很及时,网络舆情就可能很快终结。例如2008年郑州天价剪发事件,网易、新浪等各第4期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45·大门户网站转载的当天,郑州工商管理部门、物价局等就立即对美发店展开调查,保罗国际被迫停业整顿,随即在50万元罚单下被关闭,网络舆情也迅速衰减。而有些公共危机事件本身的终结时间比较缓慢.比如冰雪灾害终结的过程比较长;有些则是的危机管理不及时、措施不到位,使得网络舆情缓慢终结,如华南虎事件处置结束后,网络舆情并没有立刻衰退,而是持续了很长时间。3.5.2终结动因。当公共危机事件结束和的危机处置完成后,网民的事件需求得到了一定满足。若此时没有新的事件需求所推动,网络舆情的持续动力就会出现不足。网络舆情的范围和强度不再扩大或增强,也不再出现新的变异现象,就可以认为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结束,也就是终结的开始。当然,终结和发展的分界线有时候并非很明确,有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交叉,在持续过程中网络舆情处于一种比较平稳的状态,常出现作用力减弱但影响范围扩大的情况。4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a.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形成经历个体意见表达、社群意见碰撞、网络舆情形成三个阶段,网民的事件需求是其形成的原动力;b.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常呈现波动的形态,是危机事件驱动、危机管理、媒体传播报道三方角力的结果;C.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变异来自于利益差异性,通过同化、异化、简化等模式而出现灾难恐慌、政治流言、经济获利等变异情况;d.不同网络舆情倾向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力,现阶段网络舆情作用的广度增大、力度增强、速度增快;e.网民事件需求的满足会使得舆情动力不足,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开始终结。参考文献[1]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115~120【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1[3]沈正赋,江小飞.从汶川地震网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介入[J].电视研究,2008(9):34—35[4]KliIlgR,LeeY,FrankelM,eta1.AssessingAnonymousCoIll.mtmicationtheIntemet:PolicyDelibemtiom[J].InformationSociety,1999(2):79—90[5]桂维民.应急管理100例[M].北京:党校出版杜,2007:184[6]FreyD.DifferentLevelsofCognitiveDis¥Otl&noe。InformationSeekingandInformationandSocialAvoidance[J].JournalofPersonalityPsychology,1982(6):1175—1183(责编:白燕琼l-叶——+-叫-—■--+-—●——●—-■一-■—-■—··卜呻·-+·-—+—-+——+呻-—●u·+-—卜——■—-—卜呻-_.一-+-+·—卜—+-—卜——●——+——’—-+——卜—-+—-■—-———·●一-——-■—·—●—-+—-●—·..一-—卜——●一I上接第61页)参考文献[1]RossJw,cMBeath,el:a1.DevelopLc憾一TermComt)etitive-Perspective[M].Addison-Wesley,1978[7]HuberGP.OrganizationalI均ming:1rI砖ContributingProcessesandtheLiterature[J].OrganizationScience,1991(2):88—115[8]O’LeafyDE.Knowledge—MaBagemoatSyst圈aa:ConvertingandConnecting[J].IntelligentSystemsandtheirApplications,IEEE,1998,13(3):30—33[9]QuitasP,RayT.ManagingKrrMledge:AnEssentialReadern髑Through38(1):31ITAssets[J].SloanManagementReview,1996,[2]BharadwajAS.AResource—BasedPerspectiveon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andFirmPerformance:AnEmpiricalIn-[M].London,泌Publication,2002[10]WiigKM.KnowledgeManagelnentFoundations:ThinkingAboutvestigation[J].MISQuarterly,2000,24(1):169—196[3】SanthammRE.HartomIssuesogyinLinkingInformationTeehn01.Quarterly,2003,Thinking—HowPeopleandI嘶ni貉t;∞sCreate,Repre-Capability幻FirmPerformance[J].MISse目nt,andUse1993Knowledge[M],Arlington,Tx:‘SchemaPress,27(1):125—153[4]TippinsIsMJ,RSSohi.ITCompetencyandFirmPerformance:[11]MataFJ,wLFuerst,eta1.InformationTechnologyandSin-tainedOrganizatiomlLearningMissinglink[J].StrategicManage-C_ong)etitiveAdvantage:AResource—BasedArIalysis[J].meritJournal,2003,24(8):745—761MISQuarterly,1995,19(4):487—505[12]T∞TSH,ILanganathanC.LeveragingITResourcesandCapa-bilitiea[5]郑大庆,黄丽华,eta1.信息系统(Is)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D(=v)视角[J].软科学,2006,20(5):113—117at讯140us岫gandDevdopmentBoard[J].JournalofStrategicInformationTheoryofSystems,2003(12):229—249(责编:刘影梅)[6]AigyrisC。SchonD.OrganmtjorudLeaning:AAction万方数据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内在演变机理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史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情报杂志
JOURNAL OF INTELLIGENCE2010,29(4)
1.许鑫.章成志.李雯静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9(3)2.刘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2007
3.沈正赋.江小飞 从汶川地震网民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介入 2008(9)
4.Kling R.Lee Y.Frankel M Assessing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Policy Deliberations1999(2)
5.桂维民 应急管理100例 2007
6.Frey D Different Levels of Cognitive Dissonance,Information Seeking and Information Avoidance1982(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bzz20100401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