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工具 培养“整合”的阅读能力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为例
作者:陈海燕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0年第9期
陈海燕
摘 要:“整合”是重要的阅读能力,“整合”能力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思维工具是将思维过程图示化的思考工具,它的优点在于把抽象的阅读过程可视化。借助思维工具,能有效培养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本文以三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为例,介绍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双气泡图、树形图等九种思维工具,培养“整合”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整合 思维工具 阅读能力 统编教材
一、“整合”是重要的阅读能力
(一)“整合”的含义
“整合”在语文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是在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七单元中。该单元教学要点提出“能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能根据问题提取、整合信息,推断事情的原因、结果”。这里明确把整合信息作为阅读能力的要求提出来。到了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在单元导读的语文要素中提出“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这种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从阅读迁移到了习作。
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PISA阅读素养测试,在评价框架里关于阅读理解的能力层级就包含“整合”这一层。2018年PISA阅读素养测试中,阅读策略的层级包括“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文本理解则分为形成文本整体理解以及读者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整合和推论。国际上另一个有影响力的阅读素养测试PIRLS,其评价框架中的能力层级包括“获取信息”“直接推论”“诠释并整合观点”“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也有“整合”这一层。PIRLS阅读素养测试的整合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与建构文章中的细节及更完整的意思,如归纳全文信息或主题等。
笔者认为,在阅读中,“整合”是指在读懂文本词句的意思以及文本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结起相关的多个信息,对文本整体的意义或对某个主题进行梳理和概括。阅读中,需要运用整合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全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二是围绕某个问题,把相关的信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梳理出来。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解决以下问题就需要整合的能力:1.文章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2.文章写了赵州桥的哪些特点?
(二)“整合”能力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两个目标要求,都是培养学生整合的阅读能力,也体现了从低年段重视词句理解到中高年段重视篇章理解的过渡。三年级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进一步明确了此阅读要求,上册提出阅读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下册提出阅读目标“能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些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需要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笔者对三年级统编教材的课文进行梳理,阅读提示或课后练习题中涉及到整合信息的,主要有以下课文:
二、运用思维工具,培养“整合”的能力
在阅读中,整合的过程是一种抽象、逻辑的思维过程。思维工具是将思维过程图示化的思考工具,是能把抽象思维过程具体可视化的一类方法技能的总称。思维工具借助外显的图示来联结与组织信息,将大脑中的信息结构化,激发大脑思维的发散与聚合。思维工具的优点在于把抽象的阅读思考过程可视化,让阅读可以操控,让阅读更加高效。借助思维工具,能有效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出来的,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一种思维工具。思维的激发和思维的整理是思维导图两大重要功能。在整合信息上,思维导图是很重要的思维工具。
如《荷花》的第二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分类,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大方面写的,师生共同讨论绘出第一分支“荷花”:先确定一级分支“荷花”,接着绘出二级分支“开花”“姿势”……然后再由学生学习完成其他分支。
《大青树下的小学》《火烧云》《我们奇妙的世界》以及《海底世界》等课文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整合信息。
(二)双气泡图
双气泡图由两组气泡群构成,即由两个中心词的大气泡与若干个由中心词延伸向外形成的小气泡组成。中心词分别是对比的两个事物名称。两个中心词之间的小气泡中,写的是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或交集(即两者的相同点)。而两个事物各自独有的特点(即两者的不同点)则写在中心词的两侧。双气泡图常常在对比阅读中使用。例如《陶罐和铁罐》一课比较陶罐和铁罐的相同与不同,可以如下:
(三)韦恩图
韦恩图也称温氏图、范氏图等,它常常运用于数学学习中,帮助推导(或理解推导过程)关于集合运算(或类运算)的一些规律。我们可以用它来表示不同的事物群组(集合)之间的逻辑联系,尤其适合用来比较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两种事物(或两种以上)并集共有的区域表示它们的相同点。
如《陶罐和铁罐》一课,比较陶罐和铁罐的相同与不同,也可以用韦恩图表示如下:
(四)树形图
树形图,像一棵树,是由树根(主题)、树枝(类别)、树叶(项目)构成的。画树形图时,首先在位置书写主题(绘制树根);其次根据事物的类别数量画出相应数目的分支(绘制树枝),标注类别;最后根据每一个类别之下的项目数量画出线段(绘制树叶),标注项目。树形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梳理。
《大自然的声音》课后题“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教材提供了一个简要的图示,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用树形图来整理大自然的声音。
又如阅读说明性文章时,看看文章里介绍了哪几类的事物,往往可以用树形图来梳理、整合。
(五)括号图
括号图是老师们上课板书常用的思维工具。它通常用来拆分整体,厘清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富饶的西沙群岛》“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滨小城》“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等问题,均可以用括号图来整合信息。如:
(六)逻辑表格
逻辑表格的表头设计就是整合的过程,表头下面的表格是分类提取的信息。逻辑表格在三年级教材中出现得比较多。如《故乡的杨梅》《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等课后习题以及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国宝大熊猫”等,都是用逻辑表格来帮助整合信息。
如《昆虫备忘录》一课,可以绘制一个“昆虫备忘录”的表格:
(七)流程图
流程图用于展示事物形成或发展的过程,一般由方框(或括号)和箭头组成。每个方框中书写一个步骤,箭头方向表示步骤的顺序。每一个步骤还可以有子步骤,也就是将步骤细化拆分后的步骤。这些子步骤可写在大步骤的下面,用竖线连接,如果子步骤间有明显的顺序,也可以用箭头将它们连接起来。
例如《掌声》一课,体会英子的心情变化,可以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肥皂泡》中“吹肥皂泡的过程是怎样的?”也可以用流程图表示。此外,《蜜蜂》课文后的示意图,也是流程图的变式。
(八)时间轴
时间轴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联结起来,形成有一定顺序的记录体系,再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例如《纸的发明》课后练习题所呈现的图示。又如《花钟》一课,我们可以用时间轴来整合第一段的内容,帮助理解和记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当然,上面这个流程图也可以变式为一个“大钟面”的图示。
(九)鱼骨图
鱼骨图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创造的一种思维工具,一般用于梳理因果关系的事物或者是表示问题与对策。在鱼的“脊椎骨”两侧分别有一排“鱼刺”,一排“鱼刺”上写原因,另一排“鱼刺”上则相应地写结果;一排“鱼刺”上写问题,另一排“鱼刺”上则相应地写对策。
例如《剃头大师》:“我”怎么样成为“剃头大师”?可绘制鱼骨图帮助整合信息,形成结论。
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建立在掌握了提取信息能力的基础上。统编教材在一年级开始,就已经要求学生学会提取关键的信息。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找出中心句等,就是学习提取信息。当学生能够提取信息,再学会运用恰当的思维工具,就能够逐步掌握整合信息的方法,进而提升分析与推论、反思与评价的阅读能力。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发展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82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肖 晓